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纪》笔记

标签:
娱乐敦煌本纪叶舟文化 |
分类: 影评博文 |
今日周末,大雨,只好在家望雨兴叹,刚好可以蜷缩在被窝里读书。
布爸参加同事婚礼,早起出门到现在尚未回转,电话说外面堵车严重,他坐公交车赴宴。而我起床后,在房中转悠一圈,然后继续阅读叶舟的《敦煌本纪》,终于读完这本大部头小说,据微信读书记录,用时长达三十三个多小时,可在我,却是在利用零碎时间,有一个礼拜了吧,天天挂念,有时为了阅读居然废寝忘食足不出户。其实这多半年里就这样已经读了三十八本书,都有读完的标记,收获还不错。
敦煌是河西走廊上的重镇,是中亚、新疆连接中原的隘口,自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以来,这里曾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相继”的贸易驿站,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是唐诗宋词的风骨,也是宗教往来、文化交融的总枢纽。《敦煌本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清末民初,河西走廊成了一条“锈带”,战祸频仍,莫高窟藏经洞的佛经典籍也随之飘零尘世。一群精明纯良的少年胡梵义、胡梵同、陈小喊、蒋斧、孔执臣、索乘等人寻路、开路、拓路的历程延伸至整个河西走廊。
这是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鸿篇巨制,以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沉浮,来讲述河西走廊的来路与归途、前世与今生。有人说,河西走廊有了这部《敦煌本纪》,正如关中平原有过一部《白鹿原》。“这是一个发生在清末民初河西一线四郡两关的故事,一个关于少年与青春的故事,一个飞沙走石、重新发现边疆的故事,一个追溯民族精神根脉的故事。”
索氏一族被尊为“敦煌义人”,几辈祖先在河西一带为民请命,不惜舍生取义,捐出了七颗脑袋,直到“血衣”传到当家人索敞。索敞谨小慎微,深居简出,生怕家族的血腥宿命降临在自己身上,然而他不知,深宅之内,一个密谋已久的圈套正在向他逼近。
世兴堂名医沈破奴,早年逃难流落至敦煌,凭借个人的天资与勤勉有了立锥之地,日子虽不富贵,但也裕如,他的身世隐藏着关外三县最大的秘密。
敦煌沙州城的小商人胡恩可,一次偶然的中原之行,让他深感道路闭塞、贸易乏力。他颇具手腕,开始秘密地给儿子们“铺路”。先是许诺在莫高窟的崖壁上,给索氏开一座家窟,以彰显其祖辈的忠勇功绩,而后又威逼利诱,与沈破奴结成了儿女亲家。岂料,这一番行为突然中断,胡恩可罹患了中风,缠绵病榻,看尽了人世间的冷暖和恩仇。从此,儿子们这一辈人的大光阴开始了。
这部小说作者叶舟构建了一座沙州城,连着二十三坊,以小见大,讲述了敦煌的故事,以河西走廊为世俗社会,以敦煌莫高窟为精神空间,远到新疆哈密、祁连山麓、乌鞘岭,近到一条巷道、一间店铺,点面俱到,纵横交错,组建一个虚实结合、具体可感的空间框架。官吏乡绅、贩夫走卒、妇孺老幼、三教九流穿梭其间,他们过浴佛节,吃胡锅子,讲敦煌话,唱秦腔戏……上百位人物,组成了传统中国热辣辣的乡土社会;每个人物身上,都是活生生的西部精神。
“如果说,敦煌以及河西走廊,包括那些沉痛的历史,它们曾经是一片绵远而斑驳的‘锈带’的话,那么现在的重述,今日的辩护,将是一份除锈的天课,一切才刚刚开始。”作者叶舟如是说。
喜欢本书缘于以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大敦煌》,讲述了几代人护卫敦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由此喜欢上了敦煌,莫高窟,大戈壁,风沙等,敦煌是安静而大气的存在。
终于看完了这本大部头小说,有些头晕眼花,茶饭不思。语言奇特而又朗朗上口,文白夹杂,颇有古风。故事更是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煌煌一部大历史,却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故事串连在一起。了解一部敦煌史,也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精神传承,僧俗两界,同时也反映当时民国初年大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小见大,确实不错,不愧是茅盾文学奖作品。只是阅读这本书一定要耐下破烦(耐心),细细品读,否则就会有看不下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