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七四@365

(2022-12-10 17:31:39)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晴  -7/3。

电视剧《三国演义》与罗贯中的书《三国演义》在主要人物上的风格、观点、故事情节基本是一致的,电视剧严格沿用了小说的见解一脉相承。白脸枭雄的曹操,狡诈,多变多疑,负面形象,有很多的镜头和场景去表现他的这些地方,而对于他的丰功伟绩、文治武功表现甚少,对于他的失败浓墨重彩,不惜代价,明显地是负面形象的渲染,世俗的观点成了社会的主流也就成了小说的主流,成了电视剧的主流,这样才合适,否则没饭吃。关羽的形象有些脸谱化,演员形象的确增色,演技一般,形似强于神似,与他在民间地位不是相称的,不平衡,电视剧中他的主要功业集中在过五关斩六将护送刘备夫人家,其它胜利少败绩多,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等,反而张飞倒还有更多的胜绩,在川西的系列活动中都有表现,他的粗中有细,有计谋,有胆识,还有些表现,关公就显得太单薄了,如果只是挂印封金、义释曹操这些,主要也就是他的意气用事,是他的讲义气的特征性格,建功立业方面有些不足。鲁迅说诸葛亮的有些近妖,我之前有些不解,认为鲁迅过于苛刻,现在也有同感,他的很多智谋计略都有点神话、神秘,有些虚幻、玄化的色彩,他的做派也有些未卜先知,与江东的屡次合作与斗智斗勇反而显得小家子气,也表现的有些痞子流氓作风,不讲信用地欺负老实人鲁肃,这些大节都有瑕疵污点,尤其是在6出祁山讨伐中原的戏份中几乎都是他个人的意志和一己私利而已,为了自己的实现先帝遗志而不顾三国之间的差距的力量对比的现状,有些执迷不悟的意思,有些失智、有些失态,作为某国家大事者,认清形势最为关键,不是简单地展现决心大小、意志坚定,而是要在复杂局面中审时度势获取最后的胜利,壮志未酬的英雄、壮怀激烈的英雄都没有解决问题,没有实现战略目标,这样的英雄只有空悲切,只有泪断肠,五丈原的戏份里诸葛亮客死他乡倒使得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可是他的智慧的化身与他的结局的对比的确有些令人难以相信,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很多没搞明白。诸葛亮的失败就是英雄的失败,似乎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喜欢将他的失败归于条件的不具备,归于下属执行不力,归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等等都是他人的问题造成了失败,实际上很多都是他的原因造成的,用人不当,任人唯亲,培养干部不利,力量悬殊而不顾,反而处处表现了他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为了他的正面形象去粉饰错误和失败,挥泪斩马谡和空城计有些牵强附会,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司马懿没有进城并不是被懵了,而是小心谨慎而已,也是战场的情势所逼。倒是蜀国姜维接续到9出祁山而国力衰微到难以为继,魏国开始反攻蜀国灭亡,顺势而为,演绎了一出杀人者反被杀的闹剧。整个电视剧和小说都说了这样的情况,三国之初势均力敌,正是蜀国诸葛亮不安于现状,也不顾及蜀国的实力,一直在43年里不断穷兵黩武,使得蜀国的国力日渐衰落,最终被魏国所灭,也就是说,不作不死,蜀国自己作死了自己。赤壁之战本来就是吴国的胜利,却要将诸葛亮硬拉进去充当重要角色,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的表演不是加分反而助长了对于诸葛的不信任,赤壁之战失败华容道回去后,直接就是曹操的直抒胸臆的表演,志酬意得,满怀壮志,前后衔接有些不够符合逻辑,要么历史上赤壁失败对于曹操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要么就是这次战争的时间上与电视和小说有较大出入,否则就显得突兀,不协调。这是戏曲表演的特征,黑白分明,对错明了,为了一个人物的正面形象可以安排一切细节场景为其服务,痕迹就十分明显,有些硬伤,小说和电视剧都是这样褒刘抑曹、贬魏扬蜀。三国演义中,蜀国代表正统,于是维护正统的作者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实现蜀国人物的颜面脸面,吴国的胜利自是蜀国人物相助的胜利,吴国主导的战争的平台竟让蜀国的各路英雄人物尽显风流、竞相绽放,反倒使得吴国上下人物像配角甚至像小丑一般,比如周瑜处处低于蜀国人物诸葛亮还小肚鸡肠竟被活活气死,吴王孙权及皇亲国戚被蜀国人物耍了个上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明明要与蜀国上下斗争挽回国家重大损失,国土之争岂是儿戏,可是每次都被戏耍,鲁肃既然被列为周瑜之后可保全吴国的顶梁柱似的人物,怎么会鲁钝到这般程度,而且在荆州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显得跟个傻瓜一样,被一些假托和花言巧语欺骗,这些都是简单的市井级别的骗术,竟然被用来国家之间的博弈套路。魏国的胜利都轻描淡写,即使是胜利也要尽显蜀国人物的英雄行为,比如善后的完备,比如曹操胜利也要有蜀国人物的功劳,也要借助关羽张飞的威力灭董卓、除吕布、袁绍袁术等等,确实有些低级,想想也就是作者的配合主题和主旋律的缘故而不折手段了。小说和电视剧细节上显得精致细腻,绝妙的构思、跌宕的情节引人入胜,可是在重大关节上显得有些顾前不顾后,东西南北失衡,因此与历史的本来面目的差距需要作者太多的笔墨铺垫修饰,可是鸿沟不是织补可以祢衡的,宏观上就是伤痕累累了。我们的艺术的特征便是如此,尤其戏剧和小说尽显细微情节,细微处观之,至情至理,入情入理,尽显挑逗之能事,将人激发到极致,可是冷静下来置于大观下登高一望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莫衷一是了,牵强附会、偏执完虐,尽显失智失聪之处。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成语故事《草船借箭》漫画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事实真相。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还原历史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草船借箭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
