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646灶王爷与财神@365

(2024-02-13 13:49:48)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乌鲁木齐 晴 -10/4。

昨天的雪下了两三个小时,今天天气放晴了,一大早就有朋友的微信祝福提示初四是迎接灶王爷回人间祈福年的日子,传统习俗中的新年祈愿,大年初四,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神秘与庄重色彩的日子。 这一天,无数的家庭将举行一场特殊的仪式——“接灶王”。 这个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灶神,又被称为灶王爷,是中华民族传统信仰中的重要神祇。 在民间信仰中,灶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看作是家庭的守护神,能够保佑家庭平安、富足。 因此,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人们会举行送灶神的仪式,将灶神送往天庭汇报工作。 而到了大年初四,则是迎接灶神回归的日子,人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事业顺利、财运亨通。大年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故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迎灶神的仪式,以祈求家宅平安、幸福安康。传统的大年初四是迎神的日子,而年前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是送神的日子。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中国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大年初四迎接灶王的习俗源自于古代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和睦、平安吉祥的向往和追求。大年初四的习俗包括贴灶王爷像、祭拜灶王爷、供奉祭品、诵经祈福等,这些活动也传递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灶神是家庭的守护神,掌管着家庭成员的命运和福祉。虽然现代社会中对传统信仰的态度有所变化,但这一习俗仍然被许多家庭视为必不可少的仪式,成为对家庭幸福的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俗谚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按习俗,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要在16时左右。过去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灶神”又叫灶王、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在北方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在传统习俗中,这一天人们往往不出门,家家户户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其实,迎接“灶神”的民俗承载的是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对新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期待。除了迎灶王爷以外,大年初四还有一些其他习俗。这一天老北京有吃“折箩”的传统,过年这段时间食物太多常常会有剩余,如果扔掉实在是太可惜,就把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做成大杂烩,这就是“折箩”。部分农村地区在大年初四还保留着“绑火神”的习俗,大年初四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用麦梗或者玉米梗绑在棍子上,并把点燃的棍子送到河里,用这种方式来祈求新的一年家中远离火灾。那么灶神是谁?为何要祭他?灶神,旧时称灶王爷、灶君菩萨、锅灶神君。关于灶王爷的来历,很多古代书籍上都有记载,但历来众说不一。《淮南子》 中记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礼记》上说,灶王爷叫祝融;而《庄子》 中又称“灶有髻”,却是美女一个;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十四中更是写到:“灶神名傀,状如美女。又姓张,名禅,字子部。”民间还有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都要送灶,并把甘甜的食品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前面顺口溜中提到的“糖瓜粘”,就是指人们为祭灶而准备一些甘甜的食品,其中灶糖是大名鼎鼎的一样祭灶甜食。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又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祭祀灶王爷会用到很多甘甜的食品,但更为人所道的祭祀灶王爷的食品就是灶糖了。这种灶糖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黏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诗中的胶牙饧就是灶糖。可见,在唐代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 《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在 《送灶日漫笔》一文中,鲁迅也写道:“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传统习俗也被保留了下来。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灶糖成了每家每户祭祀灶王爷时的必备食品。其实,这一习俗更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与追求。迎灶王爷的习俗还有助于弘扬家庭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美德,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在现代社会,祭灶习俗依然被广泛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家庭和谐的追求和期盼。在大年初四的晚上,一般商家还会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可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呢?原来,初五才是俗传财神的生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晚上,名为“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南方人对财神和迎接灶王爷的信仰更迫切些,因为她们感觉天神更靠谱,比起官府官吏更能把控得多,希望借助天山的神仙管理人间的秩序,维护她们的利益,实际上是南方人双重的政治信仰,一方面被迫从属于北方官府代表的政治力量,政府的统治的现实压力,一方面又为自己内心找到一个新的寄托力量支柱,便是神祗用以对冲来自北方的统治阶级,长期以来南方人的内心更接近天宫的神秘力量,而对于官府敬重多与亲近,以至于现代的南方人对于体制内并不如北方人热衷,他们从来对于仕途没有那么热心,喜欢江湖多于庙堂,更愿意在生意场驰骋拼搏,不习惯官场的那一套,此乃南方人与北方人最大的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