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振兴战略九十三痴心妄想@365

(2022-08-02 16:38:46)
标签:

365

三农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疏附县 晴 21/31。

玉米芯,如果可以作为食物,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位置,大概也折射了国家资源的禀赋。人可以吃什么,有什么可以食用,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拥有的资源及其分布。美国、中国人不会将玉米芯定位为重要食用品,南韩人就会视为美食,曾经的我们粗粮细作,也是没有足够粮食的结果。
生意人就是生意人,他们只要在法律框架之下的行为都是没有值得指责的。如何发财是人家的秘密,不受他人非法约束,更不会接受他人的无端指责。用道德标准衡量生意人,恐怕要令世人失望,除了那些基本的道德信条,他们的道德约束只来自于生意经。
国家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意关系,交换提供了力量平衡的方式。积累了相当长时间的负面因素,需要新平衡来埋葬旧有情绪,重新理清思绪和前景。澳大利亚政府只会为他们的利益全力以赴,关注的是他们最关注的,行为的是他们认为应该的行为,践行他们的思想、理念。我们不要指望他们像我们一样思考,把我们的所思所想作为他们的朝思暮想。这是痴心妄想。
玉米芯在中国当柴烧,连猪都不愿意吃,为啥在韩国成畅销美食?
你敢相信吗?在中国连猪都不吃的玉米芯,到韩国却成了畅销美食,有谁能想到,被农民当做柴火的玉米芯,出口韩国后竟然净赚40多亿,比绿叶蔬菜还受欢迎,难道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吗”?韩国人为啥如此钟爱玉米芯?又为啥宁愿花高价也要从中国进口?
相信大家对韩国的美食略有耳闻,不管是制作泡菜还是煲汤,都让不少人甘拜下风,但你可能想不到,在韩国的各大超市里,随处可见被精心打包的玉米芯,甚至三四根就能卖到2000韩元的高价,受欢迎程度可是吓到了不少中国人,他们不仅煲汤时要放玉米芯,就连煮茶和泡茶,玉米芯也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很多韩国人会把玉米芯制成茶盐。
甚至有些商贩,还会把这些玉米芯粉碎成颗粒,制作成茶叶袋在各大超市出售,韩国人认为玉米芯有着独特的香气,相比那些奢侈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在各种食品中添加玉米芯更接地气,而且在韩国的小吃街上,商家们也会将整个玉米芯放在火上烤,再撒上些胡椒和孜然等调料,也是一道可口的美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韩国人会喜欢吃玉米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你能想象得到吗?韩国人不仅对中国的玉米芯下手,还到了非常钟爱的程度,这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在韩国,玉米芯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美食,最主要还是因为其营养成分,当地人认为,玉米芯中富含糖分、粗纤维和粗蛋白,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味道也十分鲜美,用来煲汤再合适不过了,此外,玉米芯的独特香气,用来制作养生的茶,也是韩国人的最爱,不过韩国之所以盯上我国的玉米芯,还是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
众所周知,韩国的国土面积相当于我国的浙江省,人口密集土地有限,再加上气候的影响,所以韩国的农业发展十分匮乏,经常面临食材紧缺的问题,除了从他国进口,就只能吃泡菜度日,这也是为什么,韩国的蔬菜和水果价格不菲,当地人一般都是论个买卖,一个西瓜折合成人民币约240块钱,所以他们每次都只买一小块。
而一棵大白菜也得35块钱,不过被制作成泡菜以后,就可以吃很久,大家都知道,粮食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物资,出口的价格自然不会低,相比之下,玉米芯的价格就非常便宜了,据不完全统计,韩国每年都要花费约40亿从中国进口,他们如此钟爱玉米芯,为啥不自己种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你知道吗?韩国人每年都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玉米芯,他们为什么宁愿花高价也不自己种呢?众所周知,韩国的耕种面积非常少,显然不能做到自给自足,每年都要依靠进口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所需,为啥偏从中国进口玉米芯,主要还是因为我国是粮食大国,每年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量都非常高,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且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非常广,年产量高达2000多万吨,玉米都吃不完,更别说多出来的玉米芯了,不过在韩国非常受欢迎的玉米芯,在中国却是另一番风景,成千上万斤玉米粒被剥掉后,剩下的玉米芯一般都是拿来当柴烧,不管是生炉子还是炒菜,都深受农村人的欢迎,后来家里养了牲畜,玉米芯便被搅碎了用作饲料,可随着饲料的不断升级,口感不好的玉米芯连猪都不吃了。
除此之外,一些农户想到了新用途,他们将这些玉米芯在石灰水中杀菌以后,撒上菌种用来养蘑菇,可不管怎么说,玉米芯的价值都是微乎其微,人们甚至当成垃圾随手就处理掉了,相比在韩国是香饽饽一样的存在,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你觉得中国人应该尝试将玉米芯做成美食吗?
粮食价格上升 美国粮商在俄乌冲突中大发“战争财” 。
综合报道,受俄乌冲突影响,全球粮食价格高企,美国粮商巨头ADM、邦吉等大公司借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推高的利润,大发“战争财”。
路透社称,今年第二季度,ADM核心业务利润较去年翻倍。核心农业业务和油菜籽产业税前利润从去年同期的5.7亿美元增至11.2亿美元。首席财务官卢塔尔说,预计第三季度公司业绩应该会较去年大幅增长。
ADM高管7月末曾表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预计将使该公司在今年剩余时间保持强劲的利润。
公开资料显示,ADM在乌克兰拥有一个油菜籽压榨厂、位于敖德萨港的一个粮食码头等;邦吉在乌克兰雇用了1000多人,经营粮仓、加工设施和粮食出口码头。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些公司陆续宣布暂停在乌业务,但从未停止发“战争财”。
7月27日,邦吉公布今年第二季度营收情况,显示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加15%,并上调全年利润预期。
对华贸易数据“惨淡”!“失去中国市场”澳大利亚企业怎么办? 
