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四七三夜雨敲窗@365
(2023-08-24 13:05:00)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雨 15/23。
一
昨晚下半夜开始下雨,现在都快中午还没有停歇的意思,连阴了一个多星期终于有了个交代,给干涸的大地弥补水分,为秋冬种备下一些墒情,我的心里可以少一丝的担忧,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秋粮形成的关键期,缺水是常态,农民的诉求重点就是开井放水浇地,冬小麦也要在9月下旬开始,播前水尤其重要,需要保证,而缺水的现实一直都没有根本改变,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恶化之间的矛盾博弈日趋激烈,所以这场今年以来不多的像样的降水的意义作用不言而喻,解急之用,后备之用,是农民的期盼,干部的期盼,上下各界祈雨求水都是一样的,共同的心声,昨天村长告诉我复播玉米浇两次水了,队员用无人机拍下的3村的空中视频显示的不毛之地很多,绿色少,黄色多,白茫茫的,与秋色赋相差甚远,不管是多好的品种多好的管理,没有水的保证什么都白搭,不有那么一句农谚吗,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没收在于水,土地绝收大都是严重干旱造成的,新疆农业的资源短板就是缺水,因为水制约了新疆发展前景,成为资源桶的那一块最短的板,因水定产,因水定地,这就是现实,很多耕地都撂荒了,就是水的制约,竟然有农民为了免除一年一亩耕地200元的水费而放弃种植,现在种植的成本很高,机耕费、种子费、肥料费、农药费、人工费、机收费、水费下来,很多品种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农民几亩地收成就是麦子一亩地交120斤公粮后够一家人用,玉米够牛羊用,几棵果树杏子桃子葡萄苹果自己家用,蔬菜基本也都是自己用,用于商品交易十分少,所以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还是眼下南疆农村的基本形态,土地流转是在一些土地面积较大,由个人老板开发的荒地储备多的地域比较多,形成了比较可行的耕地流转模式,大部分的农户还是不愿放弃对耕地的拥有的承包权,这是根本性质的土著心理,短期无法改变,尽管务农不挣钱,有的还亏本,但是农民宁愿用自己在城里打工的收入贴补农业种养殖,也要维护他的在农村的这个地位,对稀缺的耕地的承包权,他们可以将土地交给自己的亲属耕种,无需任何的收入,绝不会为了一点微薄的转让收入而彻底放弃承包权,现在经济下滑形势助长了人们的这个观念,农村是他们的根据地,农业是他们的大后方,农民身份仍然是他们获取同情的介绍信、身份证,要改变这些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也是眼下的现实的,天下最聪明的精于算计的农民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看不到其中的奥秘,所以要让农民让渡耕地给种植大户,没有城市化工业化的强大引力效应示范就是个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农民不会深入其中,自毁长城,在南疆土地流转是应该缓缓的,一定要慎之又慎,宁可少也不能快,让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
当文字写到这里,雨也厅了,淅淅沥沥一晚加上半天也算是这里的大雨了,足够人们欢喜一阵,比起北京上海来这就是洒洒水了,可真是涝的涝死,旱的旱死,天山上积雪存留了千百年的降水,库存了这里的水资源,细水长流了亿万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养育了丝路文明的璀璨辉煌,对于水我们从来就是认真的,我们需要他,管理他,崇拜他,信仰他,主要还是离不开他,医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喝水四天就会危及生命,一个星球有水就会有生命,水是生命存在的少数几个必备条件,无可或缺,没得选,曾经看到过一部新闻写实纪录片,名字叫《喊水》,我被宁夏甘肃一带的缺水和求水过程及迫切震撼,同样被震撼的是一首信天游调的歌曲《祈雨调》,近日我正在看史铁生的书《务虚笔记》,不过他最有名的还是《我与地坛》,地坛正是古代皇帝祈雨的建筑,为了五谷丰登祈求上苍降雨,也就是降福于民间,拯救黎明百姓,最漂亮的建筑,最浓重的礼仪,最权威的仪仗,这还不足以证明水的重要性吗?夜雨敲窗,秋来处暑。
后一篇:匪夷所思四七四坚信未来@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