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三一二道、术、技@365

(2023-02-11 18:59:15)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2月11日 六, 阴转晴 风 -8/7。

大道要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大张旗鼓,行于明处,无需遮遮掩掩,而术则有策略之义,正反双方都可以使用,而且往往很多都是秘密行事,秘而不宣更有效果,尤其国人对于这类的使用都有着出类拔萃的地步,可是总有些与大道格格不入的歪门邪道旁门左道的意思,技就更是雕虫小技之意,是平凡的小事,属于凡人的技艺,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不足为道,邬思道在与登基在即的雍正即将处死他的会面时讲,自己的所谓才华不过是些术类方面,不可以与雍正的光明正大掺和,地位不同自然道不同,相较于道,术就显得层次低些,要比之道阴暗了,人类社会演绎的长河中,道在很多时候被皇道霸占了,近现代也被上峰使用了,轮不到下面的庶民的我们使用,所以只配用些上不了大台面的东西,比如黄色是皇家的专用色彩,那么民间就得避讳,道也基本是这样的,在皇道面前其它都只能算是术,或者技,当然术和技也是中性的,也是拥有广泛而深刻推动力,可是面对权力等级,也是自降身份以凸显皇家气派,皇家尊严不可侮辱,对上级的尊重,只有他们才是行大道,他们的言行配以道的尊严和气派。道也即规律,本是客观的,权力与他不相容,或者说道拥有绝对的权威,对一切都拥有约束性,而一旦掌握道、遵守道、按道行事那么又是自由的,可以底气十足信心百倍不受其他侵扰,也可以广泛宣告,推而广之,任何的阻碍只能是反面典型,是螳臂当车,是蚍蜉撼树,是自不量力,正义总是与道结伴而行,是道的护花使者,光明自然不会缺席与道的同志关系,任何道的前途都有光亮的照明,黑暗会远离道,道之所到之处必然是阳光明媚,和风习习,一切阴暗都因道之所存而驱散,见不得阳光的一切都与道不两立,道与生俱来的就是光明正大,这么好的高大上指定要先与领导,领导先走不止是火灾的时候,得道者应该有这觉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上古之时献与皇上,道也不例外。术业有专攻,技能是庶民谋生技艺,有何罪过,岂有此理,道、术、技不过是些说辞罢了,哪有什么明显的区分,不过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大道理、中道理、小道理的一个不那么严格区分,用现在的语言说,道是普遍的规律,是一般意义上的公理原理,而术则是这些规律在具体实践的运用的一些规范原则等,技则是更加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技物结合,当下很多时候人们被一些有关术的描述迷惑了,误导了,尤其是将术解读为阴谋、策略,将术与一些战略捆绑,置于敌对双方阵营之间,也就自然有功利情节和场景应有于其中,与道的光明正大就自是拉开了距离,不只是大小道理之分,却有了对与错、好与坏这样的是非之别,但凡被列入术也就不那么光明了,也就不是正大的了,术也就成了摆不到桌面上的下三滥为人们所不齿,其实,术本无意铸佞臣,怎奈小人智力高,谁人用了谁得利,术从不分一厘,我们后人认识的术也就是为坏人用的术,而且用于谗害忠良、逼迫下民,舆论上处于贬损一方,粘连了泪腺的术也就自然连带成了妖术。技能短缺是当下人们喜欢用一句套语,官样文章的万能用语,不过也确实反应了一种普遍存在,这里的技能也就最接近人们常说的雕虫小技,是君子眼中不值得的下等货色,可提高它成了眼下需要赋予人们的重要任务,活在囧途的当下的人们都需要,没有一技之长也就难以立足这个社会,这恐怕是反对者最少的共识,哪怕是仅仅提供体力的劳动者也需要有使用体力的技能技术,否则也是难以为继,他连找到使用体力交换劳动的机会都没有,试看中华大地的人们让孩子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干的那些事,哪个不属于技的范畴,哪个不是技能的小追求,反倒是专家们呼吁的文化文明之类和道更接近的大道理大道德却鲜有人问津,不是人们势力了,而是道离我们有些远,而技离我们现实更近些,当然最重要的是技能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也扩充到匠人天下的高度,现代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壁垒,逐渐变平的世界,体力脑力的界限被模糊了破防了,道也渐入百姓世间,术也为凡人掌握,技术不再仅仅是简单劳动,它们之间没有了曾经的那么样的鸿沟,将军与士兵之间也越来越像是分工不同而不是之前的象征性说法,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战争的形态变化了,道、术、技一体趋势日益明确,传统的区分也就失去意义,相配套的话术自然需要修正。大河无水小河干,涓涓细流终入大海,没有国哪有家,舍小家为大家,我们的正统教育都是这么的强调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符合传统的维护集体利益的道理,这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信仰,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存在,它有着理论基础、哲学底气、政治需求,不过也无法否认换一种角度看也有同样的体系的存在,也有着一样有生命力的理论、哲学、政治及其文化、文明、信仰者,有着与我们一样的有现实存在感的群体,这说明了什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世界已经变得格格不入了还是融洽了、不轴了?我们曾经建立起来的秩序一个个失序了,我们曾经信誓旦旦的仰望渐渐都崩塌了,我们曾经奉为镍币的信条一条条被否定,我们曾经视为珍宝的情义一个一个远离、淡漠、背叛,,,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倾诉;
