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五九@365

(2022-06-09 14:21:27)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乌鲁木齐 晴 20/32。

如果电子书可以具有纸质书的功能,那么也许它可以挽回一些读者,甚至可以打开新局面。形成这样一个桥段,需要的不仅仅是旧瓶装新酒,更重要的是开发新功能并构建起来新拥趸体系,产生消费粘性,留住旧读者,创造新生代。可以做到这些,那要有何等的智慧和功力。
阅读文字、图片、音乐,集中起来一个图书馆,在股掌中把握了全部的知识,那么精深奥妙、宏大无边的人类精神世界似乎失却了它留给世人的偶像般图腾形象,也就没有曾经的引力。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知识一旦变成了廉价的事物,人们的注意力自然会转移,一定会移情别恋。
今天夫人就在说今年高考作文的满分答卷,我不置可否。连机器人的作文都可以妙成,它还有多大的意义?我说过,在几十分钟里要作文800字,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仅次于登天,更不要说做到人见人爱、赞不绝口,那几乎等于不可能。年年都有满分作文的噱头,也有零分作文的跑马,无非是一些好事人的谈资。
新型电子书像纸质书一样可出借转赠。
近日,厦门新华书店在中山·阅埕举办了“新华创新,云里书香”新华书店电子书城试运营上线暨邻里书香云图书馆开馆仪式。新华书店电子书城正式上线试运营,将为广大读者带来拥有所有权的全新形态电子书。与此同时,邻里书香小区云图书馆——厦门住总物业云图书馆、永安物业云图书馆同步上线。
据介绍,与市面上的电子书有所不同,新华书城所售电子书拥有该电子书数字副本的所有权,可像纸质图书一样出借、转售或赠送给他人,也可作为资产供图书馆、企事业单位采购。这种全新形态的电子书,得益于厦门正观易知团队十年潜心研发的“电子书网络出版创新技术”,能够解决电子书版权保护的困境,有效保障作者、出版社、销售者及读者的权益,也是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一次尝试。
即日起,广大读者朋友即可登录厦门新华书店电子书城进行体验。从“厦门市新华书店”官方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登录,或者在新华书店线下门店扫描电子书城二维码登录,挑选、购买喜欢的正版电子书后,即可在“藏书馆”App上阅读。
开馆仪式当天,厦门住总物业的电子书云图书馆、永安物业的电子书云图书馆同步开馆,将为读者朋友提供“无接触”的书籍借阅与流通。
不要假装怀念Kindle。
多次“欲盖弥彰”的否认后,Kindle终于承认了退出中国市场的事实。打了几个月的雷终于等到下雨,早已酝酿好的离愁别绪已经被时间完全冲淡。
6月2日,Kindle中国宣布将于2023年6月30日停止旗下电子书业务的运营。
也就是说,一年后,Kindle用户将不能再在Kindle电子书店里购买新书;两年后,将不能再看云端书籍,只能看下载到本地的书籍。
Kindle退出中国,是一场典型的“亚马逊式溃败”,是商业竞争的残酷性使然,背后也隐藏着中国消费电子、在线阅读乃至泛文娱市场的深度变革。
但Kindle的退场也留下了一直没有回答的问题:电子阅读器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以硬件为主,还是软件为主?从中国人的注意力中赚钱,到底该用什么姿势?
