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二一九@365

(2025-10-14 23:31:00)
标签:

365

文化

读书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乌鲁木齐 晴转阴 3~13。 

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读《传习录》,一天几则,几页到十几页,原文,译文,注释,细细品,研读下来心得翩翩,要紧的就那么几条,知行合一,天心理一也,都是围绕这样的道理,王阳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的谈话记录而已,成为传世经典,时至今日却有这么大的后劲,9月26日那天我到深圳城的三层社科的圈层,发现王阳明的书几乎占据了C位置,整整铺排一个满了全部的桌面,有关他的学说的原著、研究性、推广性著作,几十上百种,林林总总的,各种的版本,洞中几十日世外桃园已是花开花落几个秋,真不知道王阳明现在显赫到这样的地位,里面有几点真情、真知,有几分风起云涌,有几毫事实、勾连,不知道出版业的那么多的责任覆盖到这位哲人,不知在这个经典、传统文化落寞的时期为何从粲然星河里独选这么一位冷寂了几百年的思想家作为自己的发力点,但我知道出版业为了生存、为了利润一定是真的,最现实的就是出版的书卖出去,摆在这里的这么多的王阳明不仅仅是为了情怀,那么多样的花花绿绿、那么多绞尽脑汁花样翻新的装帧可不是智商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推动了这一切,市场无情的规律布局了这一切,市场上下起伏的波动翘起了这一切,眼前的一切都不是随随便便的,都是一丝一缕的精细盘算,都是历经出版界长链的一颗一粒成果,都是一款一项嗷嗷待哺的交易标的,不论如何打扮装点、如何委婉修饰利益是真金白银,是不变的主题,书商爱书喜欢书与我们不一样,我们爱的是书的内容书的外表,而书商爱的是这些能为他带来的价值收益,出版业是制造、经营图书的产业,是维护着书的供需交易的平台,它开出的可能是花、结出的是果,而其背后最基本的逻辑还是生意,高尚的事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事业,也免不了世俗,标榜最看不起金钱、视金钱为粪土的知识分子最聚集于此的书也离不开物质属性、市场属性,也就少不了资本的运作,少不了利益的苟合,我们今天看到书的时候已经,越来越把书当成普通的商品,很少有特别的意味了,顶礼膜拜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逛书店与逛巴扎逛菜市场没什么区别,那天驱车到吾悦广场会展片区店,到四楼看到买书的场面,不少人,挺热闹的,交易很活跃,于是想看看有什么可以感兴趣的,结果全是儿童读物,这次注意到参与的都是孩子及其家长,读书,那么好的事,却沦落到只有孩子们参与其中了,如果不是学校老师的要求,没有了学校的学生的读书的需求,还会有哪些人读书?读书将是一个奇怪的动作了,不是吗,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从实践发现读书的意义远不及曾经的那么伟大深远,书的属性已经远离文化本身,工具化属性更加凸显,中性的身份愈加明显,一旦沦落为不过尔尔的商品,谁还能特别注意汗牛充栋的商海中的书呢,显然书失却了独一无二的属性,也就是文化属性的丧失让书也就根本上走下坡路了,蛋炒饭式的方式无法让出版业走出一条新路,越来越窄的视野更不可能打开一个新局面,到书店的那种特殊氛围独特气场都销声匿迹,新鲜新奇无处可觅,风味风情换成了淡而无味的白开水,这里已经成了一潭死水,养不了大鱼,也养不了鱼群,渐渐没了活力,书市也就从魅力场成为了生死场,大部分的力量都退群了,这不仅仅是我那天到乌鲁木齐最大书店深圳城的感觉,是近两年到很多书店的共同的感受,当然我失望很多并不是绝望,书店还是要去的,有时间就会去,只是挖潜多于找新,也行呀,王阳明就王阳明,看看其中的道理也不失为机会,冥冥中误打误撞也有些机缘巧合也有些规律必然,我希望做一个坚守者,因为书对于我的意义难以撼动,书市的萧条改变不了书之于我的价值,我难以割舍书的情分,说实在的,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家的著作表面上接近白话文,原文我还能读个差不多,结合题解和注解就更简明了,粗看平易近人,细细品读又觉深奥,对于一个道理的反复解读,粗中有细,各有不同,直线是大方向,有曲曲折折缠绕,很长时间了没有这样看书了,这么细致,这么反复,这大概是思想家著作的特点,他们为了一个思想而需要这么反复讲解,反面的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一个道理的确立需要应对的是全面的透彻的,必然是严密的,逻辑的,可是我在绵绵密密的字眼里感受到王阳明的缜密,他的苦口婆心,他的思想的专一,但是我也难以感受到思想的穿透力,内敛是有了,可是演绎不够,张力何在,以一应十,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可是世界的多彩岂能是几条规律可以囊括的,那几句话就掌控世界于一,什么都用它解释,什么都用它阐述,什么都用它理解,都向它靠拢,否则就被视为一端,对于多样的世界视而不见,这样的理论只能导向保守,只能导向内敛,一切都向内,追求内心的透彻清明,而回避外界的事务,这样的态度将是太虚幻境似的和尚风格,它产生不了生产力,它无法提供解决方案,它是无用的哲学,遁世、归隐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王阳明学说的流行只能代表了一种趋势,人们的三观发生了变化,消极情绪弥漫,无奈心理普遍,这是一个不详的信号,躺平盛行,跑路发生,是与此匹配的场景,历来暮气沉沉的中国哲学思想都是向内发力,而集大成者要数宋明清以来的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体系,整体失去了创新能力,保守已经成了性格,它们已经无法发挥积极作用,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推动,中华文明不能指望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