雍正和邬思道最后的交锋:雍正三露杀机,邬先生如何逃出生天?邬思道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最大的Boss,对于雍正的即位,他可以说是贡献良多,多少次雍正都想放弃夺嫡了,邬思道却一直从旁谋划,最终帮助雍正继承大统。自古以来,皇帝和功臣之间就存在有着一个天然的矛盾,飞鸟尽良弓藏,越大的功劳,越受君王猜忌。尤其是邬思道这样阴谋为体的军师,他知道太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了,对一个皇帝来说,他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威胁。康熙去世那天夜里,雍正作为新君不老老实实守孝,偏偏要回到潜邸住宿一晚,看看邬思道,就是为何看住他,当雍正走出皇宫,返回雍亲王府,这一路上雍正其实已经动了杀心。回到潜邸后,雍正见前来迎接的人中竟然没有邬思道,他便二话不说直接去看了邬思道。两人“不经意地”聊起了一些琐事,雍正有些“不满”地抱怨,老十三为了看护雍亲王府,不仅调了丰台大营的士兵,还把善扑营、顺天府的兵也调来了,有些小题大作。邬思道答:这是我让安排。雍正这是第二次目露杀机,他说,既然是邬先生的安排,那就万无一失了。你的名分容我想想再安排。雍正这时候站了起来,背对着镜头,根本看不见表情。这句话提醒邬先生,你对我的即位帮助良多,你神机妙算,深谙君王之道,权术之法,你让我拿你怎么办呢?此时镜头上雍正的脸在烛光下半明半暗,杀机毕露。邬思道的脸色也随之转变,他怔了一会儿提出了一个三不可用,当说到二不可用时,雍正才正对镜头坐下,说了一句“只是可惜了你呀”。邬思道这才说出三不可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他是个阴谋为体的人,和雍正走的光明正道不能融合。邬思道在告诉雍正,我知道自己确实不是“好人”,我知道自己的分量,我也不奢求名分什么的,顺便邬思道还拍了雍正的马屁:你光明正大,我阴谋为体。我知道你不是“坏人”,你是迫不得已才用了我。这时候雍正第三次显露杀机,他再次站了起来,侧对镜头,询问邬先生想大隐,中隐还是小隐。大隐就是去当官,小隐是去村野。雍正表面的意思是,你去了乡野只是小隐,真正的大隐之士都是在朝野中,实际意思是:老子不放心你,你得在我眼前才好!邬思道的做法很机智,他提出了第四个方案——半隐。既能让雍正随时随地找到他,也能让自己不一直在雍正身边伴君伴虎。邬思道的说法非常打动雍正,他先说小隐自己必然饿死,大隐隐不动,半隐最好,所谓半隐就是雍正知道邬先生的行踪。邬先生也能通过李卫、年羹尧、田文镜得到皇帝的消息,跟雍正还有交流,然后又说他们君臣际遇10多年,彼此难免想念,如果全隐大家都会思念(不放心)对方。邬思道打出了一手感情牌,雍正也不是冷血之人,两人执手相看泪眼,邬思道就此得以保全。九子夺嫡的最后一晚,十三阿哥带兵到来,昭示着雍正的胜利,此时雍正没有享受胜利的喜悦,而是匆忙来看邬先生,不是为了分享,而是为了永绝后患,邬先生很聪明,当场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不堪大用,邬先生在辅佐雍正登基之后,选择了这条退路逃过一劫,邬先生也估计到,凭自己的功劳和雍正的感情,这种退路雍正是不会太为难自己的,自己的后半生也可以得到保全。与寻常人交往,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往,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无论小说还是电视,邬思道都是雍正很多无法对外人言的机密事件的直接策划者,这样一个人握在手里就是麻雷子,放出去更是不敢,所以雍正是杀又可惜放又不舍,邬思道是完全明白雍正的心思,所以也不说走,而是自愿软禁在李卫处,这样既可以避免偶然触怒雍正导致其产生杀机,又可以颐养天年,不用再劳神。离开京城的邬先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老实实。直到雍正彻底确信邬先生不会泄密,才消失在了茫茫人海。邬思道知道太多雍正的秘密,雍正本来就是一个阴鸷雄猜之主,为夺皇位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比如先自请查邢部冤狱案,又把自己弄病,推给八阿哥胤禩,派年羹尧剿灭江夏镇,使用阴谋诡计骗取“百官行述”,又私藏太子密信,继而利用八阿哥胤禩透露给康熙。这样一件件的幕后指使都是雍正,而背后又有邬思道的出谋划策,邬思道知道的太多了,如果泄露出来,会威胁到雍正的皇位继承的合法性,而死人是不会说话的,因此雍正想杀了邬思道。邬思道太过聪明,在封建皇权至上的社会,康熙的帝王心术,可以说自古无出其右,但是每次都能让邬思道给猜透,这才能避免雍正少走很多弯路,最终得到康熙的青睐,自古帝王都希望自己天威难测,这样才能更好的统御群臣,而邬思道每天跟雍正朝夕相处,难道雍正的心思他猜不透吗?