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江苏省小语专家薛丽芬老师评福建郑玮瑜执教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

标签:
教育研究型语文教师一线教师成长执着课堂 |
分类: 鱼的课堂瞬间 |
第一次聆听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郑玮瑜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科技类说明文《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我感觉这是一节引人深思的好课。郑老师富有内涵,功底深厚,素养全面,潜力很足。他的课设计得精巧,推进得有层次,站得很高,对文本把握精准,对学生了解透彻。教师教得聚焦,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提问闪亮,教学疏密有致。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看到新的风景。郑老师的课犹如一枚值得咀嚼的橄榄,含在口中有滋有味,回味起来别有风味。
一、关注此类文本特征,找寻规律性
郑老师仅仅抓住科技类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紧扣“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话题,让学生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划出感受到变化的句子,探寻说明文的写作密码。围绕“变化之大”“变化之多”展开对话,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地走进说明文的内部,弄清科学小品文的内容,同时探秘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让学生对科学小品文有一个整体、初步的认识。郑老师关注科技类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聚焦二、三个环节教学有效,探寻科技类说明文的普遍规律。
二、关注此文文本特征,发掘独特性
郑老师非常善于钻研教材,与文本深刻对话。对于这篇《呼风唤雨的世纪》说明文,筛选了有效教学内容,设计了精妙无比的教学环节,凸显了这篇说明文的独特性,让我们感觉眼前一亮,风景这边独好。
(一)对比如此巧妙
郑老师研读教材慧眼独具,眼光独到。他从第三自然段中显性的四个“没有”,引发学生看出第四自然段中隐性的六个“有”,这样学生灵动的回应,富有思维张力和跨度的回答,是课堂教学中弥足珍贵的美妙瞬间,令人赞叹。
师:依赖。谁来用个词语来回应老师
生:探索。
师:就用这一个词吗?
生:登上、潜入、洞察、探索
师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回应继续。“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你怎么回应我?
生:以及……等。
生:有……有……也有……
师:这些字书上并没有。藏在哪里?
生:有电视,有程控电话,有因特网,有民航飞机,有高速货车,还有远洋船舶。
(二)勾连如此精当
郑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把“上百万年的愿望”和“一百年的实现”勾连起来,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愿望之久远,实现之快速。又如,郑老师把“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与“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到……”勾连起来,跨越自然段勾连,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文本对比的独特性凸显了,教者智慧了,学生聪明了。郑老师将这篇文章对比的独创性擦得非常闪亮。他是一位点亮学生智慧的人。
三、关注师生问题理答,凸显推进性
(一)引出提问生发点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高超的教学技术,不仅体现在教师自己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主问题,更在于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郑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值得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和深思,诚如福建省小学语文教研员黄国才老师说的:“学生问得好,教师理得好。”
“读了课题,你脑海中一定产生什么问题”“看了两个思考泡泡,请你们抓住关键词提问”“阅读脚步要停一停,思维脚步要停一停,你从哪儿感受到变化”“对照读读第三、第四自然段,你又什么发现”“假如你写这段话,你有什么心情”
(二)设计思维触发点
郑老师的课善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设计学生思维触发点,引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师:就这两个关键词,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1)发明了哪些东西?
你再问个问题。你再问个。发现了哪些问题?
(2)是怎么发现?怎么发明的?
(3)发明了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发现?为什么要发明?
(5)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解决啦。再来一个。
(6)是谁发现的?
(7)文章还介绍了哪些发明和发现
四、关注敏锐语感培养,闪现艺术性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是非常关注学生敏锐语感的培养,他有敏锐的耳朵,能及时地捕捉有效的信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一种陌生感与新鲜感。
(一)视角独特
郑老师非常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朗读的不同,让学生练习上下文揣摩正确的读法。
师:这是一句长句子,有点难度。
请学生指读“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读得很好。有没有不一样的读法?
师:老师是这样读的“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谁读得是正确的?
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师:读明白了吗?谁正确?
学生会意地笑了。
师:读长句子要注意停顿。刚才老师在历史后面停顿,就把上百万年读好了。
郑老师此处的教学留白巧妙,渗透自然,不着一字,竟得风流。
(二)解词透彻
师:“呼风唤雨”什么意思?
生1:能把风和雨都呼唤过来。
生2:“呼风唤雨”一般都是神仙或者玉皇大帝来的
师:这些都是借助汉语字典等工具书来的。《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比喻具有非凡的本领,也常用来比喻,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有意兴风作浪。你觉得课文中是哪种解释?
请学生读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弄清“呼风唤雨”的字面义、引申义,以及在课文中的意思。
五、关注资源开发利用,突出生成性
(一)利用提示
一个出色的语文老师,善于钻研教材、解读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教材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其他老师容易忽视的“思考泡泡”,在郑老师的手中却被重点演绎,成为有效资源。
(二)联系生活
科技类说明文与学生的生活看似很近,其实离学生也存在一定距离。郑老师让学生举了一个生活事例。
师:地球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人们所有的担忧。你能不能举一个生活的例子来说说。
生:比如说,我的爸爸妈妈要见外婆,以前路远,没有电话,联系也不方便。如今爸爸妈妈不仅可以和外婆打电话,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外婆进行视频聊天。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美好。
学生联系了生活实际,较为枯燥的科技类说明文就变得鲜活了,真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关注学习方法引导,总结规律性
“我提问—我读书—我思考的引路”是郑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问读思”贯穿于整堂课始终,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始终。
问真是门大学问。学生由三问开启了课堂的学习,由“学问思”结束了课堂教学。老师给学生讲述牛顿问的故事,讲述作者路甬祥问的过程,并告诉学生,他写这篇文章,也是想让我们不停地问,不停地思考,希望21世纪变成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除此之外,本课尚有一些地方需要探讨:
一、科技类说明文的朗读定位不够准确
学生对于科技类说明文的朗读无需这样声情并茂地读,朗读要符合文体的特点。推荐执教老师阅读张颂撰写的《朗读学》一书,书中对于各类文体课文的朗读有非常详细的阐述和指导。
二、思维的冲击性不够
这篇科技类说明文可以引发学生一些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例如当一个学生说:“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现在我们自己能创造幸福,不再依赖自然了”时,教师应予以引领,说得更为确切,体现说话的严密性。再如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的选材方面非常有特色,教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作者是外国人,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这样写第三自然段吗?而第三自然段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古诗句的引用,体现了祖先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奇的想像之中,对未来充满期待,也闪烁着祖先的智慧,蕴藏着中国厚重的文化。然后再将第三、第四自然段对比之后,把祖先的梦想化为如今的现实,既具有一种传承性,又具有一种对比性。这样的思维冲击或许会更大。
德国作家安塞尔姆•格林在《如何过好每一天》中指出:“每次启程一开始都会带来恐惧,因为那些旧有的熟悉的东西被打破了。打破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迎接我的将会是什么。未知在我心中唤起了恐惧。而同时,启程中包含着应许,应许那新的、前所未有的、从未见过的事物……生命力新的可能正在我们心中启程。”郑老师的这节课打破了许多旧有的东西,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也开启了我们小学语文课新的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