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三四零因为懂事了@365
(2023-04-09 15:53:09)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3年4月9日 星期日, 晴 6/23。
一
昨天去看1小组的270亩复垦地情况,本来是大前天就约好的村干部和小队长一起去的,结果没有成行,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状况,今天见到那位村干部问及此事,他说小队长约不上,两次电话不接,据说小队长要辞职,几个月的补助没有发了。昨天下午19点又一次约上那位小队长去了,现在270亩耕地按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基本复垦了,地里还有几台大型机械在平地,这两天就可以浇水,过几天就能播种,两年无法播种的耕地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可以重新播种,值得祝贺,安抚了农民的情绪,排除了因此上访的风险,小队长说农民基本满意,土地由过去的插花田不平整已经改造成了高标准的大条田,为今后农业高水平种植奠定了基础,影响长远,不过农民希望能够种植棉花,效益要好些,统一由外来大户土地流转似乎双方积极性都不高,农民倒是想统一种植模式,这样便于管理,效益也会好些,今天交代工作队员研究对接县乡有关部门,考虑农民的诉求,两年没有种植收益,可以特事特办满足农民的需求,减少农民的怨气,也交代支部书记与农户沟通、统一认识,尽量种植一种作物,便于后期田管,这样的好处会多些,也可以考虑交由一两个大户承包的方式,代管的方式,探索一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这在喀什地区在南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农田建设的标准,这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工程,在整个三农工作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动作用,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处于龙头地位,而现实的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千变万化的实际状况,因此需要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摸索一些实际操作层面的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到各地,减少阻力,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效益。现在从村一级的情况来看,小农经济的格局没有改变,组织化程度低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要进行大规模的耕地建设需要克服很多壁垒,一个是基层干部的思想壁垒,大部分的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必要性,而对于因此而带来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感同身受,具有普遍的软抵抗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个是农民的思想壁垒,对于农民来说不愿意改变耕地承包关系,不指望从耕地刨出金子,反而担心高标准建设后承包地被流转而失去了对土地的权利,一个是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的政策壁垒,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有关耕地的制度体系的割据状态造成政策法律不调和、不协调、相互矛盾,基层难以执行,一个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支撑壁垒,很多条件不具备,建设的社会服务体系严重不足,咨询服务、技术服务、运维服务等等都缺乏主体,政府主导下各种组织和行为主体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没有形成,不足以构建一个多元有效的建设环境和运维环境,一个是建设完成后管理壁垒,重建设轻管理是农业项目的普遍问题,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更加突出,后期如何管理,谁来管理,完全交由农民和村委会管理基本等于付之东流,因此我们建设的目标达不到预期,差强人意在所难免。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壁垒,克服困难,农业工作农业项目还是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必须有持久战的准备,从长计议,坚持试验、试点、推广、普及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和程序,形成制度和标准体系指导各地,最大限度地下放权力给各地,由各地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各自实际,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对于农业项目而言十分重要,要有容错机制和纠错机制,切忌一刀切,检查评价要客观公正又要实事求是,具体到村一级,可以选择部分集中连片的耕地进行试点,一两个村、一两个组,几百亩、几十亩,都可以,多几种规模和模式的连片,对于建设过程、后期维护经营面临的各种问题困难都可以进行多种的模式探索,在试点基础上认真总结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形成可以推广的模式,建议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是普惠性工程,因此要长期建设,不断更新建设内容和标准,不断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市场运维体系、技术支撑网络体系,高标准农田项目要与其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将农业节水、节能和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一同规划、一同建设、一同管理、一同运维,并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生态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整体效益、系统功能,将农业的溢出效应、外部有效性发挥到极致,更多反馈社会、反馈自然、反馈环境。今天上午几位队长开会,讨论产业发展座谈会准备工作,成立工作专班,由五名工作队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壮大集体经济育肥羊养殖托管产业化发展项目进行前期准备,为5月初座谈创造条件,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农业项目操作难度大,管理难度大,很难落地,更难产生效益,因此都不愿意申请项目,既管不了、主导不了项目,也监督不了项目,没有权利反担责任,感到是给自己找麻烦,希望专项支持项目而不是通过传统的项目体系,由工作队主导执行保证项目的落地,这种思路不符合当地的想法,他们更愿意按照传统管理模式进行项目过程,想尽一切办法抛开工作队按照他们的思路管理项目,而同时将责任抛给工作队,将项目申报交给工作队,项目实施则毫不保留地由他们办理,一直都是这样的预期,也都能得逞,于是也就形成了惯例,殊不知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比如可持续吗?有一些具体的问题谁负责?现在就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因为懂事了。
后一篇:一棵歪脖子树@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