01 电子书的代名词
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名为森尼韦尔(Sunnyvale)的小镇,地处硅谷腹地,是湾区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也是亚马逊旗下秘密实验室Lab126的所在地。
Lab126是亚马逊的王牌研发部门,也是一个独立的研发实验室,曾经低调神秘到只给外界留下了一个名字,以及电子阅读器Kindle和智能音箱Echo这两款划时代的作品。
实际上,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阅读器并不是Kindle,而是索尼DATA Diskman DD-10。这款插光盘式独立阅读设备诞生于1991年,开启了电子化阅读的新时代。
厚重的造型配上约2斤重的手感,以及机器550美元、每张磁盘20-50美元的高昂售价,让这款设备难以打入大众化市场,最终沦为索尼“展示肌肉”的作品之一。
市场化电子书时代开启于1998年,NuvoMedia在老牌书店Barnes & Noble的支持下推出了Rocket eBook。稍晚了几个月,Softbook也发布了一款类似的设备。
早期电子书阅读器行业有几大痛点。比如,电子书行业没有统一标准,格式兼容性较差,不同阅读器只能兼容特定格式的图书,导致图书资源丰富度与单本价格成为决定因素。
与此同时,移动便携式设备的发展思路是搭载更多的功能,电子书阅读器的发展方向则是最大限度地剥离阅读以外的功能。因此,电子书阅读器急需找到独特的卖点,而这个卖点,正是墨水屏。
墨水屏不仅能还原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功能是不发光、不自耗电,护眼的同时还能实现长续航。
最先使用墨水屏技术的电子阅读器同样是索尼发布的,是上市于2004年的Sony Librie。
也是在2004年,Lab126秘密组建完毕,贝佐斯的第一个要求是研发一款“轻便易用”的电子书阅读器。换句话说,Lab126成立的目标可能就是为了研发Kindle,因为Kindle在Lab126的代号是Project A。
Lab126的灵感来源是字母表,1代表A,26代表Z;而Kindle的名字来源于旧金山的一位平面设计师,Kindle意为“点燃火焰”,以此暗喻书籍与智慧所带来的兴奋。
2007年,美国消费电子市场迎来新时代,乔布斯将手机和iPod合二为一,推出初代iPhone。在此之前,iPod就已经是颠覆了时代的产品,音乐数字化的普及速度和市场潜力让贝佐斯眼红,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押注图书数字化。
Kindle并不是电子书或电纸书的发明者,但确实是使用体验的优化者。通过与线上书库的无缝融合打造一体化软硬件体验,配合亚马逊电商的渠道优势,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购买Kindle的设备与线上书籍。
Kindle很快成为了电子书的代名词,并帮助亚马逊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以一款拳头产品跻身消费电子市场的头部。
正如贝佐斯在初代Kindle发布会上所说,“这不是一个设备,而是一项服务。”这句话为Kindle的起伏定下了基调,当Kindle再难让人感受到服务的优势,就只能成为泡面的陪衬。
2013年6月7日,Kindl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据当时的媒体报道,Kindle进入中国半年就已经实现盈利。
诞生之后的十年,是kindle最好的时代。但不巧的是,那不是独属于Kindle的时代,智能手机才是消费电子的前沿阵地。
2018年是Kindle官方唯一一次公布在中国的销售数据,也是Kindle在中国市场最后的巅峰。
02 价格战的观望者
2010年,刘强东在一档名为《在路上》的访谈节目中直言,kindle在中国不可能成功。“让亚马逊的贝索斯也到中国来创业,给他二十亿美金,他也烧不出来一个Kindle。有个盗版在里面,Kindle这个模式在中国就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
刘强东对于市场的陋习毫不避讳:“中国消费者买到kindle后首先会破解,之后所有盗版书就可以看了,永远不会花1.99美金去下载一本电子书。”
买设备一次性付费、后期费用全免、服务全包,才是当时中国用户最喜爱的软硬件体验方式。但对于厂商而言,以软件推动硬件才是最健康的商业模式,比如,卡顿是换手机的刚需,其本质是持续优化的操作系统带来的换机需求。
“Kindle不是一个设备,而是一项服务”,不只描述了Kindle的本质,也透露了亚马逊开辟这项业务的盈利模式。硬件产品并非核心赢利点,电子书发行的佣金、会员服务费才是财富密码。这也意味着,Kindle入华,有一条腿留在了门外。
此外,Kindle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非常不巧,被动卷入了阅读市场的“大混战”。
2010年12月8日,当当在纽交所高调上市。随后,刘强东在微博发文称,京东新兴起的图书业务遭当当“封杀”,并率先降价促销,挑起价格战。刘强东宣布,“自12月14日起,每本书都将比竞争对手便宜20%。”
当当网总裁李国庆火速回应:“我们准备好应对所有价格战,我们将对所有价格战的竞争对手采取报复性反击。”
当当以图书起家,2010年上市时图书音像收入占总收入的81.67%。但是,2011年,国内图书市场总体规模是1063亿元,除去并不在市场流通的教材,大众市场规模726亿元,线上图书市场约60亿元,而当当的总营收是36亿元。
