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二零四@365

(2025-02-07 22:31:00)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乌鲁木齐 晴 -16~-9。

这段时间看几本经典名著,以前看过多次,有的在学校的语文课本上都读过的,所以想看书的时候首先就会从书架上把她们请下来。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也是读过几遍的,不过一口气连续从头看完的是第二此,其余的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读几页、几十页,这个长篇的主题就是赎罪,主人翁的形象近乎完美,有些超乎寻常,就是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些罪恶的制造者也不尽是十恶不赦的恶棍,他们的所作所为比之于现在的完美这个世界的人们应该是有良心、有人性、有人情味的了,他们的言行还有着人道的成分,还有着人性的温暖,所以男主人翁的精神世界几乎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救世主的形象的一个赎罪的贵族,他的另类不为他同时代的人理解,不为他的周边认同,他的主张就是现在仍然是得不到主流思想支持,也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同情,也不能体现先进性,同情弱者,为基层农民、犯罪者呼吁,力图改变他们的命运,不惜与国家机器对垒,与全体的贵族决裂,让之间走向底层的民众,与他们为伍,我感受到托翁的革命的思想的情绪和斗争的萌芽,也从中理解体会到苏联前期的社会的状况。整体上小说的主观色彩浓郁,男女主人的文学形象比较单薄,缺乏内在逻辑和情感基础,这些的交代比较粗浅,重点放在了对时代、对官僚、对司法监狱体制及其人物的抨击,大量的议论、评价替代了形象的描述刻画,文学的色泽不足也就成为这部伟大作品的特色了。所以这部小说更像一部政治小说了,里面充满了对当时代的政治生态的厌恶、批判,处处都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所处的政治环境的不满、抗拒,从思想、精神层面上,从言行、作为上,从内心、个人信仰上,都以一个十足的对立面存在,好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出来,里面的人物只分为两类,受苦受难的被害者,也就是下层的人们,他们的命运的苦难都来自另一个类也就是政府及其附属的各种机构、人员,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只有推翻政府才可以完成自身的救赎,这多么像我们现代的政治剧,阶级斗争,革命时代的各种斗争的心态和动静在这部小说爆满。正是如此的政治色彩的强烈表达,直截了当而不是文学式的转弯抹角,直线式而非隐晦曲折,让这部小说被我看成托翁的政治主张的全面表述,直接地表达了他的一贯的主张,对于土地,对于农民,对于政府,对于贵族,对于各个阶层,对于宗教,对于上帝,他的主张在这部小说里都用政治语言直白地表现出来,大段大段的议论,大幅度的批判的犀利的言辞,几乎都借助主人翁涅赫柳多夫
的心理、思想反映出来,苦难的承受者以玛斯洛娃、喀秋莎为代表的那些基层的人们,他们的反抗的无力的,甚至没有反抗,而是近乎绝望地接受,即便那些政治犯也就是与男主人翁的理想一致的偶像的斗争也都是软弱的无力的毫无希望的,他们的所谓的反抗政府几乎是虚构的,想象中的,因此都构不成犯罪,因而是同情的对象,是托翁想要伸张正义的地方,而对于政府官员的利益的勾连和权力的诟病是坚决的不留余地的,集中火力抨击政府的腐败、官员的无能,这里的场景让我对比现在的实际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几百年的时间维度下,入木三分的刻画与现实官僚体系的相似度令人瞠目结舌,两个国度,也是我佩服托翁的地方。我有时想,这部小说如果再长一些,比如像《战争与和平》那样200万字的体量的话,就可以更完美,可以把人物刻画得更生动一些,情节更完整一些,逻辑更清晰一些,文学性典型性更强烈一些,比如女主人翁与男主人翁的感情历程更多着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场景和曲折,对于他们的转变的过程就不像现在这样突兀,也就让他们之间的故事更丰满、风韵地展现铺陈,如若这般可能就不同了,这部小说具有超越其现在地位的实力了,而不是现在的托翁的作品的排序,实际上将爱情和人性、宗教、宗教、政治、农民、土地等这样宏大的主题以文学这样的方式表现本来就不是其擅长的,这些混杂在一起需要及其细致的全貌的表现才有可看性,才可以艺术地展示,所以不是几十万字可以承载这样纷繁复杂曲折婉转的宏大叙事,史诗般的主题需要巨大的篇幅配合平衡才配得上,不然缺乏细节和情理的铺陈无论如何都难以精致细腻,也就少了文学艺术的魅力,所以有时感觉这部巨著像一个混杂了大量政治报告和论文的混合体,不像一部小说,实际上文学作品应该极力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我之前看《复活》都是激动的,怀着崇敬之情,少有批判的眼光,可是再多次看就不同以往的那种感觉,就多了一些这样的问题,经典的光环也做了让步,我的眼光也不同,看的角度发生了改变,关注的点也发生偏移,也许之前是文学青年的感性认知占据主体,看到的都是那些虚名、优美,现在看到的就是社会、政治问题,角度偏向于职业的取向,而不是文学欣赏,艺术的品味,有时又觉得文学是为社会活动服务的一种方式,为人服务的一种工具,它自身的特点只有依附于社会实践实际才体现价值,存粹的艺术、文学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文学评判的标准里排在前面的指标因素当属主题还是艺术,可谓见仁见智,这造就了文学本身的地位问题的争议,文学的追求到底是艺术本身还是社会、人性等问题的解决,如果解决问题是目的那么直接的有效的解决办法文学艺术连前十都进不去,一篇论文一篇文案一个方案一个讲座都要直接多了,文艺的追求还是有艺术本身的价值取向,所以一个文学作品有双重的追求和目标,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只能相得益彰,只是偏重、偏好取向的差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