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么好的事二一二@365
(2025-07-25 22:52:06)
标签:
365读书文化 |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乌鲁木齐 晴 24~34。
一
老舍先生是我最想深入阅读的国内作家之一,大约与他的文革的遭遇相关,而一旦接触他的作品又让我相信其实他的作品才是最坚实的理由,写实的方式,口语化的语言北京地域化风味,是他的特质,什么时候都是关注人的命运,触及犄角旮旯的那些小事儿、小人物,底层社会的烟火气,人味儿,都是少有的浓郁,用文字对于人物的精细的描述、展现入木三分,让曾经的那个时代的背景的场景再现得活灵活现、,让一个个人物活脱脱的走到我们读者面前,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的苦难悲剧、他们的胆怯懦弱,他们的斗争抗拒、他们的不屈不挠,适度、妥帖、恰如其分。他的最有战斗性的作品当属《四世同堂》,里面控诉了日寇的罪恶,有着抗日的因素,钱先生、瑞宣、瑞全、冠高弟等都是为了抗日而奋斗的主要人物,即便这样,也因为没有更直接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抗战的现实而在50年代出版时被老舍先生自己删去了十七段,以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用以迎合需要,做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投名状,作品这样的来回改也不是只有《四世同堂》,也不知是老舍这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不算什么,人人都是不同以往的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同意、不满意曾经的自己,都以为要从新做人,也许是从英语版的简写版翻译而来,加上其他的曲折的因素,我所看的这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很多的细节描述有些对不上,有点磕巴,有些许的拧巴,更多的是故事的详略、逻辑欠缺平滑、过度,一些关键细节简直就是生硬,当然这部作品是老舍的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有一些类似红楼梦的辗转反侧的经历,尽管有这层神秘夹带着缺憾,也还是瑕不掩瑜,我倒希望不必要调整作品最初的模样,那才是最完整的最初的本心,我现在看的据说已经相对完整的版本,可是为什么是只有区区的50多万字,原创的剩下的40万字又到哪里去了,被隐去了的那些文字也许就是这个我们看到的版本的无法抹去的痛,被抽取了的也许就是最有风情、最引人入胜、最地道、最符合初创意愿的那些部分,失去了很多的原始的骨、肉、血,细节就这样变味了,也大失水准,大丢原汁原味,大失血、大撒把,就像红楼梦一样,无论如何也无法完璧归赵,得到最完整的初版了,《四世同堂》的版本也是一个永远的迷得不到解答,这遗憾就这么的延续下去,老舍自己也跟这书一样的命运,留给大伙的就是不完善的不完整的形象,需要人们去拼凑,把一块一块的分割的部分渐渐形成一个带有残缺的存在,添加些想象,他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面对自己,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作品,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就像祥子一样,不断的希望,不断地失望,不知不觉中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他一直想抗拒各样的不平不公,可是无论如何也算计不到生活的造化弄人,命运之神超出了他的想象,更跨出了他的经验,让他目瞪口呆,让他痛苦忍辱,生不如死,老舍的那些各色的人物、不等的小市民还是有生活的,苦难中也有些许的欢乐,有希望的种子,他的磨难困苦中保留着生活的气象,人间的温情,分寸总在善良、仁厚里驻足,也就留给人一丝光亮、温暖,人情萦绕,把人从地狱的方向向人间拉回,他的人间是炼狱,但还是比地狱敞亮些,还是给予读者一句箴言:再苦再难,生胜于死,好死不如赖活着,至少在他死前写下这些作品的年代,军阀混战、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他也是这么认为的,相信的,可是后来的遭际让他改变了,在写出那么苦难的时代他都可以透着希望的光芒,有着生活的希望,也没有放弃生命的挣扎。八十年代初我看过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变的电影《骆驼祥子》,斯琴高娃、张丰毅主演的虎妞、祥子深入人心,也因此奠定了他们在电影界的地位,我当时还是刚上大学的一介书生,在西北农学院的露天电影院看的,对于里面的情节内容和演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解,没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道其中的妙处,只记得像泼妇的虎妞,让我对于女性偏颇的懵懂的认识长期停留在虎妞的形象上,培养好感不容易,这也许挺耽误功夫的,估计因此让我的求偶步伐比一般人慢了一拍不止,很多年以后我读到《骆驼祥子》小说原著才发现,里面的一段关于酷暑、大雨的场景描写是我在中学里面的语文课本中读到过的内容,当时被作者的文笔的精到描写所惊艳,感佩的五体投地,后来我也看过张国立主演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也是根据老舍作品演绎的,淳朴的地道的北京风情又扑面而来,立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穿越剧的味道,至于老舍的《茶馆》我没看过话剧,那可是他的最有名气的代表作,也是被搬上舞台最多的戏,名气也是最大的,近期准备花个两个月时间,把老舍的连带这部舞台剧本在内的主要著作一并再读一遍,我最早读老舍的是他的散文,对于他的文字里面所透露出来的那股子亲热劲儿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他对于文字的把握娴熟的程度是少有的,不做作,不娇柔,含蓄内敛,清雅淡爽,什么时候都有浓厚的生活的气息,生命的味道,招惹爱怜,充满情趣,有一种让人自然而然地被吸引的力量,口语化,微言大义,生活琐事见真章,小事、小情有深意、有真谛,细微处有精神内涵,困苦中有情调,简单里有情怀,这是我最初认识老舍的他的散文的感受,后来看他的大名鼎鼎的小说也吻合了这个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