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五八二当下与曾经的对话@365
(2023-12-11 23:55:08)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晴 0/9。
都是花钱,为什么要买贵的,花同样的钱买个最大个的,花同样的钱多买几个,选哪一样大有学问,也大有讲究,有以数量偏好者,自然求量多,数量取胜,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花同样的钱多几件可以备用,经常换新的,用坏了也不可惜,不一定把质量看的那么重,不一定要什么高端品牌,不一定要顶端品质,走的是以量取胜的道路,不赶潮流,可以在时尚期过去后再去追求时尚,满足虚荣心,这样节省了成本,永立潮头也与此同时就失去了机会,另一种是相反,不求数量多,追求高品质,所谓的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坚守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对于喜欢的东西可以一眼万年,喜欢就喜欢的走火入魔,对于不上眼的东西懒得多问一句,不喜欢的也就不管不顾,当然上他法眼的东西很少,这样的人都有特殊的嗜好,孤僻是大概率,不随和是普遍情况,看东西走极端,做事也走极端,花钱还是走极端,不极端就不是讲究人,喜欢贵的,鄙视廉价货,形成严密而坚定的鄙视链条,消费习惯与生活经历和生长过程密切相关,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件衣服可以穿几十年,一顿饭都舍不得在外面找大饭店,一个小东西用旧了舍不得扔,所以有机会都会囤货,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多备一点,有着习惯性的储藏动机,所以愿意什么都多几件,数量上不能吃亏,首先考虑的是数量上满足,基本都是数量偏好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整点再说,可以两个绝不会选一个,而现在的年轻人就不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完全改观,短缺时代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让他们对品质看得很重,时尚还是他们的天下,他们不太注重数量的拥有,花钱追逐理想的心爱之物是他们的习惯和生活的写照,这样就第一位选择质量,花同样的钱他们首先眼光聚焦的一定是那些顶级的东西,极可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可以追上的顶尖的东西,看看年轻人的衣食住行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物质生活风格和方式,基本都是聚焦在奢侈品方向上努力攀附,寻求自己的物质欲望的安置和精神慰藉的源泉,物欲横流从来就是人的社会的必然的组成,而不同的呈现也是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一代与一代的代差代沟也少不了花钱的不同,同样是欲望的爆烈,我们之前的那些年代的人更倾向于在数量的集体中获得安全感,现代的年轻人则更愿意在精致的个体上舞蹈,他们愿意进入到一个孤独的时空享受,而不愿意在一个数量中得到挤压,这种差别不是一个个体可以克服或者容忍的,它只能被刻入基因被表达在一代有一代后人身体内,前人是管不了的,也不可能负什么责任,后人也不必为此懊恼,任何的转变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环境变化和群体变异的结合和结果,本来就不是存在对与错、是与非的非白即黑的关系,这不是好坏所能描述和表达的,也不是喜欢和厌恶那么简单和粗放的,更不是情绪所能决定和彻底排解的,每个个体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差异,不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标准言行,不强加对方自己的价值观是非观,宽容和理解可以减少隔膜,同样也可以增加彼此的容忍,老人不要干涉孩子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也不要打搅长辈的选择,也许是最好的理解和彼此相处最好的尺度和分寸,我们可以买一些用不上的东西,那是对短缺年代理想生活的一种补偿和心理安慰,囤积一些东西可能总也用不上,并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实际上是醉意于曾经的短缺年代的那种渴望的实现,品尝一种苦涩味道中的那些生活的忆往,这可以理解为是精神的无限接近补偿物质的空洞,人总是要平衡自己的内心,当下与曾经的对话,我们现在发现很多的为难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创造,自然对于人而言不是心理障碍的源泉,因为不构成压力,形不成对抗,人为的方面才是构成人心理问题的来源,大多的人并不喜欢他人,尽管事实上离不开他人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服务,可是这都建立在相互的陌生的状态,一旦明白其中的关系也就没有了客观的平台,一切原有的秩序都被打乱,这种对人的敌对心理来自竞争关系,来自亘古不变的私心私利,来自人对人的伤害和攻击,相互的互助和增援构成重大的变化和刻意提高的价值方向,都是以互换为前提条件和潜在逻辑的,当在某些方面不得不依赖他人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人是愿意交流的姿态呈现他人面前,而这种需求越来越少,甚至几无这样的需求的时候,比如现在机器人的大量出现,大量的机械化、电器化、智能化的普及,人的有求于他人的地方和领域越来越少,人的孤独的本性就会抬头,老死不相往来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因为极大的物质丰富,带来了人的对于他人依赖程度的表面的降低,直接的物质交换和服务交换都越来越稀少,都开始提供物质和精神于平台上,需要借助平台实现,使得人们开始了不直接接触的时代,于是产生了错觉好像自己不是那么需要他人了,尽管与事实不符,但是这种错觉还是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集体主义思想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欢迎,独来独往更受待见,特立独行更被年轻人效仿,鲁滨逊式的生活方式似乎更在年轻人那里有市场,人们更自大自主自由,对于集体主义不再抱有曾经的信仰,而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崇拜有加,当然个人行动力反而降低,胆识和创新精神大打折扣,知行不一、言行不一已经是普遍现象,也许这是人类进步的阶段,个体的壮大,集体的消弱,人们之间越来越像同事,而不像朋友和亲人。
前一篇:匪夷所思五八一也就在此@365
后一篇:匪夷所思五八三茅塞顿开@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