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崎岖山道@365

(2022-07-31 19:44:30)
标签:

365

科技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疏附县 晴转多云 20/30。

短文功能,我说实在的,还不是太理解其中的奥妙和价值,尽管看了几遍介绍。估计一定很有意义,关于这方面时隔几年又来重温,充分证明其的独特之处。
牛顿的苹果,现在被视为神物一般的存在,被世人膜拜顶礼。普遍的现象个案场景遇上世界上最为智慧的头脑的闪光的那一瞬间,撞击的火花照亮了人类曾经的来路和横亘在面前的几百年的将来之路,世间充满了光明和温暖,希望不再是黑白色,呈现了多样性,迷幻一样的未来激发着人们。
我们都是在他们的光亮的路灯下行走在人生道路上,享受着科学的福祉,遵循着科学的信仰,憧憬着科学的将来。单纯而质朴,执着而刚正,并不是社会的最佳选择,却是为数不多的通往未知世界的崎岖山道。
北斗卫星导航独门绝技 短报文功能进入大众应用阶段。
在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中国的北斗卫星除了导航定位之外还有个独门绝技,那就是短报文,不需要运营商的网络就能收发短信,现在这个功能已经进入了大众应用阶段了。据报道,7月30日,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展示了大众智能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新功能,以及基于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的星地融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成果,这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由行业应用迈入大众应用的发展新阶段。
北斗短报文是基于中国北斗二代、三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开发而来的,其同时具备定位与通讯功能,无需其他通讯系统支持,即可实现北斗用户间的双向短报文通信,而世界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则不具备此功能。
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换代,提高了系统服务容量,降低了终端发射功率。
2021年5月份,兵器工业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科等公司宣布,北斗短报文通信进入大众手机,创新移动通信编码和高灵敏度信号捕获等多项技术,攻克大众手机体积约束强、功耗要求高等关键瓶颈,实现手机“不换SIM卡、不换手机号、不增加额外设备”即可同时享受北斗短报文和移动通信服务。
牛顿的苹果在哪里。
大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由掉落的苹果领悟出地心引力,可谓是一条妇孺皆知的经典科学故事。如果以现在所谓「流量为王」的思路来评判,这则故事具备了高传播量的许多特征,极具戏剧性、动人的细节、高大上且接地气。因为它太有名了,很多人在小学就听说过了。
这事情真的发生过,还是后人虚构的?让我们先看看通行的版本是如何描述的。
20岁出头的艾萨克·牛顿刚从剑桥大学毕业,因为要躲避城市的瘟疫,所以跑回了老家东米德兰待着。一天,一棵树上的苹果掉落砸中了牛顿的脑袋,他由此开始思考相关物理问题,继而领悟出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把这则故事和严谨的科学史相对比,就会发现很多经不起推敲的细节。
之一 发表时间
1687年7月5日,牛顿出版了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在这本书中首次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每一点质量都是通过指向沿着两点相交线的力量来吸引每一个其它点的质量。力与两个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这一年牛顿44岁,距离「苹果砸中脑袋」已经过去20多年了。固然,从激发出灵感到最终获得研究成果,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20多年也未免太长了。
之二 手稿
牛顿历年的科研手稿都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后人可以对其手稿进行研究,来探究他的科研历程。在牛顿青壮年时期的研究手稿里,找不到任何「引力」相关的内容。如果牛顿在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万有引力的相关问题,为何没有任何记录?难道所有关于引力的问题,他仅仅是在脑子里想,并且坚持了想了20多年?这也非常不合理。
那么,苹果砸脑袋这个事儿,到底是怎么在人世间流传开的呢?万事溯源,让我们找到最先讲这个故事的人。目前可以考据到的最早版本,是在1726年(此时牛顿已经83岁高龄),牛顿的侄女凯瑟琳·巴顿、侄女婿约翰·坎杜特开始向世人讲述这个故事,坎杜特手稿里这样写道:
1666年,他再次离开了剑桥大学,回到了住在林肯郡的母亲身边。当他在一座花园中沉思散步时,他突然想到重力(它的作用让一颗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不会仅局限于地球周围的有限距离里,而会延伸到比平常认为的更远的地方。他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不和月亮一样高呢——如果这样,一定会对她的运动产生影响——也许可以让她保持在她的轨道上,于是他开始计算那样的假设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1727年,伏尔泰在《史诗随笔》Essay on Epic Poetry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艾萨克·牛顿爵士在他的花园里散步,首次想到了他的引力体系,接着便看见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
作家约翰·斯蒂克利在《艾萨克·牛顿爵士生平回忆录》里记录到,有一次自己和牛顿喝下午茶聊天时,牛顿提到是苹果下落启发了思考引力问题。当然,这也只是转述,约翰·斯蒂克利自己没有目睹苹果下落。
著名天文学家哈罗德·斯宾塞·琼斯爵士在1944年表示,苹果砸头的故事很可能是真的。但是不久之后又推翻了自己的说法,表示one cannot be sure either way。
综合看来,苹果掉落激发牛顿灵感的故事,面世得很晚很晚,比万有引力定律本身的面世还要晚了将近40年。那会儿,牛顿本人都已步入暮年。如果此故事为真,真的发生在20多岁的牛顿身上,为什么一直到他老年才被披露出来,并且一点发生过的痕迹都找不到?
正因太不合常理,所以目前的一种主流看法是,这则故事是在牛顿晚年时期,由他身边亲友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牛顿本人听到之后也默许这个故事的传播,毕竟它饶有趣味又能增加自己的传奇性。
这颗特殊的苹果,的确凭着戏剧性的传播效果,帮助到了科学原理本身的传播。很多人也的确因为这颗苹果,真切地记住了「万有引力」这个科学名称。但是话说回来,正因为科学精神的要素之一是「求真」,所以在今天,我们对几百年前的一颗苹果要抱着一股较真的态度去探究一番。想来,牛顿本人也不会反对我们如此斤斤计较的。
一切,都是为了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逐红尘@365
后一篇:久远享有@36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