雍正很清楚这点,估计雍正自己想起来都后背发凉,可谓是帝王的心思你别猜,心思都被你猜透了还能行,更何况是生性多疑的雍正,而邬思道智商之高,雍正是深有体会,所以雍正迫不及待的想杀了邬思道。邬先生原本就是抱着推举胤禛将来继承大统的目的而来;胤禛不惜代价把邬先生留在身边,也是想利用邬先生的智谋,为自己的前途服务,两人此前虽然从未推心置腹地交流过这些,但是各自所想都心知肚明,就差窗户纸捅破——这个机会还要等到后来十三阿哥从理藩院放出来后,一语道破,所以邬先生为了确保胤禛“执行”自己的策略,只好暗地里监视胤禛。康熙健在,雍正还是一个皇子,邬思道运用他的才能和擅长的攻心计,运筹帷幄,帮雍正分析康熙的帝王心,然后雍正投其所好,深得康熙的喜欢。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帮着雍正铲除异己登上皇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邬思道为雍正即位出力极多,知道的黑幕也多,对雍正的为人也极为了解,深知此时不走,恐有性命之虞。雍正之所以要杀了邬思道,原因不外有三: 一是邬思道本来就是皇家钦犯,是个被通缉的罪人,雍正随意找个罪名杀他无可厚非。 二是邬思道在潜邸之中,对于雍王府中的一切权谋争斗了然于胸,对于一个掌握了全部皇家机密的人来说,杀了等于平息将来的罗乱和隐患。 三是邬思道在处理雍正帝和兄弟们的关系方面,有私下主张的僭越嫌疑,捕杀是为了平息兄弟阋墙、同室操戈。 邬思道对雍正实在太了解了,此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惨败,入吴为奴,范蠡紧紧跟在身边,帮助勾践化险为夷。勾践被夫差放回国,生聚教训,终以三千越甲吞吴,成就霸业,但当勾践成功时,范蠡第一个就溜号了,只剩下文种还傻乎乎的要帮助勾践二次创业,结果呢,勾践逼死了文种。而范蠡主动离开,勾践也就不会杀他的。
素来体弱多病的张良假托神道明哲保身,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汉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孝惠(吕后子),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求救于“智囊”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大儒叔孙通说得好:“太子天下本,本 一摇天下振动。”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这个大局,张良遂对吕后说道:口舌难保太子,“商山四皓”(皓:白,即四个白头发的老人,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皆八十余,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太子若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皇上必问而知之,知之则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张良言,刘邦问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今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没有听从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秦朝灭亡之后,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进行了为期4年的楚汉争霸,而在这其中,刘邦文有张良,武有韩信,他们共同成为了帮助西汉取得天下的两大功臣之一。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刘邦称帝建立西汉之后,作为刘邦建国的一大功臣,张良却选择急流勇退,放弃了高官厚禄选择辞官归隐,那么张良为什么样这样做呢?实际上,3大原因让张良不得不走,否则张良的性命堪忧。要想了解张良为什么辞官归隐,我们就得从张良的身世说起了。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韩国的宰相,可以说张良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之中。然而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发兵灭掉了弱小的韩国,将韩国的疆土纳入了秦国的版图之中,因此张良对于秦始皇怀有刻骨的仇恨。为此,他散尽千金寻找了一位能够帮助他刺杀秦始皇的大力士,并且亲自为他打造了一把120斤的大铁锤。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位大力士在博浪沙截击秦始皇所乘坐的马车,一锤却没有砸到秦始皇,反而将秦始皇的副车给砸烂了。案发后,张良被秦始皇全国通缉,无奈之下,张良只好逃往下邳,等待东山再起。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时候,刘邦也在沛县举兵,张良得知之后就前往投奔刘邦,最终刘邦的军队首先进入秦朝的都城,灭掉了强大的秦王朝,也算是了却了张良的一个心愿,既然刘邦已经帮助自己复仇成功,那么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在朝廷继续待下去了。