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四二二听劝了@365

(2023-07-05 17:55:01)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晴 21/31。

询价的过程就是了解情况的过程,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必要的,也是需要花成本的。现在的要求是事无巨细都要招标,都要询价,都要合同协议,对于很多小项目小资金就有些不匹配、不协调,鞍子重于马了,几千、几万的资金项目却要这么详细的资料和过程管理,与千万百万上亿资金项目等同一样的要求,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管理者的智商和典型文都主义、形式主义,甚至是掩人耳目、推卸责任的小把戏,记得三峡大坝建设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据说光资料档案就装满有几房子,可见档案资料对于大型项目的重要性,花了大钱研究咨询调研,前期可研报告等一定是重头戏,实施方案图纸档案管理文件一定汗牛充栋,上亿的前期费用预算也是值得的,为后期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的支撑,这样的千秋大项目历经几十年的反复论证,正反面意见林立,各种意见建议,各种方案纷呈,花去的时间、经历、金钱何至于区区那几个子儿,不管多少都是值得的,因为事关重大,需要与之匹配的各种配套性工作,而现在动辄要求这样就有些东施效颦的嫌疑,不管条件是否允许,不管是否有利于工作,都这样要求手续齐全,程序齐全。今天下午,我们的暖气管线维护进场,一个1万多的项目,竟然要求三方询价,合同,等等,而且这是在农村,要完成这样的程序基本是为难人,为难一些负责工作的人,因为一个工作队只有几个队员,每天都有大量的业务工作,可是又是独立生活单位,很多业务和生活设施维护都被要求向大单位的资金项目管理一样,这现实吗?为此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农村到哪里去找三家正规公司询价,选择一家进行维修业务,只不过万元的工程,人家愿意几十公里为这么点蝇头小利,不现实,可是为了完成维修,避免冬季供暖,就需要多方求援,恳请朋友们找这样的公司,人家都不愿意参与,因为没有价值,又这么繁琐的要求和条件,朋友找不到,只好一拖再拖,愿意接活的能否保质保量是一个不定数,因为农村本来就没有相应的配套社会服务组织,水平低下,质量难以保证,所以几个月前就动议了,直到最近才求爷爷告奶奶找到一家原来的熟人,碍于情面勉强接单,也说了很多嫌弃的话,哪有这样的活。现在一个百万以上的项目资金都有上百页的项目实施方案的文字材料,文案是从开始就少不了的标配,尽管还不知道能不能行不行都要花费的成本和必要的经历,对于涉及前期搞项目就是做方案,就是文案,执行过程就是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了,现在的头重脚轻的情况在项目过程十分突出,争取项目要项目都很积极,前期的调研可研方案都还下功夫,不管怎么样先想尽一切办法把项目拿下,至于后面实施过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之前的方案想改就敢改,钱拿到手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就没有意识到之前的方案是要管后面的实施方案的,任何的更改都是需要法律手续的,更改本身就意味着前期工作的瑕疵和不完善,而且更改需要相当繁琐的手续和程序,如果不经批准自行更改那将是严重错误,要坚决杜绝,但在基层很多项目都存在更改手续不完善擅自变更的问题,领导痕迹明显,任性随意变动项目的初设,又不履行相应的变更义务,造成很多问题,带来混乱。经常听一些朋友议论说评标、竞标里面的猫腻很多,作假经常出现,行家里手在竞标过程可以做到天衣无缝,所以所谓公平正义被竞标的方式昭告,却被实实在在的操作毁誉参半,任何制度都有漏洞,任何程序也不能杜绝所有问题,而很多制度和程序只是当成了一个摆设,成为掩人耳目的工具,反而贻害无穷,现在很多情况下,有的就打着旗号招标,实质上干着私下勾当,招标成为他们骗取信任为自己掩护的铠甲,假招标、假公开、假公正,招标被用作幌子,当成遮羞布,用于骗取他人,现如今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根本没有达到游戏规则本意属性,而一些组织和人将这样的标准套用到一些本不具备的项目上,加剧了人们对于招投标的错误认识,其负面影响更大,非但没有发扬光大,成为项目正常开展的有力支撑,反而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笑柄,成为项目资金领域的被人们诟病的对象,显然是我们管理出了问题,将游戏规则变味了,失去了本意,被当作了反面典型用于了反面作用,项目管理、项目招投标需要正本清源,需要匡扶正义,需要拨乱反正,让项目管理还原本来面目。刚刚,我们好不容易请来的施工方有些不情愿,他们要退场,不接这活了,队员向我报告,我了解到他们说如果这么复杂的活,又挣不到钱,不想干了,只好跟联系人再沟通,平息这样的问题,想办法减少误会和摩擦,相互理解,三方询价的事再请其他朋友帮忙,他们才勉强同意继续,我们实际上已经进行了询价,咨询比较了几个方面技术和施工的意见和报价,正是这样才拖拉了几个月,而要出具正式的询价文件就是另外的意思了,因为这样的利益关系,没有成交的乙方就不愿意出具任何证明材料,包括询价方面的文件,而一般由中标的乙方自己想方设法完成这样的三方询价,他便需要找朋友,就有人情,就有利益,于是小项目就有些划不来,钱没挣几文,话就多了,所以小老板就想退缩了,我们的事都到这个地步了,箭都离了弦还有收弓的道理?我们也只好硬着头皮撑下去,说服对方还是不要放弃这个机会,苍蝇蚊子都是肉,大钱小钱都要挣,到底是认识的人,听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