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三三七好得很糟的很@365

(2023-04-04 14:25:39)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乌鲁木齐 晴转多云 -1/6。

全面的经济复苏还是全面的经济震荡,非白即黑的思维模式下,二选一得出结论,要么就是复苏形势大好,信心倍增,要么是经济震荡形势黯淡,心灰意冷,这是现状,这是主流。事实上,经济对于每一个主体都是不一样的,有些行业有些公司有些各人处于上升阶段,业务发展好于过去,自然是经济复苏的形势,可是有些行当有些组织有些个体处于危机状态,事业不比往年,那么是经济下行的形势,一个时空断面各种情况并存、形势判断结论各异、信心指数不同、喜怒哀乐俱在,简单的统一结论有违实际,不同主体会有各种反映不足为奇。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这是大局观所忌讳的,也是形势判断的盲点,为避免此等情况,还是要全面调研,了解真实情况,增加调查样本,有代表性,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不允许概念先行,不能先入为主,有了框架和结论往里填材料的做法是调查研究的大敌,而现实中很多人将其作为工作的好习惯好办法广泛应用于实际中,这样省事,效率高,很快就可以拿出像样的材料、调查报告,形式上程序上完美无缺,领导喜欢,上级喜欢,恰恰是调研的任务和目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客观性是调研的最重要的原则,根本的目标是掌握真实情况,所以任何的工作都要按照这样的原则和要求进行,按照科学的办法选点布点,抽样采样,收集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复比较反复核对,结果是什么就是什么,惟其如此才有可能保证材料的客观公正,结论与实际相符,即便之前有结论有看法,也要保证本次调研的客观性,尽量不受之前的影响,不能让之前的结论参与到调研的各个环节中造成干扰项,一个好的调研要有好的调研程序保证,要有好的调研过程保证,要有好的调研对象和数据证据链条保证,要有好的分析方式、逻辑结构、理论思维保证,最基本的是要有客观公正的信条和责任担当,并让这些原则和要求在调研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贯彻落实而现实中的调研充满了各种的缺憾,有的是客观条件的不足,资源的不具备,时间的仓促等等造成,有的是主观条件的不足,思想方式方法有错误,人员能力素质不够,努力程度不够等等造成,而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一些重大课题、突出问题、关键难题都在后面的实践中发现仓促决策、主观性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决策面的调研不够客观,与实际情况差距大,调研不够深入不够充分,结论不够精确不够严密,领导层在下决心前的调研阶段的工作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调研的作用如此大,对于工作如此重要,为何领导们不去下功夫,恐怕大家都视其为软任务软工作有关系,现在领导的事很多,工作任务重时间不够用,人员少责任多而杂,硬指标硬杠杠层出不穷已经将大家压得喘不过气了,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人员对于那些软任务上心了,调查研究也就打折了,各方面条件资源都跟不上,调研工作之前就有结论了,调研本身就是为了程序补课,就是一个过场,甚至就是为了掩人耳目,这样的调研本来就是弄虚作假,就是走向调研工作目的的反面,不但没有作用反而是助纣为虐,失去了调研的意义。每到关键时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一项重大全面的工作这不止一次被提出,足见其意义重大,是我们正确光荣伟大的法宝之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本被视为一条基本原则现在已经是与实事求是相配套的共识,成为了人们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和实现路径,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起到关键作用,当下也同样是被给予厚望的路径、方法、工具,需要全面提倡、推行,从中发现真理、提炼智慧、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风起于青萍之末,现在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压力,传统与现实的对立统一需要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固本清源、守正创新无不需要开拓进取弩力担当,从过去寻求出路行不通,将来是未知数,调查研究便是这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至于“四不两直”之类的做法也是为了配合调查研究,保证调研效果,有针对性地纠正过往调研的问题,比如不打招呼,就是因为很多调研都被安排到套路中,看不到真实情况,就是通过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直接一竿子插到底的调研,可以有效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调研的干扰,可以有效的收集真实的基层情况,被针对了的调研失去了客观性,就完全有失去实际意义的危险。调查研究是方法是工具,不是目的,为了调研而调查,为了报告而调研,为了领导而调研,何必呢何苦呢?据说最近安排了很多调研组下去调研,不知是否做足了功课,进行了充分准备,纠正了以前调研的问题,否则大多还是为形式主义添砖加瓦,徒增基层负担,形势到底是好得很还是差得很,一样得不到真相,一样两眼一抹黑,怎么说都对,怎么讲都有道理,耳根子软也就正常,因为自己不掌握基本真实情况,也就心中没有数,说话不硬气,做事没底气,更不可能有担当,责任还是没着落,其实基层很多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也是明摆的,调研与否都客观地存在那里,很多上级的调研围着问题转来转去,揣着明白装糊涂,装着200元钱数不清,不断兜圈子,于事无补,不解决任何问题,这样的调研没有实际价值,反而搭进人力物力财力,丢人现眼不说,败坏了体制的形象,降低了百姓的信任,有百害而无一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