其次,张良本身特别喜欢道家学说,因此其思想和行为方式也深受道家所影响。由于张良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认为功名只是身外之物,并且“功成身退”也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因此对于刘邦所赏赐的高官厚禄,张良其实并不在意,他所在意的只是自身对于“现世”的超越,因此张良才能有这样大的心胸放下自己手中已有的权力,选择辞官归隐。最后,张良的身体也不允许自己支撑下去了,帮助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张良也已经步入暮年之中,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为了追求长久的寿命。张良成天痴迷于炼丹术,因此足不出户,很少接见外人。既然西汉已经建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已经回到了正规,张良自然选择急流勇退,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权谋在盛世之中是没有得到发挥的,如果不早点离开政坛的话,自己是否会像韩信一样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也是一个未知数。
马云退休更像范蠡急流勇退或张良愿弃人间事,还是邬思道半隐于朝。马云如约在9月10日教师节这天也是阿里20周年这天退休了,他的退休和一般商人大所不同,一是他的身份多,二是贡献大,三是影响广,超出了简单的商业范畴,我们就借古论今,历史上有这么三位有类似经历。
第一位,范蠡,楚国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曾经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大家熟知的卧薪尝胆,就是越国遭遇kuài j会稽山大败后。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以求他日复国,经过二十年卧薪尝胆,成功复国后也达到范蠡的政治成就的最高点。功成名就后便急流勇退,到处遨游,在这期间做生意三次赚到大量钱财后再散尽,再赚再散,成功一次可以说是运气,两次是祖宗保佑,三次就是智慧了。而且他还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理论,比如贵出贱取,就是低买高卖,三八价格,就是把商品的售价控制在一个商家和买主都有利可图的合理区间内,这就是他的商业成就。还有一个成就,大家知道范蠡的妻子是谁吗?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顿时就觉得是人生赢家了吧,一生中达到政治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财富巅峰,还有一个绝世美女妻子,真是不枉此生了。
第二位,张良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辈在韩国当过五代韩王的国相,是古代韩国就是现在的河南新郑,典型的官二代。个人事迹包括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bei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第三位,邬思道,清代绍兴人。绍兴这个地方在古代盛产两样东西,一是黄酒,二是师爷。邬思道打小爱读书,但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后来寄居在潜底的雍正府里,作为谋士,为雍正登基前每个关键时刻出谋划策,还成为老师教育雍正的儿子也就是乾隆,雍正能够在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事件中获得最终胜利,除了自身的能力外,邬思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邬思道本是康熙一朝的罪犯,但却是一个十足的阴谋家,深谙n帝王心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当雍正在十三阿哥和隆科多以及张廷玉的帮助下顺利登基,回到王府,看到邬思道,就说你的名分正在替你安排,意思就是会重用邬思道,但邬思道就用“三不可用‘身体残疾,江郎才尽,先皇罪犯推辞,雍正接着问那你想大隐于朝,中隐于市,还是小隐于野。邬思道答:半隐,雍正疑问何为半隐,接下来邬思道的回答就看出智慧,大隐于市的他没有收入无法生存,小隐于野的话,行踪不定,所以就半隐,找一个地方寄居,这样自己既有碗饭吃,皇上想要找他的时候随时都能找到。他的这个做法就是打消了皇上了所有顾虑,既不让给他被别人所用,也能随时监督他,因为他知道的太多。正在这时,张五哥来报,十七阿哥求见,雍正说快请,邬思道拦住说,公事找张廷玉,关防找十三阿哥,私事的话就告诉他:天子没有私事,这一回复,雍正眼睛一亮,打消了杀他的念头。后来邬思道先后寄居在田文镜和李卫府里也算是善终了。
