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六六八躺平@365
(2024-03-06 22:07:38)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阴
-1/8。
一
晴了两天今天又阴了下来,天气的变幻总是牵动人们的心,前两日的大好天气没有利用好,不知曾经的借口还能坚持多久,之前的很多天都说等天晴了才好办,所以停了十几天才晴朗,又没有抓住机会,这阴了的天象还要作为停息的借口吗,估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人还是要有点羞耻心的,不自觉老天爷都没办法,现在很多的人是不想做事而只想要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来不想着完成任务,不想着把工作努力向前推,不想着把自己的事办好赢得认可,较为普遍的人都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是否和普遍的躺平的说法匹配不得而知,周边的这种情况的确不少,想躺平的人很多,已经躺平的人不少,准备躺平的一浪高过一浪,看来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病得不轻。据说躺平分三级,初级躺平:降低欲望,减少工作,追求舒服,拒绝劳心劳力。中级躺平:把躺平当成反资本剥削的武器,幻想着一场阶级斗争,对物质社会仍然充满向往。高级躺平:把为拥有一切而努力的行为,定义为奋斗;把为摆脱一切而努力的行为,定义为躺平。除了无法选择的父母以外,尽力摆脱世俗强加的责任。不婚,不育,把一切资源和精力都用来自己生活,追求逍遥自在,轻轻松松的人生。躺平的思想根源,一是在于富人躺赢,特别是热炒的明星,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不良效应。他们一天挣的钱够普通人挣一辈子,而文化水平未必都超过普通人,这是内卷的溢出。我们可以不和他们比吃大餐,吃大肉,仅仅比较相同时间的劳动报酬,无疑更催催生了躺平思想的加速形成。另外一个就是多年以来畸高的物价。虽然我们整体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但生活质量的追求无疑在向高级阶段看齐。普通人同样需要栖身之所,可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却发现距离越来越远,与富人和既得利益者相比,顿时觉得毫无幸福感。但无论如何,躺平的思想不可取,它是一种心态,如果我们通过努力获得了一定的财富,有了生活的保障,事业确实不大有成就了,也不执念于挣大钱买大房子,躺平还能说得过去。然而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会被命运打倒,我们尽可能把各种困难消灭,努力去营造平躺的状态,方为正途。最近知乎老是推“蹲族”、“躺平族”、“家里蹲”、“蛰居族”,“既然努力连房子都买不起,还不如就地躺平”等等言论。“躺平”这个词总有些咸鱼的味道,它听起来就那么丧,而且丧得光明正大、无拘无束。2年不上班、每天2顿挂面加鸡蛋、一个月花不到200元的大神,在躺平的同时经常冒出一些“哲言哲语”。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打出这样的文字的,而他本人也确实受过高等教育。“充满欲望和亢奋的生命静止和消逝的瞬间才是真正正义的体现,我选择躺平,我不再恐惧。”“我有时候会躲在某处看着那些忙碌的人们发笑......”而且这个哥们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他在实在没钱花的时候,会跑到横店去“演死尸”,靠着躺平赚钱然后继续躺平。而在他的众多“信众”中,更是有着各行各业的高人,年纪25岁上下。有研究生毕业的前央企职工、有创业失败的年轻人、有从事教育的学校老师、有成功上岸的公务员、有结婚生子的房企职员、有单身独居的销售精英......“躺平族”的结构其实相当复杂,完全不同于来源单一的“三和大神”,他们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工作背景都更为广阔,有些人完全是他人曾经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也有不少人拥有着“别人家的父母”。但这些人却如此“不求上进”,甚至有人从央企跳槽到麦当劳,做一名普通的服务员,但她却觉得这份工作如此美好。大量本来能够冲击精英阶层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放弃了奋斗,放弃了之前梦寐以求的工作,转身投向了更为轻松、简单甚至“没前途”的行业的怀抱。这与“三和大神”主动放弃月结的工厂,在“日结”中麻痹自我是不同的,当然,他们也有着相同之处。他们的相同之处便在于,他们对于未来似乎都不太放在心上,或者说“更光明的未来”。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梦想,但至少在现实面前,新一代的90后们越来越简单务实,不再追逐那些鸡汤味满满的梦想。“中国人口吧”、“躺平吧”、“家里蹲吧”等百度贴吧,成为了新一代躺平族的集会社区,“家里蹲吧”甚至超过了70万粉丝,而其他的贴吧也人数众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找到了派遣内心苦闷的出口,也找到了一群能够交流的同行者。当然,这些年轻人甚至还发布了“躺平学核心思想”、制定了“躺平计划三步走纲领”,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他们对未来的期许的。“躺的内核并不是消极,也不是倡导人放弃,而是冷静下来。外界越热闹,我们就越是要冷静,认清形势,放下欲望,躺着思考。或许我们终有一天可以弹跳起步,但在时机成熟前,你要躺着。”当然,这位发布“躺平核心思想”的帖主,是某知名大学的博士。他的发言清醒、理智,引起了一大批吧友的共鸣,从这里我们便能够得知,躺平的90后并非真的想做咸鱼。不婚、不育、不买房、不工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而应当想一想为什么。现在的90后生活在信息、物质爆炸的年代,他们的眼界与学识绝对是超过父辈的,居高临下的命令或者是巧言令色的鸡汤,显然再也难以使得他们产生兴趣。高度内卷是当今社会的现象,但它并不等同于适度的竞争,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一味地苛责90后。去做“日结大神”或者是“躺平一族”,都不是正常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社会现象或许只是一种集体意识的反抗。不看好“大神”与“躺平”,但从未对90后失去信心,更不认为我们这群人会是“垮掉的一代”。内卷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去解决,90后中的躺平行为也难以成为主流,更多的人,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奔波,躺平族终究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娶妻、生子、家庭、繁衍,这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使命,没有人能够彻底地抗拒它。我也是95后,我从未觉得父辈的生活模式有什么不好,只是觉得自己还不配拥有它。我相信,很多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大部分人仍旧会走上娶妻生子的道路。出现躺平一族,我们应当觉得有些庆幸,毕竟在这个时代,能够停下来思考的人不多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不必对未来完全失望,事实上,在一排排的躺平族中,我们能看见他们眼睛中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渴望。躺平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对抗运动”,消极对抗社会上的一切不公现实。当奋斗看不到希望时,不如选择放下,悠闲自得,管他天塌地裂还是八十国联军进京。过去勤劳确实可以致富。有这样的故事,80年代的时候,老家的叔叔,响应政策养福寿螺,暴雨天气怕养螺坑的水涨出来而冒雨出去,下水查看。回来时两腿爬着几条蚂蟥。但一年后,叔叔就成了万元户了。叔叔拿着几万元再继续扩大搞其他种植养殖,越做越大,终究致富。还有姑姑和姑父,在村口开了个小饭店和小卖铺,家里还有天地,每天起早摸黑地干,几年后在村里建起两栋五层高的楼房。当时姑姑的平均收入每月2000元以上,但我在单位上班的父母,两人工资奖金加起来差一点也不到500元,虽然单位有房子住,但面积很小,而且四户人用一个公共厕所,不及农村的房子大。平时的生活方面,吃喝也是很节俭。父母又放不下面子出来做个体户,只能看着老家的亲人致富起来了。而如今的年轻人,无论怎么再努力,也不能像我这个70后的叔叔姑姑那一辈长辈那样,靠勤劳致富了。
后一篇:匪夷所思六六九领会与壁垒@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