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么好的事二一三@365
(2025-08-06 21:08:54)
标签:
365读书文化 |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乌鲁木齐 阴 23~34。
一
德国思想家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这部书读起来可不轻松,仅仅是这题目就够让人头疼的,没有感性认识,也鲜有理性认识,二十年前买的书,埋没了这么长久才得见天日,而我终究冷落了她,这是怎么也回避不了的不足,好在读了之后,有了一见如故的效果,比之那些读不下去的劳什子,可是少有的偶遇,严肃的话题,不轻松的辩驳过程,在这部书里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其本质就是人自己的对象化,上帝就是人格化的人类自己,上帝失去了人格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人们所以信仰宗教还是出于利益的考量,是情绪和无助的人类的一个精神的寄养地,是人们理想的化身,总之他层层剥离宗教的外衣,将神秘的基督教与人们自身的需求联系起来,不断地进发,一直到宗教的各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说法、仪式和原则展示在信徒面前,让人们对于基督教的限制和局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的论证的过程的繁琐并没有妨碍其的观点的清晰,我所以能认真地从头读到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对于宗教的认识与作者类似,上帝也好,宗教也好,不过是一种精神活动方式,是满足人们精神归宿的意愿的一种美丽的善意的谎言,已知世界人们自己打理,人们觉得美好的都留给了自己去享用,而把一切自己无法把握的难以企及的那些事物就交给上帝了,不知道的、不了解的自然也是没有兴趣和价值的,只有上帝上苍安拉去解决,也即是上帝一定要解决人们的具体问题,或者至少要被树立成万能者、全智者、长生者,上帝是永存的,不会死亡,这些都是人最渴望而不得的痛,上帝又是人们的渴望和理想集中解决的大成者,上帝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宗教也就是为了维护上帝而形成的一套制度,随着时间时代地域民族有着不同呈现和形式,当然和任何其它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一样,只要与人类普遍性有染就必然需要一个普及推广的过程,自然也就需要遵循其一般规律,也即是一批又一批的宗教人士成为专业的宗教从业者,他们是宗教发扬光大的功臣,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食禄群体,是宗教的利益攸关方,另外就是巨大的各种社会势力利用、借助宗教发展自己巩固自己,服务自己、获取利益,在很多时间、场景下,为了各种的主观、客观的理由,为了正义非正义的原因,宗教被各种和尚、牧师、伊玛目把经念歪了,这些都让宗教失去了初创的本真,也最终失去了宗教信仰的激情和浓烈的人们的群体宗教意识,这样的伪善的面貌起初掌握在那些宗教的上层和精英阶层,并不被芸芸众生所识破,而宗教的仪式感助长了人们空虚的精神的需求对上帝的依恋,但是任何的虚假都不会长久,任何的宗教的内部的矛盾和不协调都必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们怀疑自己的信仰,对于上帝的感情让位于实际的交易的权衡,也导致了宗教的世俗化的加快,基督教成为了人间烟火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杂糅了人们的世俗的价值观、是非观,宗教内部的矛盾来源是多元的,复杂的,但是是源源不断的,时空两个维度都不断注入渣滓,撕破宗教的靓丽的外衣,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是他的代表作,是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的经典著作,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主要地吸收了来自费尔巴哈的思想,而他的辩证法主要吸收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这些都是我早期所知道的费尔巴哈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知识,这部著作印证了这么一个论断,恰好我近期看老舍的作品,正看到他的中篇小说《正红旗下》,里面有一些涉及基督教在北京的人和事儿,反映那个时代的北京的洋教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宗教与世俗结合,参与到各种的斗争和是非中,不论是多老大、眼睛多巴结洋人牛牧师欺压汉人老板王掌柜,还是一代接着一代牧师从意大利到中国布道,无非是些在西方那里混不下去了的地痞流氓似的没落户才到东方寻求出路的货色,都是宗教的堕落的过程,都是基督教沦落为武器和欺压他人为己谋利的工具,成为社会肮脏的一个下水道,充满了恶臭、污龊,这几天一直热搜的少林寺主持释永信事件,泰国和尚与世俗女子媾和相继被报道出来,现代版的宗教信仰界人设的坍塌,这些都是宗教的末路的最后的余晖、余毒、余孽,现代的人们已经远远不是古人那么的信仰崇拜上帝、上苍、安拉了,还在利用这个链条获取利益的人简单来说是入错了行,前不久就有报道说不少和尚辞职了,尘世间看破红尘的人、躺平的人很多,但是佛门也不干净、也不平静,也不是曾经的轰轰烈烈的时光的相对的坦途了,早已不是容身之地,遁入其中的路不那么平坦,越来越窄了,六月初到五台上去,仍见到大批的善男信女借助旅行的名义求神拜佛,感觉内地的信众还是很多的,但是深切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文化氛围里少不了的将信将疑、半推半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环境气氛里被感染、被教育、被影响,入殿便烧三柱香,见佛就跪矮三分,可少了那种笃定的信徒,和尚尼姑与当地文旅各方的利益结合分成是如何对接的,制度又是如何安排的,这里面的管理又是怎样,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文旅与宗教文化的结合有利于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不断创新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同时要限制宗教活动范围和规格于庙宇范围内,隔离宗教活动于政治、社会事物之外,不得干扰正常社会日常,不能随意改变扩大宗教事物的影响力。