“澳大利亚去年对中国大陆的葡萄酒出口总额同比下滑97%!”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最新发布的出口报告显示,在出口中国市场方面,澳大利亚葡萄酒去年遭遇“毁灭性”的打击。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称,由于葡萄酒“失去了中国市场”,澳大利亚酒庄的经营者只能看着葡萄在地里腐烂。不仅是葡萄酒,大麦、龙虾等被中国商务部采取反倾销措施的领域,澳企的日子也不好过。《环球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澳大利亚多个从事葡萄酒、龙虾等产品对华出口的企业,听他们讲述,在中澳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后经历了多少波折。
葡萄酒一夜回到十年前
据《澳大利亚人报》7月26日报道,澳大利亚葡萄酒上一财年对华出口额降至2460万澳元(约合1.16亿元人民币),远低于过去几年年均11亿澳元的成绩。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不再是澳葡萄酒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现在中国仅占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量的1%。
位于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的兰尼斯特葡萄酒集团,是澳大利亚对华葡萄酒出口的主要企业之一。该公司总经理吴弘毅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兰尼斯特品牌在2019年创下了对华出口200万瓶葡萄酒的纪录。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该公司依然实现二季度向中国出口50万瓶葡萄酒的成绩。2020年下半年,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后,出口形势急转直下。2021年全年对华葡萄酒出口完全“归零”。据他了解,澳大利亚各地对华葡萄酒出口业务的公司,大多情况类似。
从价格上看更加不乐观。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原酒价格从2020年以来近乎“腰斩”,基本回到了2012年的水平。根据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的报道,澳大利亚葡萄种植者表示,今年酿酒红葡萄的价格从上一季550澳元/吨下降到了低至300澳元/吨。即便是如此低价,当地仍然出现葡萄滞销的情况。
吴弘毅表示,尽管澳大利亚葡萄酒种植者和出口商也在过去两年间想尽办法开拓新的市场,比如日本、新加坡、越南和欧美国家,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说“收效甚微”。少数“至尊”级别的高档葡萄酒尚可在欧美传统市场和亚洲新兴市场打开一定局面,但占葡萄酒出口主体地位的中低价位产品,则很难抢占市场份额。
吴弘毅回忆,从2012年中国降低对澳输华葡萄酒的关税开始,澳大利亚葡萄酒迎来近8年快速上升期。其中,2019年更是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中国的“黄金年”。当年,得益于“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对澳葡萄酒实行零关税政策,澳大利亚在历史上首次超越法国,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大葡萄酒进口来源国。根据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对中国市场(包括香港和澳门)的出口额增长12%,创下12.8亿澳元的新高。吴弘毅认为,要想在一两年时间里找到替代中国的市场,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在采访中,吴弘毅特别提到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商这两年共同感受的“伤”,那就是辛辛苦苦培育了十多年的中国市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被法国、智利和南非等国占据一空。吴弘毅表示,几乎所有澳大利亚葡萄酒种植者和出口商都期待中国能够取消对澳输华葡萄酒的反倾销措施。他表示,很多出口商理解这一措施根源并不在中方,而是澳大利亚前政府的一些做法将澳中关系引向不断恶化的下降螺旋。但工党政府上台后,适当调整对华关系的方式方法,也让澳大利亚出口企业看到一丝曙光。
“现在龙虾都当鱼卖了”
相比葡萄酒,澳大利亚的龙虾、大麦和牛肉生产商体会到的是“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在采访时,一位从事海鲜出口的澳大利亚商人苦笑道,曾经只有在高档餐厅才能见到的“游水澳龙”,现在已经成堆地在当地超市销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澳大利亚当地华人的手机里更是多出了一批“澳龙”团购群。原来动辄超过100澳元/公斤的“澳龙”,现在基本在60澳元/公斤左右,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家常菜”。
据《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了解,在墨尔本地区,至少有十多个从事对华龙虾出口业务的商家因为中国市场按下“暂停键”而结束营业,“以后做不做不知道,现在龙虾都当鱼卖了”。有业内人士表示,澳大利亚大麦出口商面临困境与龙虾出口商类似。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出口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据他了解,目前仅剩3家澳大利亚大麦出口商的许可证尚未过期。该行业商家目前也处于焦急等待中澳关系恢复中。
相比之下,牛肉情况比较特殊。由于疫情导致澳大利亚多家屠宰场和肉制品加工企业缺少员工,牛肉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澳大利亚牛肉常年出口美国、日本和欧洲等高端市场,目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出口商告诉记者,现在都是工厂给他们配额,想多进点货都很困难。
何时会有转机
澳大利亚新政府上台后,负责国际贸易的官员也表现出急于恢复澳中贸易的期待。据英国《卫报》报道,澳贸易部长法雷尔已多次“向中方伸出橄榄枝”,希望以“妥协局面”或“替代方式”来解决贸易争端,而非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陷入诉讼的不利局面。
“澳大利亚新政府上台后,中澳贸易是否可能出现新转机,主动权在澳方”,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目前看,至少在农产品出口领域,澳方主动改善对华贸易的意愿没有那么强,以葡萄酒为代表的产品出口占澳大利亚GDP份额较小,葡萄酒等相关企业对澳政府游说能力不是很强。加上葡萄酒、龙虾等产品在中国不是传统必需品,中国很容易从东南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他国家等进口替代,对中国影响不大。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澳智库洛伊研究所研究员徐元敬认为,澳方语调转变,不再有莫里森政府的“捶胸”示强之举,是对华关系的大事。尽管在其他一些问题上尚难以取得共识,但中澳可能在贸易方面率先取得进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足为奇@36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