也就是说,线上图书市场规模太小,即使占据了过半的市场份额,依然不足以支持当当在电商市场的发展。而图书业务占据当当八成的比重,当当需要向其他品类进军。但当时的电商市场竞争无比激烈,你偷别人的塔,人家可能来偷你的老家。
于是,当当和京东相遇在图书的战场上。当当斥资4000万元推出降价促销,活动涵盖图书、数码3C、美妆、母婴用品等众多产品线,并宣称其“所有畅销品价格将比其他数码类网上商城至少低50~100元”,不排除部分比价品降低到零毛利或负毛利,剑锋直指京东赖以起家的数码3C领域。
刘强东立即下令将实施斥资8000万元的促销,是当当网宣布4000万元促销的2倍。
电商对抗,出版方受伤。盛大文学CEO侯小强曾在微博对刘强东“卑微”建言:“兄,降价前要考虑好出版商的利益。我个人是不赞成降价的,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出版商利润本来够薄了,国外是禁止新书打折的。个人意见,供兄参考。”
刘强东随后在微博上回复称,“谢谢侯弟的提醒,对于已经和京东建立合作关系的出版社,我们一定会避免对他们造成利益损害的。”
刘强东的客气中暗藏玄机。他曾如此解释价格战的起源:“京东筹备图书销售一年来,当当利用垄断优势,给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发去了禁止向京东供书的邮件,否则就要停止合作。经过一年的艰苦谈判,依然有一些出版社不敢给京东供货。”
显然,出版社在战斗打响前就卷入了这场纷争,刘强东对于出版社“不敢”与京东合作的不满已经溢于言表,那些未与京东合作的出版社显然不在“避免损害”的范围之列。
第一轮价格战以刘强东的“狠话”收尾,他禁止图书部门盈利,以最决绝的态度发起进攻:“如果你们三年内给公司赚了一分钱的毛利或者五年内赚了一分钱的净利,我都会把你们整个部门人员全部开除!”
不过,第一轮价格战之后并非偃旗息鼓,而是在苏宁、国美加入后,很快升级为国内电商行业的大混战,这时已经是2012年,战利品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图书市场。
再后来,淘宝和京东将战场转移到618与双11,李国庆在直播间里腰悬印章,曾经风头无两的几大电商沦为陪衬,亚马逊电商退出中国市场。
旷日持久的电商大战根本没有尾声,而在起源于图书市场的第一轮价格战中,很多人忽视了这样一个关键点:自营电商切入图书市场,坚决不碰硬件的生意。
2015年初,李国庆以一封题为《你为小众而生,我为“阅人”无数》的公开信喊话Kindle,直言Kindle已经成为电子阅读市场的错误探路者,在阅读器和客户端中选择了前者,而客户端才是正道。
当当在2012年就推出了当当阅读,后来升级为当当云阅读。同年,京东宣布收购社交阅读App拇指阅读,合并入京东阅读,成为京东电子阅读时代的新阵地。
李国庆对于图书市场发展方向的预判与刘强东一致,他们不看好Kindle,但并非不看好电子书。
不过,电子化阅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注意力的一部分,那个最擅长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巨头也要出手了。
2015年,微信读书诞生,手握海量图书版权与用户基数,以“全场免费阅读”的模式快速积累下载量。2016年,腾讯又与阅文集团合作推出QQ阅读,推进“全内容引进,全正版支持”。
网络文学、免费阅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阅读领域最大的变化,主打软硬件结合的Kindle很难打入这个领域,因为他们的反应太慢了。
直到2017年,亚马逊才首次试水国内网络文学市场,与咪咕阅读合作推出了定制版Kindle X,包含Kindle阅读和咪咕阅读两个系统。但是,Kindle的用户基数不够,双系统的方式又动摇了Kindle原有的深度阅读定位,影响阅读体验。
同样在2017年,Kindle与故宫文化出品联名礼盒,以《千里江山图》作为保护套图案,但“原汁原味”的使用体验,让其难以提前登上国潮的快车。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06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11.58本,数字阅读行业整体营收规模达415.7亿元,整体增幅18.23%。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则显示,2021年,“纸质图书阅读”的用户占比仍达到45.6%,“手机阅读”用户占比30.5%,“电子阅读器”用户占比只有8.4%。
Kindle在2018年之后未再公布中国区销量,但如果保持2013-2018年累计销量数百万台的速度,显然不足以跟上市场的整体增速。
在这场快速且深刻的变革中,免费阅读平台找到了新的思路:广告变现而不是内容付费。至此,国内电子书市场已经发展出三条清晰的路径:按次/月/年收费的付费模式、广告变现的免费模式、IP变现的内容营销模式。
三种模式背后又交错着三股势力:京东、当当、网易等依靠自身电商平台推出的阅读APP,腾讯的微信读书、与阅文合作的QQ阅读、百度投资的七猫、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等主打内容与IP的平台,以及加速触网、自研或寻求合作的传统出版社。
