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五一@365

(2022-03-19 22:50:50)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乌鲁木齐 大雾 0/3。

前段时间下乡的几天里,把郁达夫的《沉沦》带上,在火车的轰隆声读了15页,昨天下班回家把后面的20页读完。这本书被冠以沉沦的名,实际上是一本选集,郁达夫的有名的短篇。35页的短篇不会有什么精深的思想,语言也是平常,情景有些灰暗,除了日本的存在有些特点于国人面前之外,似乎没见格外吸引处,与现今人们的认识程度和观影尺度相比,他那点剧透实在不算什么,隐隐听过的人们对郁达夫的沉沦的评价和暗示,也就失去了神秘和魅惑,平淡得白开水一般。
凤凰出版社和江苏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这本书,我买于2013年10月5日,南门的阳光书城,19元的定价,估计打八折。大约翻了一下就入架,再一直没看,郁达夫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沉沦,评论多见,大多从道德的层面,仁者智者都常以此为靶标,挥洒才情,毁人无数。作家只是将他的生活聚集在字里行间,局限性、偏颇性都一定存在,他也许想启蒙民智,有着他的相法,可未必就是灵丹妙药,就是对症下药,更不可以医治百病,对号入座、索引排查,这样也太高看那些知识青年了。不过是一些小故事,小把戏,哪有那么多的弯弯绕,他的所有都应该在小说里了,诗歌里了,一定要读出其中的另外的意思,这大概是国人的特长了,喜欢文字长于世界的我们,有一种文字的崇拜,有记述的情节,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赋予文字过多的解读。我们都有话说,都有自己的感想,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问题是还喜欢将这些强加给我们喜爱的人和事儿。联想,普遍联系,这让我们从孤寂中寻觅到一丝抱团的温暖,可一旦风云变幻,也容易为倾覆所累。郁达夫这样的民国时代的作家,不知多少次反转了形象,国人习惯于在评论中矫正他们的定位,革命的,爱国的,先进的,落后的,每一次的运动,这样的名家都会被洗礼一次,经受当下让人们的拷问,不知他们的在天有灵会如何感想?该不会又拿起笔来,做匕首做刀枪吧?要是真有机会,他们会总结一下自己的文学作品吗?会回答人们的纠纷和对他的质疑和否定吗?估计有些会的,那些性情激烈的,爱护自己的羽毛的,本是就有观点鲜明的。至于那些本就佛系的作家,也许采取较为冷静的态度,无所谓的,表面上风度决定了他不会在意的。不论是哪位,他们大概都会关注今天的人们如何评价他的作品,看戏一般,洞若观火。自己的孩子延续了自己的生命,哪有不关心的道理,可关心归关心,爱末能助,他们已经不能为自己的作品做些什么。至于那些偏颇的人们的对于他的作品的观点,他只有微微一笑,至于那些用他的作品为砍刀刺杀对手,他只有眼睁睁的份儿,如同爱因斯坦看到原子弹的诞生一样,后悔,却无可奈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