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七四零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365

(2024-05-17 20:47:54)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乌鲁木齐 晴 16-30。

参加一个座谈会,讨论科研课题指南,邀请了院士,自治区首席专家,行业部门人员,讨论中大家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建议,尖锐的意见不多,有见地的意见也是沿着边走的,不那么明确,如果是一个研讨会,火药味还是严重不够的,主要还是管理方面的人不清楚不知道具体的科技课题的内容,委托专家们提出问题,而专家只是从狭隘的科技角度提出问题,与产业实际并不吻合,大量的产业发展开发的问题并不一定是技术问题,换句话说,技术问题只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很多产业发展的瓶颈不是技术问题,一些产业的技术问题解决了突破了并不等于这个产业就可以大发展了,所以产业技术研发一定要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而不是专家自己认为要发展的产业,技术问题也应该是产业急需解决的瓶颈里面的技术攻关,一些小众品类的农产品不应该是自治区这个层面的技术专项的涉猎范围,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但是18个技术项目里面有几个就是还没有成为大面积种植的品类,零星种植的小众品类交给地方和市场主体去开发研究,自治区这个层面要研究的就是对自治区农业生产和产品供给以及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瓶颈,是痛点难点堵点而不是其它,如果是2024年一年的技术课题专项指南,就要明确年限和支持力度,现在看到的这些课题的研究内容都很大很模糊和普遍,涉及一个产业链的技术,更类同于产业技术体系的描述,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团队协调协同,指南要考虑方便科研团队申报,所以要将产业技术研究分领域分课题分别列项,育种与栽培项目要区分开来,这里面特别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技术课题的大而空,比如栽培技术集成之类的技术,就很容易模糊,也不好鉴定评价,我们很多的技术课题都是这样的内容,比如分子遗传、基因组学等育种,这些都是很大很空很深的技术前沿,难以从技术上去区分和鉴定评价,这些需要慎重对待,我们的科研课题也要有必要性、还要有可能性,类似这样的技术研发必须要到耕地和产业效益上得到验证,而不是几篇论文,几个没有实际效益的名义上的专利和品种就能证明的,也即是课题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搁在那都可以用的课题,我们产业发展更多的是要专用型的技术针对性的技术而不是通用性的技术,而是要落地,要有和生产实际结合的具体指标,再就是当然要与自治区确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技术体系一致起来,不要两张皮,更不能矛盾,这些技术查新了吗,不要坐井观天,国际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如何,到了哪一步,哪些可以引进,哪些需要研发,哪些需要创新,这些都要在动态查新基础上形成我们的指南的前提和基础,否则我们的研究很多就可能是重复,就是没必要的浪费,所以在我们座谈会看到的方案只有研究内容,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也没有研究这个课题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都没有阐述,也许做了没有体现出来,作为文本是要全面提供的,这也是很必要很重要的,在这样的研究科研课题指南的会议上现有的人员构成是不那么合适的,应该是咨询性质的专家为主,对科研课题有着管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科技管理的专家,重点是课题可行性必要性、合理性、价值意义的分析评价并提出意见,现在这方面的会议专家自说自话的情况比较严重,专家提出课题又自己申报课题,最后还是他们研究课题、评价课题,都是这些人,都是这些专家,那么就会导致科研的内部循环,内部闭环运行,客观性公正性得不到保证,这是主管部门的一个科研管理的困境,记得自己刚工作那些年读过一些科研管理的书,很有些启发,也深受鼓舞,特别是一些影响世界的科学家和专家及其科研成果的故事,比如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奥本海默作为理论物理学家在科研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研究,比如美国的科学家费米等一些重点实验室他们的科技管理的理念和实际能力,一些工业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与科学技术研究的结合都有很好的案例可供参考,也许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那时的科研管理水平,可是我感到我们的科技管理方式和机制体制还是有很多亟待改革的地方,必须打破传统的坛坛罐罐,不能简单地认为科学家专家就是可靠的、就是先进的、就是客观公正的,伪科学伪专家比比皆是,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坑蒙拐骗及其普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也屡见不鲜,滥竽充数大有人在,所以要设立科学研究的宪兵队伍,专门打击这些伪科学的人和事以及违法行为,当然科学不是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科学技术是万万不能的。我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和体会,40年前的农业科技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现在依然存在,部门管理农业的拍脑袋、拍胸脯、拍大腿的三拍方式依然如故,但是农业总产量上了几个台阶,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也上升到新的高度,这说明了什么,是我的体会和感觉有误,还是我们的作用并没有想象的宣传的那么大,可有可无,也许都存在,不论如何我们都不能阻挡和替代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的不断提升,正是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农业产品的需求成为了农业发展的根本的动力,我们政府部门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很多技术创新和新模式新方式的变化发展并不是通过体制内推进的,市场主体的作用并不是那么的显现,潜移默化的进行更有深远影响和意义,我看我们都忽略了市场的力量,总以为什么都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动,都要靠体制的力量,其实民间的市场的力量不容忽视,需要引导好,利用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