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九三六挡不住@365

(2024-10-16 23:43:23)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乌鲁木齐 晴有时多云 10-20。

人在一些特殊场景下会不同程度变形,我的感觉是在聚光灯下,在大型活动现场,比较明显,场景中的人与平日有比较大的差异,今天参加广播电视台举办的一个启动仪式,著名主此人主持,他们一出场就像玩具人一样,卡通形象,人的高度变低了,尺寸明显变小了,在舞台上让人有些空旷寂寞的感觉,观众席位很拥堵,椅子之间距离比起其他的大厅要设计的小很多,估计是为了电视拍摄的需要,便于创造热情热烈的气氛,因为灯光的原因,人都显得惨白、不自然,镜头里的面孔就像拍大头照一样,各种的摄影摄像设备林立下人们长时间配合场地导演的口令,不停的鼓掌,不断的微笑状,主持人的主持词都是精心准备的,不过一个音准和朗读方式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见得更有感染力,个性化的主持反倒更受欢迎,就像歌曲要多样化,全都是一个调调就不好了,昨天晚上中央四频道播出的丝绸之路专题纪录片,预告了几天了,我专门看了,能在央视播出纪录片一定花了很大的气力、功夫,内容也是最新的,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文案有些低端,配音质量不高,画面有些凌乱,节奏有些偏快,有些赶的意思,总体感觉不高端、不高级,我觉得拍新疆的这类片子还是应该突出新疆的特质、特征,要有新疆的美景、自己的旋律、自己的地域,要突出历史、自然和人文,要有浓郁的厚重感、沧桑感,当然这些风格和内容要服从总体的要求,不能跑偏,而怎么拍怎么呈现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我的一个总体的感觉是,现在大量的纪录片都过于现实和浅显了,精品少,能够打动人的更少,看一些顶级的纪录片就像看一部顶级的大片,那是醍醐灌顶的感觉,是茅塞顿开的启明,是一扇窗户打开进来一缕明亮的光穿透内心,纪录片中的精品具有神话般的力量,可以为之重启人生再造未来,这里面当然有职业素养和追求做保证和基础,镜头的选择、文案的风格、叙述的详略、旁白的把握,都要经过精心组织编排取舍,艺术加工、艺术呈现,成为一件艺术精品,成为一个思想的精品,成为一个纪录片的精品,它们之间并不矛盾,很多的纪录片是商业合作的产品,可能都免不了甲方的牵制,都需要照顾制片人的利益,他们的要求限制和规制了纪录片的边界和风格,不少的甲方并不一定能够照顾到纪录片本身的特征和要求,也就为导演和创作人员带来一些困扰,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所以纪录片的很多并不是因为热爱去记录,而是工作,是满足其他宣传的需要,是一个各方利益诉求平衡的结果,是四不像的存在,当然主创人的能力和水平是决定性因素,不论甲方和制片人的因素如何变化,都要在主创这里反映,那么如何在限制条件下最大地将纪录片制作的好看,这是主创的事,说实在的我们的队伍中缺乏有技术技能的人,更缺乏有思想有想法有创新的人,特别缺少把创作当成自己生命长期坚守的人,世界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大片、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背后无不是站立着一个或者数位的视艺术为自己生命的人,他们一生只为这一件事,为了一个镜头可以蹲守几年,为了一个文案可以查找几百部的经典书籍、寻找几个世纪的档案资料,为了再现历史可以花巨资几十年记录、积累、创作,伟大的作品是匠心独运的成果,是呕心沥血的成果,是用心打造的成果,是倾其一切换来的成果,我们缺的是这样的瑰宝,我们不缺泛泛的东西,粗制滥造很容易和简单,每天都大量成批地被抛出来,听说网络作家一天可以有3万字的创作,这样的泡沫怎么可能出精品呢,有人说文字时代已经慢慢落幕,文字可不是用时代可以指代时间的,文字的落幕也有危言耸听的意味,文字是已经不再有唯我独尊的以往的风光,已经被视频和画面替代了部分的功能,但是也只是部分,不是全部,而就文字功能而言还有相当部分是其他的工具所无法取代的,因此顶多是多种记录和保存信息的工具并存,文字的特点仍然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实际上历史上人类从来也没有放弃图片等画面的使用和开发,只不过现在这方面的功能更强大了,视频和图片、画面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但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和再造已经进入到人们的基因,血脉里已经含有这样的成分,岂能一朝一夕就消失了呢,纪录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因为它的范围可以很宽泛,有着很强的艺术再造性,个性化创作和知识性的结合支撑了它的知性特质和艺术品质,是我最为喜欢的视听品类。当艺术成为了商品,与资本为伍,也就不是艺术本身了,变味了的艺术作品为人们创造的不是艺术本身的价值,而是沦为了商人的玩物、资本的婢女,可是我们在鄙视这样的沦丧的同时,又怎么能保证艺术的纯洁和艺术家的纯真呢,吃饭问题和艺术问题的交织向来都是身体比较诚实,心里比较空虚,精神比较恍惚,艺术过去向政治低头,向社会低头,向下里巴人低头,现在向资本低头,向权威权贵低头,向金钱低头,实际上都是向生活低头,向一切有力量的势力低头,这是艺术和艺术家的宿命,艺术高于生活,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无法脱离现实生活独立存在,那些幻想离开社会而独立创作的人总归要吃亏后又回到生活本身,很多的艺术在一时一地可以暂且地离开生活和现实,但是终究是不能的,上述的一切都是生活的权贵,它们本身就是生活的一方面一部分,所以向它们低头是艺术的必然,挡不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