三年级错题总结
(2014-01-15 08:16: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我的2013年小课题 |
三年级数学错题分析总结
我将数学题型划分为两大类:考察基础的知识型题目和考察综合运用的能力型题目。
我认为错题有以下用途:
积累的错题多数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反复出现和多次变式训练及错题重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都比较扎实,错误得到了比较彻底的纠正。这样做既避免了题海战术,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整理错题就是整理学习资源,但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持续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搞清楚整理错题的要求,哪些错题是需要整理的?怎样整理?怎样利用错题集?怎样进行阶段性总结?
整理错题一定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去整理,那么怎样的错题是需要整理的呢?通常而言,需要自己去整理的内容有两类,一是平时作业中因为确实不会而错的题目,二是在考试中无论是不是粗心造成的所有错误。
一学期一总结的具体方法是,通常是在期末考试前15天完成,首先把错题集中的错题不仅全部从头让学生做一遍,再让学生想想当时自己是如何“消灭掉”它的,老师从中找到大约15%-20%数量的好题用测试的方式再做一遍。复习就会变得很容易了,除了看课本,把知识串起来,就是让学生看自己整理的“错题成果”了,这样的好方法如果可以一直延伸下去,那样学习就变得很简单很简单了。
我是这样整理错题集的:
第一类问题———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漏掉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角的单位混用等。
第二类问题———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问题———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常见错题分析:
常见错题题型 |
常见错因分析 |
相应策略 |
1900年( A.是 B.不是 C.不确定 |
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每4年一闰年。年份÷4能整除。那一年就是闰年,不能整除的是平年。但是整百年的要除以400.学生容易忽略了整百年的的特殊判断方法。 |
讲解平年闰年的产生原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4年一闰,百年不闰年,400年又闰的原因。进一步强调整百年的年份判定平年闰年的方法。 |
在( |
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学生未清晰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克和千克的实际“大小”未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因此学生不能合适地选择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 |
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借助了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
816÷8= 960÷4= |
学生对数位顺序表不清晰,因此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 |
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进一步强调“除到哪一位不够商商1时,补0占位。”写完后检查位数对不对,另一方面加强改错练习,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对于还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以面对面辅导。 |
一本好的“错题集”就是知识漏洞的题典,平时及时整理与总结,在数学复习时“错题集”就是最重要的复习资料,最初复习时一定要多回头看,以后隔一段时间可以加长一点,就能够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虽然每位学生的错题不尽相同,但其他学生的错题中的优点是可以借鉴的,故老师平时也要注意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