草船借箭--有误(雾);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机智孔明。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捉放曹。《捉放曹》是我国古典文学《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三国时,曹操刺杀董卓未遂, 改装逃走,至中牟县被陈宫所擒。后曹用言语打动陈宫,使陈弃官一同逃走。行至成皋,他们一同去找曹父故友吕伯奢,吕伯奢杀猪款待。曹操闻得磨刀霍霍,误以为吕伯奢欲加害,便杀死吕氏全家,焚庄逃走。陈宫见曹操心毒手狠,枉杀无辜,十分懊悔;宿店时;趁曹操熟睡时欲刺杀曹操后放弃独自离去。《捉放曹》故事广为流传,衍生有戏剧、相声、传说、影剧等文艺作品,丰富着社会文化生活。此外,还发现有关羽在华容道捉放曹的故事,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只剩300余人在曹操的带领下撤退,行至华容道,曹操忽然仰天大笑,说:"别人都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看他也是无能之辈,如果他在这里埋伏一支队伍,今天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话音未落,只听得一声炮响,关羽率一支人马拦住去路。曹操见状懊丧不已,只得请求关羽放一条生路。关羽是个很讲义气的人,想到当年自己过关斩将,倘没有曹操关照,也是性命难保,遂让路与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能再战。关羽念在过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 ,不顾立下要活捉曹操的军令状,放过了他。
赤壁一战,曹军大败。曹操领残兵败将狼狈逃命,一路上连遭伏兵劫杀,最后只剩三百余骑往华容道走去。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乱不整,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不可胜言。
行不数里,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问何故,曹操道:"人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在此处埋伏一军,我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过,大将关羽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曹操说:"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道:"人纵然不怯,马力也己乏,安能复战?"
谋士程昱说:"关羽一向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待他有恩,今日须是亲自求情,方可脱得此难。"
曹操从其言,纵马向前,欠身问道:"将军别来无恙?"关羽也欠身答道:"我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曹操说:"我今日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道:"昔日虽蒙丞相厚恩,然已奉报。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
曹操说:"大丈夫以信义为重,五关斩将之时,将军还能记否?"
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不觉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心中越发不忍,于是勒回马头,命众军四散摆开。曹操见关羽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关羽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关羽大喝一声,曹军皆下马,哭拜于地。关羽越加不忍。正犹豫间,曹将张辽纵马而至。关羽和张辽是故友,今日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小说写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一是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二是如果这时灭掉魏国,会使吴国全力攻击蜀国,使蜀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听谋臣之言,亲自向关羽哀求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只剩下数十骑,最多几十人。其实这段是虚构出来的,只是为了突出关羽的性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