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三九一离开假大空@365
(2023-06-06 23:22:01)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晴 18/29。
一
这些天到几个县调研观摩牛养殖模式和技术,其中一位专家的建议很有创见性,他说现在南疆适宜家庭发展母牛繁育,育肥则以大型养殖场为主,这是原则性意见,这样的理念就带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过后几天他又进一步解释,家庭对于每头牛有着特别的悉心照顾,可以无微不至的喂养,不惜人工让母牛得到孕期的各种细心管护,对于母牛的繁育过程这是十分必要的,家庭可以做到,而大型养殖场长于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所以比较符合育肥牛,但是对母牛进行个性化关顾做不到,这些就决定了他们的区别和不同的养殖模式,如何发展家庭养殖一直是南疆农业经济和农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毕竟大量的农村人口的存在,解除农村人口贫困任务很大程度上就落到了养殖业,牛是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几乎家家养牛,有着群众基础,简单地集中养殖发展大规模养殖也不符合实际,农民并不习惯离土离乡,还是愿意在家庭周边开展生产活动,所以分散养牛依然是人们熟悉接受的方式,因此如何帮助家庭发展养牛业也就成了当下一个突破口,我们选择品种改良和养殖技术提升为主,对农户进行扶持帮助,选择一些有养殖母牛的农户对他们宣传引导进行人工授精新品种,改良牛,提高品种优良率,从而提高牛犊质量,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对于养牛户进行技术服务和培训提高养殖技术,用新的高效的养殖技术和模式提高水平获得收益,重点是改善饲料配制,精细化养殖,提高出肉率、良品率,提高养殖效率。现在养殖农民面临巨大挑战,效益低、成本高、风险大,只有从上述几方面入手改善养殖状态,提升发展养牛业的科技含量,在昨天的一次观摩现场会见到一位畜科院的资深专家,他对我们的这个思路持同意的意见,他赞同我们的做法,认为这是符合现在农村实际的,坚持几年后一定有效果,他的肯定意见给了我信心,至少说明我们的想法还是基本符合实际的,思路还是对头的,当然面对的困难不少,很多人不愿意进行开拓性工作,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养牛这样的生产活动应该交给当地去组织,我们不必要深度介入,可是他们不知道现在农村基层组织对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指导十分有限,对于科学养牛这样的事基本不会上心,完全交由农户自身,而现在农民养牛户自己发展能力很弱,基于传统养殖技术,对新技术新模式不掌握、不信任,急需引导,否则面临市场风险将损失巨大,所以我们帮助引导养牛户科学养殖,适当进行补助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花小钱办大事,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这也是农业部门的职能所在、优势所在,需要各方面在细微处、在具体问题上发力,解决具体问题,这项推动的事儿有许多的细节需要一件一件去做去办、去磨,停留在嘴巴上不行,等待、观望都没用,可是大家的步调总不那么一致,有认识不到位的,有能力欠缺的,有不愿意干的、不想参与的,很多条件都不具备,农民的态度总是那么的暧昧,等待观望的心态,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心理,希望得到好处的支持,反而对帮助他的技术和品种持怀疑的眼光,对帮助他的人不是太相信,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相应的热情和资金投入,似乎没有什么兴奋点令他产生激情,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可以,一切都那么回事,这样的状态不仅是个人而且影响帮助的人,因此提供支持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项目,更重要的是思维思路的改变,是积极向上的心态的建立,尤其是起初需要帮助者鼓起勇气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激发被帮助者的激情,让人们有奋发的精神和斗志,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下去的可能。牛养殖的精细化程度远超想象,到一个镇饲料价格销售场观摩学习,发现各种养牛的饲料和添加剂琳琅满目,样数比一般乡村食品店也不少,介绍养殖牛的技术管理措施与婴儿养育趋于相同,就如同大水漫灌让位于滴灌技术一样,现代化养殖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度,根本不是农户养殖所可以比拟的,看到叶城县的华凌畜牧养殖基地相信牛养殖的现代化可以这样发达,还真有些天花板的样子,60万亩的戈壁变为畜牧养殖种植基地,几万头牛的大型养牛规模,现代的养殖技术和设施设备,一流的品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模式、一流的团队,这些促进了整个养牛产业的改造升级,它们具有防风险的能力,也有塑造养牛产业的潜力和动力,看到一些养牛大户的养牛模式具有花钱少效益高的特点,符合乡村农户发展牛养殖,可他们的最大优势是独到的眼光、超群的智利水平和突出的管理能力,而这是一般农户所极端贫乏的,吸引更多的团队加入到养殖户技术改造升级过程,可以改变现在养牛农户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以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当前的农业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提质增效的办法,可行的办法,容易走通的办法,当然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政府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农民养殖户的广泛参与,这个过程往往很长,有时还会反复,有各种的疑惑和质疑甚至反对,这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现实问题的解决不会等到理想的解决方案的到来,而是在那里存在了,同意与否都会如期存在那里,意志改变不了,因而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进行必要的改进应该是可以放心地行动的,总比只说不做好许多,乡村基层的工作越细越小越有操作性,越需要离开假大空。
后一篇:匪夷所思三九二误会@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