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三六一看云识天气@365

(2023-05-02 16:24:33)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晴 大风 10/25。

这两日天气都是风起云涌,变幻莫测,最高气温倒是在25度,早晨是万里晴空,下午开始变天,风可是一直都不停着,灾害性天气预报地县一直都有,乡里也紧急通知要求做好农业生产安全防范,大棚拱棚都是重灾区,风的破坏性很强,各种棚遇到大风天气都如临大敌,经常是动员各种力量加固棚膜保护大棚,春季和夏初经常性的大风天气是南疆农业的主要灾害之一,给棉花和正播玉米带来很大的损失,往往是出苗后发生风灾,农民就得重播或补播,成本增加上去了,风不是一次就完了,有时要播几遍,一直到5月还在重播,苦不堪言,农业的风险很大程度就在天气上,靠天吃饭某种程度就是这个方面,风调雨顺还是风灾、旱灾、涝灾、冻害等决定了一年的收成,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各种灾害频次和程度决定了成本的增加幅度和收成的成色,气象部门的一个重大服务对象便是农业生产,为此有专门的合作机制和专家人员,古代就有农谚看云识天气,看天指挥农业生产也是农业部门的技能,参考气象条件决定措施也是农业管理和专家服务的依据,农业类专业将农业气象列为专业基础课是考虑到其在农业生产研究技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我的本科学习有气象课,几十个学时,一个学期里都在上课,数据是根本,观察是基础,分析是重点,应用是中心,工作中我发现各种的农业技术试验基地都离不开气象观测站点建设,什么积温、什么临界温度、什么降雨量、什么,等等已经是一个地域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的依据,作物布局、种植结构、耕作方式、选什么品种、采用什么栽培模式等等,农业生产计划、规划都需要建立在农业气象条件下,农业的地域性强也都是源于环境和气象条件的差异性,80年代开始的农业区划被作为科学农业发展的奠基礼而列入议事日程,其核心便是要在当地气象等环境资源条件上谋划农业生产,彻底改变领导排脑袋、排大腿、排屁股的三排式农业指挥体系,前无古人地强调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约束性、科学性,农业区划这个机构几经翻转至今仍然保留,可是它发挥的作用今不如昔了,科学种田至今还停留在40年前的理念和操作上,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人定胜天某种程度上依旧是领导们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纲领,对于气象数据和资源的尊重与其他科学规律一样停留在表面,并不是内心深处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是形势所迫,只是上面的要求,只是采用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就是说各级领导指挥农业生产的第一位根据的不是规律、不是条件而是上级的要求,当他需要选择什么品种、什么投入品、什么模式的时候他依据的重要根据是自己的利益和领导的指示,即便他们之间有明显的不一致,那么不用什么试验比较,一定是领导的要求和自己的利益在前面,即便种子不适应,即便投入品不适合,那么也让步吧,让位于自己的任性,什么规律、什么条件、什么数据统统不重要,领导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我们都抹不去的黑暗时刻的口号,可是如今并没有多大改观,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是年年增吗,我们的各种灾害不是百年不遇年年遇吗,我们的农产品不是年年丰收吗,我们的农民的收入不是年年长吗,我们的农村不是年年美丽吗,全局这样似的,每个局部也都这样似的,那么各种严重灾害都哪里灾害去了,面对上苍我们已经都全免于苦难了吗,只要没有冒泡、出了大问题上面来追查,省地市县乡村一切都是增长的,都是莺歌燕舞的,都是形势大好的,看看农业数据我们怎能不兴奋,看看领导讲话我们怎能不歌唱,看看新闻播报我们怎能不幸福,山还是那个山、地还是那个地,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我们的增长曲线就那么完美吗,竟然没有一丝的回调,甚至螺旋式的增长发展都不需要的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诲也用不着的了,直冲云霄、直奔目标,指哪打哪似的体系还有什么完不成的任务呢,想就行了,想什么有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它的都是扯淡,在一些人眼里,规矩是人定的,规律是人发现的,都没有墨守陈规的必要,专家是我批的,我说你是专家你才是专家,我若不高兴你什么都不是,科学都是为人所用的,没有绝对的真理,那么多的科学都危害人,不用也罢,没什么了不起,离开了什么科学技术照样飞黄腾达,放个老妈子唠唠叨叨管着,想干点什么总被拘着一点感觉都没有,还是远离为好,敬而远之。昨下午加今上午我除了草,又花了一个上午余下的时间把驻地的葡萄都规制了一遍,担心被风摧折了幼藤,前些日子专门叫人买了几卷麻绳,需要时将长的新藤绑在铁网上,不至于被大风刮断了,同共十几棵从鄯善葡萄所引进来的新品种,去年4月份移栽的,千辛万苦还算是成功活了,10月底又担心过不了冬,请当地农民指点我们将葡萄藤覆土埋入地下,冬季最冷时候还找来树叶覆上,并加厚了覆雪增温,今年3月中旬,又请了农民帮助我们从地下挖出藤结绳于篱笆上固定,好在除了两棵待观察后面情况其它都活了,都长出了新藤,有的还挂了果穗,农民为我们上了农家肥做基肥,并要求三天浇一次水,起初我还有些犹豫,担心浇水太勤,两次过后农民还是对的,长势的确更好了,所以今天又说浇水,我也就照他说的办了,实践出真知,不是先入为主,也不是什么教条,而是实际,事实求是,农民在家种植了几十年的葡萄当然最清楚这里葡萄的习性,管理自有他们的道理,大样不差的,微信群不断传出要求安全农业生产的各种要求、指示,估计原定于今天下午的现场会由于大风影响要改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