不管是古代的三位先贤还是如今的马云,急流勇退都有自保的成分,也许有人会说,马云又没从政何来自保,其实虽然马云没有行政职务,但一个企业能带来的税收,就业,GDP都是政绩,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大企业不管是做哪行都需要和政府打交道。还包括像支付宝对银行金融业的反向推动改革,大数据云对传统行业的变革都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国家的政策,甚至全球的格局。所以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历史要辩证的看,一定结合当时的环境,背景等设身处地的思考,而不能用现今的思维模式去理解。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 知进退,明得失,懂取舍,这样才能在各行各业,各个位置上走的更远。
刘邦杀死韩信等人后,为何张良能独善其身。
张良是一个大谋士,也是西汉三杰之首。他和萧何韩信为刘邦打天下立下盖世功劳。他有谦让之风,懂进退之理。刘邦夺取天下,当上皇帝后,为了分封功臣这件事,大家争执了很久,只有张良与世无争。对于张良,刘邦视他为左右手,刘邦曾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从这话就能看出刘邦对张良是厚爱三分。张良对刘邦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他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利害关系中穿透层层迷雾,直指问题的要害,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往往比努力还重要。比如读研还是工作?炒股还是炒房?涨还是跌?如果每个选择题都做对了,你会成为亿万富翁。在张良辅佐刘邦逐鹿中原的过程中,计谋叠出,比如疏通项伯在鸿门宴中暗中保护刘邦;贿赂项伯让他劝项羽把汉中地区封给刘邦;建议刘邦进汉中时烧栈道麻痹项羽;提出联合英布、彭越和韩信对楚战略包围的方针等等,第一大功臣的美誉实至名归。我们首先列出一份名单:臧荼、韩信、陈豨、卢绾、英布、彭越、韩王信等。这些是什么人?他们都帮刘邦创业的功臣。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在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都被刘邦诛杀,或死或逃。而张良,没有在这份名单上,这何其幸运!事实上,张良是唯一得以善终的“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诛灭三族;萧何被治罪下狱;只有张良安然平安地度过一生。荣膺刘邦心中第一等的大功臣、大能臣,在兔死狗烹的环境中却能安享晚年,堪称奇迹。刘邦曾单独召见张良,提议要封张良当万户侯,让张良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然而,张良不但不争,对于刘邦的这种特殊关爱竟然还推辞不受,说自己的功劳不大,封万户侯不敢当,封个留侯就满足了。“留”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这是张良和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据说两人一见如故,以前张良常与人解说兵法,没人能懂,但对刘邦讲的时候刘邦却一点就通,并且乐于采用他的建议,张良觉得遇到了人生的伯乐,于是决定追随刘邦。张良“辞汉万户”最后只选择留地,一则表明自己并不贪恋功名富贵;二则可能是暗示自己永怀知遇之恩,尽守君臣之道追随刘邦之意,可谓大智慧。张良一定深谙当时的形势,洞悉刘邦的为人,于是他选择功成不居,急流勇退。张良深知功臣如果不觉悟,肯定是死路一条。因此在后面就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在汉初刘邦灭除异姓王的残酷战争中,张良很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 “疏不间亲”的遗训。道家讲究功成身退,张良最终没被刘邦杀害,一个原因是刘邦知道张良已经从少年的儒家弟子、武林高手,转变成了兵法大师、道学高人,功名利禄的欲望已经极淡,更谈不上什么权力欲望了。正因为张良知道功遂身退的道理,所以刘邦对张良很是放心,最后张良才得以善终。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 - 春秋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家学者 。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 。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 宋朝时期,配享武庙。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始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 宋朝时期,配享武庙。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善于经营理财、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