每一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都是潜在的使用场景,Kindle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虽然部分电子书用户的付费习惯已经养成,但Kindle已经没有了施展的场景。
因为兵强马壮的对手已经迫不及待地攻入了Kindle的腹地。
03 新市场的淘金客
以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硬件领域,核心卖点是电子墨水屏。这种屏幕的优缺点都非常鲜明,最关键的问题是技术迭代的速度较慢,因为没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与支持技术的研发。
从2007年第一代Kindle更迭至今,虽然Kindle推出过Paperwhite、oasis等系列产品,但15年时间里共计只推出了10代产品。
电子书阅读器本身并非需要经常更换的设备,缓慢的更新速度与消费电子市场的发展速度脱节,也留给了竞争对手足够的时间。
比如,文石、汉王等硬件厂商,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掌阅、得到等内容平台,以及从软件技术起家拓展到硬件领域的科大讯飞,国产品牌纷纷推出墨水屏阅读器,为本就规模不大的电子书阅读器市场提供了花样百出的不同选择。
2021年初,始终对硬件反应冷淡的微信读书也发售了墨水屏阅读器,这款阅读器由文石代工,6英寸墨水屏,系统只装了一个微信读书,无法安装其它app,正是Kindle一直以来的模式。
最了解本土市场的,始终是本土企业。国产电子阅读器厂商穷追猛赶,随着产业链的迅速成熟,瞄准Kindle在硬件上不足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彩色墨水屏、开放式系统、适配办公软件等。
而这种局面的大前提是,电子书阅读器的生意并不好做,整体市场规模偏小,还要在线上书商、线下出版社、渠道商、作者等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电子书阅读器很难成为一家企业的支柱品类,目前只能作为巨头布局阅读市场的支线业务。
比如,2010年,汉王曾宣布投资3000万元搭建电子书城,与出版商达成二八分成的合作,最终消费者对稀少的内容资源并不买账,汉王还因此陷入连续两年的亏损。
而比Kindle更早定义电子阅读器的索尼,因为不能拿下发行方案的话语权,导致出版商和作者拒绝为其推出电子版书籍,陷入“有设备却无书”的尴尬境地。
Kindle的发展是因为与自身电商平台形成了闭环,其根源则是贝佐斯奉行的“飞轮效应”,公司的各个业务模块如同咬合的齿轮,一旦有一个齿轮转动起来,整个的齿轮组就会有机地相互推动。
但是,一旦某个齿轮彻底停工,整个体系的运转会更加吃力。Kindle退出中国市场,但它本身并非最先停摆的齿轮。
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雷军创办的卓越网,其电商业务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的电商市场刚刚兴起,淘宝才刚成立一年半,京东也刚开始布局在线销售业务。
2021年10月,Kindle天猫旗舰店闭店,10月底发售的新品Kindle Paperwhite5,预售时京东旗舰店销量破万,真正开售当日却只显示有400多的销量。
2022年1月,Kindle京东官方直营店大面积缺货。1月4日上午,“Kindle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榜首,众多网友在“Kindle中国”官方微博账号下询问相关消息的真实性。
@Kindle电子书库也发布微博表示:“大家放心,目前只是生产商缺货,今年三月后会有所好转。Kindle书店不会关闭,安心看书吧。”
虽然官方接连出面辟谣,但并未正面否认“Kindle退出中国市场”的真实性,“第三方线上和线下零售商”的说法,反而为“退出中国市场”留下了想象空间。
最终,连续的雷声终于化为雨点,只留下一场相对体面的告别。Kindle入华时,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未迎来最好的时代,数百万台设备从客观上为市场和同行提供了指导;Kindle退出时,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依然没有迎来最好的时代,因为它并没有留下太多可被瓜分的市场份额。
贝佐斯发布Kindle时,乔布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款机器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问题是人们已经不读书了。”
Kindle所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始终在试图解答一个已经被智能手机回答过的问题,要在标准答案之外找到更好的答案,永远是做题人最大的痛苦。
电子书和纸质书并非对立关系,阅读方式只是形式,内容的根本在于创作者。如今,Kindle退出,待解的难题将留给国内在线阅读市场的其他玩家。
带走中国消费者最多注意力的是短视频,其中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最恨短视频的是长视频平台,但短视频中充斥着“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内容,为长视频平台带来了客观上的导流效果,而“三分钟读完一本书”的内容却相对较少。
最先放弃图书的,是创作者,消费者,还是中间商?