二
《基督教的本质》是德国思想家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创作的宗教哲学著作,1841年首次出版。长期以来,德国古典哲学中都充斥着唯心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在黑格尔的思辩唯心主义哲学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黑格尔去世以后,黑格尔哲学开始解体,青年黑格尔主义哲学家们对宗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这些批判都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进行的,因此缺乏足够的力量。并且在批判的过程中,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了极端,发展成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这不仅不能最终批判宗教,而且使德国的哲学更加混乱,这就需要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宗教进行批判,费尔巴哈从19世纪的30年代以来,就一直批判宗教唯心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在19世纪30年代的后期,他开始坚决地批判黑格尔的思辩唯心主义哲学,并试图把对宗教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结合起来。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仔细的研究,他创作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基督教的本质》全书分3部分:导论,概述人和宗教的本质;第一部分,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费尔巴哈在书中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阐明了宗教神学的秘密,认为它实质上是人本学,分析批判了基督教及神学,批驳了黑格尔思辨哲学关于基督教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在该书中指出,人是现实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也是宗教的对象。
《基督教的本质》在当时唯心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其中所阐述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对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思想解放的影响。
折叠目录
第一章 概论人的本质
第三章 作为理智本质的上帝
第二章 概论宗教的本质
第四章 作为道德本质或法律的上帝
第五章 化身之秘密或作为心之本质的上帝
第六章 受难上帝之秘密
第七章 三位一体或圣母之秘密
第八章 逻各斯与属神的肖像之秘密
第九章 上帝里面的创世原则之秘密
第十章 神秘主义或上帝里面的自然之秘密
第十一章 天意或无中创有之秘密
第十二章 犹太教中创造的意义
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 ------
第十四章 信仰之秘密——奇迹之秘密
第十五章 复活与超自然的诞生之秘密
第十六章 基督教的基督或人格上帝之秘密
第十七章 基督教与异教的区别
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基督教的意义
第十九章 基督教的天国或人格式的不死
第二十章 宗教的基本立场
第二十一章 上帝的实存中的矛盾
第二十二章 上帝的启示中的矛盾
第二十三章 上帝一般本质中的矛盾
第二十四章 思辨的上帝学说中的矛盾
第二十五章 三位一体中的矛盾
第二十六章 圣礼中的矛盾
第二十七章 信仰与爱的矛盾
第二十八章 结束语
附录 解释、注解和引证
主题思想
第一部分
宗教认为,上帝是宗教的对象,上帝是全知、全能、博爱的。费尔巴哈指出,上帝的这种本质来自于人的绝对本质即理性、意志、爱。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分裂出去,只不过这种本质在人身上是有限的,而通过人的想象力把它设想成为无限的,集中于上帝一身。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为了详细地说明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用了四章的内容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首先,费尔巴哈考察了作为理智本质的上帝。他指出,作为理智本质的上帝就是人的理智本质的对象化。纯粹的、完善的属神的本质,是理智的自我意识,是理智对自身的完善性的意识,无顾虑的、无情的上帝,正是理智所固有的、客观的本质。第二,作为上帝的上帝,即作为非有限的、非属人的、非物质的、非感性的上帝,仅是思维之对象,即是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的理性。第三,上帝的一切形而上学的规定,都只是思维理智的规定,作为一切实在性之总和的理性是上帝最必不可缺的本质,是至高的、最终的本质,是最深的、最重要的需要。
