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二零六@365

(2025-03-31 20:26:25)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乌鲁木齐 晴有时多云 3~-10。

今天已经读到1603页了,还有不到70页就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用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每天大约读50页,这是我退休后阅读量增加的结果,像这样的大部头之前不可能短时间读完的,可能是一年两年才可以断断续续的读个大概的,以前每次都是间隔很长时间才重启,前面读过的都忘记了,没有连贯性就体会不到其中很多的精髓。这部巨著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史诗巨著,首次出版于1869年。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描绘了1805年至1812年间俄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全书以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家族、博尔孔斯基家族、库拉金家族和别祖霍夫家族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战争与和平时期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和自由意志的哲学巨作。托尔斯泰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叙事,探讨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在战争中的苦难与和平中的希望。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战争与和平》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对战争场景的描写。从奥斯特里茨战役到博罗季诺战役,托尔斯泰用冷静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士兵的牺牲、平民的苦难、英雄的无奈,都让人感受到战争对人类生活的摧毁。然而,在战争的阴影下,人性的光辉依然闪耀。皮埃尔·别祖霍夫的善良、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的勇敢、娜塔莎·罗斯托娃的纯真,都让我感受到人类在绝境中的坚韧与希望。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博弈,托尔斯泰在书中多次探讨了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无论是拿破仑的野心,还是普通士兵的选择,人的行动是否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在战场上的顿悟、皮埃尔·别祖霍夫对人生意义的追寻,都让我思考人在历史中的位置。我们是否只是历史的棋子,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影响命运?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家族的兴衰与时代的变迁,四大家族的命运贯穿全书,他们的兴衰与俄国的历史紧密相连。罗斯托夫家族的没落、博尔孔斯基家族的坚持、库拉金家族的虚伪、别祖霍夫家族的变迁,都让我感受到时代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这让我反思,家族的命运是否是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又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爱情与婚姻的复杂性,《战争与和平》中的爱情故事同样引人入胜。安德烈与娜塔莎的悲剧、皮埃尔与海伦的婚姻、玛丽亚与尼古拉的结合,都让我感受到爱情与婚姻的复杂性。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家庭、社会和时代的产物。托尔斯泰通过这些人物的感情纠葛,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忠诚与背叛。历史与个人的关系,托尔斯泰在书中多次强调,历史的进程并非由少数伟人决定,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行动共同推动。无论是拿破仑的失败,还是俄国的胜利,都是由成千上万士兵、农民、市民的坚持与牺牲换来的。这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的意义,以及普通人在历史中的价值。哲学思考:生命的意义,《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哲学作品。皮埃尔的探索、安德烈的顿悟、娜塔莎的成长,都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这些问题贯穿全书,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和平中的希望,尽管战争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但托尔斯泰依然在书中保留了希望。无论是皮埃尔的转变,还是娜塔莎与玛丽亚的和好,都让我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和平并非只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信仰。这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依然可以找到光明。《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无法用单一标签定义的作品,它既是历史小说,又是哲学巨著,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托尔斯泰用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与和平时期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常。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被其中丰富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所吸引,更被其深刻的思想与哲学思考所震撼。《战争与和平》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命运、自由意志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理解人类在极端环境中的坚韧与希望。无论是作为文学作品还是哲学著作,《战争与和平》都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它用史诗般的叙事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我一直都很器重,不止一次阅读过,他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风格,比较符合油画的特质,对现实的一比一的原汁原味的刻画,因为真实而有力量,不过他的作品也由此而导致了空间的板正、时间的单一方向,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它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的状态,复原了事物人物的本真,这是我阅读的最大动因,那些虚幻色彩的风格有些没有分寸感,不好把握,什么意识流,什么江湖侠客,什么梦幻神仙童话,都是对于实际的偏转,滤镜,远离人间烟火气,不过是一些人的臆想、梦境,不具备文学的真实性,与现实可能性相去甚远,也于满足好奇心无宜,而托翁一贯秉持的就是另外的风格了,镜像似的对待现实,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个时代的风景风情风物,都是他那个时代和他知道的时代的人和事的尽可能的原始状态,尽管有极其深重的各人色彩,但无伤大雅,并掩盖不了事实的大致脉络,更何况其中的一些纹理清新自然,让我可以触摸那个年代的那些人,理解那些事,对于理解现实的助益也是大有裨益的,共鸣是阅读的最大快乐,至于其中所展示的美、善,启迪心智的那部分,是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美味,尤其让我珍视,当然托翁的三部巨著除了现实主义这个显著标志并为世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赞誉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大量的他个人的精神和知识的遗产,里面好不掩饰地留下了他自己的观点、喜好、思想,借助他的人物表达出来,当然其中不乏警言妙句,少不得令人深省的见解、启迪,我就对很多的这样的议论片段感觉良好,但也觉得有些生硬和炫耀之嫌,这些大量的与小说的进程关系不是那么紧密的拼图很多都给人以唐突的感觉,至少有些牵强附会的可能,把浓郁的艺术氛围包裹在一种理性的壳贝里,大大损害了艺术的本意,尤其在《战争与和平》里面大量的对于情节相关或之外的事物的议论评价,让我感觉有点像论文了,像时事政论了,显得有些过了,有些正襟危坐的范了,不像艺术的再现,倒像历史评判者的笔记,不过这些特征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关系,只是见仁见智的反映,并不构成这部巨著的瑕疵,顶多算是托翁的风格,他的作品的宏大叙事总需要用抽象的方式经济地介绍时代背景,这样的方法应该是托翁的独创了,我们喜欢他更多的是他的作品中的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鲜明生动的场景,人物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共同交织出一副人世间的巨画,里面呈现的美好,苦难,人性,宗教,战争,政治,爱情,栩栩如生,丝丝入扣,他让人们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感觉到人性的力量,体验到社会的残酷,他从来不是从眼前而是从背景开始把读者置于当时的环境中,从整体的视角看待作品中的人和事,对待他们的命运和不幸,大格局大局观大背景,这是托翁作品的特质,也是少有的品位,一般的文学著作达不到,当然他的作品的宏大叙事中人物的复杂性并不那么注意前后的一贯性一致性,并不总是那么的平滑和逻辑正确,这种不完美是文学巨著的通病,要在如此的体量里面把控好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将它们平衡、和谐地展示表现出来,有个大体就算不错了,总体上优秀就是顶流了,不可吹毛求疵,超过人力极限本就是非现实主义的本质。我的几本托翁的主要作品可是都来自不同的版本,《复活》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著名译系列,《安娜•卡列尼娜》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战争与和平》来自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将来可能要把不同版本的作品收集几套,也是一种尊重,值得把玩的都是精品,比较她们的不同,体会其中的个性特色,不同版本除了作者的取舍之外还有翻译者的心血和个性,这些凝结为不同色彩和品味,实在是很好的鉴赏对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