高考作文秒成,还能帮人上大学,这个数字人开挂了
高考首日,由百度推出的虚拟数字人度晓晓根据全国新高考卷题作文要求《本手、妙手、俗手》用1秒即兴写成的《苦练本手,方能妙手随成》的作文刷屏网络。
实际上,机器人挑战“高考”考题的例子屡见不鲜,2017年,“成都造”AT-MATHS仅用22分钟就完成2017年北京文科卷数学题,得了105分。
而此次度晓晓的写作能力再一次重现刷新了人们对于“虚拟数字人”的认识。
除了能够“应试”,“度晓晓”的主要身份是为考生提供多种虚拟高考服务。
据百度在此前的介绍,作为首个高考数字人助理复热度晓晓,整合了多模态交互技术、3D 数字人建模、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多项技术能力,致力于给考生和家长提供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高考服务。
度晓晓的能力从哪里来?
人工智能是个大概念,具体到写作文这一点上,则是深度学习。
百度集团副总裁肖阳就指出,度晓晓此次写作文获得了百度文心大模型的加持,具体来说,是最新推出的ERNIE 3.0 Zeus千亿大模型。
通俗点讲,文心大模型就像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尖子生”“学霸”,它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会比普通学生更强。
如此彪悍的高考数字人,会带来怎样的市场震荡呢?
此次火出圈,成功秘密都在于像人。
会写作文的人工智能,早就有了,例如微软小冰还出了诗集。但那样的人工智能给人的感觉是虚拟的,而度晓晓用虚拟数字人的方式进入,则给人一种真实感。
不得不说,服务型虚拟数字人给用户一个更亲近的感觉。
较之机器人而言,内核并无区别,但容易被用户自动带入“人性化”的人设。
此外,不止是高考生,对于当下考生父母大多1980年代前后的分布和其自身成长环境受到动漫影响的大背景下,这种介于动漫二次元形象和真人之间的设定,容易被接受。
这一设定,也推动了虚拟数字人不断地出圈。
总体而言,出圈的路数大多是依靠一些个性化体验达成。
此次度晓晓写高考作文,也是一种秀,本身难度不高且写的成色一般,但应时应景还好玩,就一下子传播开来了。
但虚拟数字人现在除了虚拟歌姬这个发展了十余年,商业化模式和技术准备(声源库技术和3D成像技术)比较完备外,目前的虚拟数字人还大体是一个木偶,需要人工在内容(演艺节目到动作、歌曲创作)上进行全面设定,人工智能的成分特别是人机互动的效果,还没有真正走向泛受众体验层面。
虚拟数字人某种意义上是各大互联网科技厂商展示肌肉的一个集中呈现物,即内容创造、人工智能、动作捕捉和各种与之相关的技术的融汇。
本质上,虚拟数字人不诞生新技术,而是用受众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示黑科技成果。
相比身份型虚拟数字人而言,服务型虚拟数字人还是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垂直性。
身份型虚拟数字人的方向是泛娱乐,触及用户痒点。
服务型虚拟数字人更切合用户刚需,即痛点上提供解决方案,类似常见的智能客服,且在痛点解决上会逐步通过垂直领域来发力,例如高考。
这种在垂直领域发力的关键点,即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够“智能”,只有在垂直领域才能够让用户少一些“智障”体验。
或者说,是过去生硬的智能客服(服务生硬、语音生硬、检索数据库给出答案)的升级版。
像人、高智商、能解决问题,就是虚拟数字人要真正成功的三利器,目前还只是像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