其次,费尔巴哈考察了作为道德本质或法律的上帝。他认为,希望在宗教中满足自己,作为上帝的上帝的理智本质,只是宗教的至高无上的、最终的立足点和结合点,但作为道德的完善本质的上帝,就是实现了的道德理念、人格化的道德律,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都希望自己达到道德的完善,这种道德完善的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人们就感到痛苦。为了摆脱这种意识的痛苦,摆脱虚无感的苦恼,在费尔巴哈看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使心、爱意识成为至高的、绝对的威力和真理,也就是设定一个上帝。
再次,费尔巴哈考察了作为心之本质的上帝。他认为,对宗教来说,只要求达到道德完善性的那个法律,谁也不感到满足,还必须通过心和爱来调解自己跟上帝的关系。费尔巴哈还认为,心和爱是同一的。作为心之本质的上帝就是爱。而上帝之心的本质,就是人之心的本质,上帝的爱就是人的爱。上帝对人的爱,就是人对自己的爱,不过这种爱被对象化为、被看作是至高的真理、人的至高的本质罢了。
最后,费尔巴哈考察了受难上帝的秘密。他认为,所谓人化了的上帝(基督)的一个本质规定,就是苦难。作为上帝的上帝,是一切属人的完善性之总和,而作为基督的上帝,则是一切属人的不幸之总和。费尔巴哈认为,人对自己的整体性的意识,就是对三位一体的意识。三位一体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总而言之,从基督教的教义来看,基督教实际上就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人类对自己本质的一种表达,或者说,基督教是人本质的一种对象化。
另外,费尔巴哈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仔细地论述了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及信仰内容的人类学的本质,如祈祷、信仰、奇迹、复活、超自然诞生天国、永生等,这些实际上是人的某种心愿或要求的反映,是人的现实生活的一种歪曲的表达。概括起来,费尔巴哈指出,宗教就是人的意识,上帝就是人的自身,人是宗教的开始、中心和尽头。
第二部分
费尔巴哈认真总结和分析了宗教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从而批判了宗教的不真实性,并初步涉及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他指出人们之所以信仰上帝,根源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中存在着太多的苦难、不幸、痛苦和烦恼,人类希望得救。但是,基督教的历史并不是拯救人类的历史,相反,在基督教发展的过程中,却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苦难。他进一步地发展了他的宗教异化的思想,他指出,宗教作为人本质的对象化的文化存在的形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背离了人本质,成了另一个本质,成了神学的对象,也就成了谎言、欺骗、矛盾和诡辩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通过对宗教的本质的论述,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的结束语中,提出了对宗教的态度问题。既然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宗教的内容就是人类生活的内容,因此,对宗教的态度就决不仅仅是否定的态度,而应该是批判的态度,也就是要把宗教中真的和假的东西分开,把宗教中颠倒的关系再颠倒过来。具体地说就是,充分认识宗教的人本学的本质,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宗教,把人看作是第一性的,是决定性的东西,而宗教所信仰和崇拜的上帝则应该视为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人的产物。
后世影响
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把当时德国反对宗教的哲学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批判了思辩唯心主义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前提。该书在七年内出了三版,问世不久即被翻泽成俄、法、英等多国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成了费尔巴哈的信徒及其思想的传播者。“真正社会主义者”继承和发挥了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者也从费尔巴哈的这本著作中寻找根据。
《基督教的本质》是宣布人和自然的独立权力的“独立宣言”,它给宗教神学和唯心哲学以沉重的打击。它的问世,是唯物主义的真正胜利。它所宣传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当时的德国和欧洲的先进知识界起了极大的解放作用。一时间,费尔巴哈的名字成为向愚昧、迷信以及专制政体进行斗争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