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二十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365
(2018-09-21 17:47:38)
标签:
365三农 |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乌鲁木齐 晴,11~23℃。
民以食为天,“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但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靠什么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课题。
中央和自治区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体现出中央对确保粮食产能的高度重视,更体现出确保产能的粮食安全新思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提出,凸显我国粮食安全新路径,这是我们的重要举措。这些年重要的文件、会议、讲话都提到,其实质是农业生产能力的保障,从技术和资源这两个重要措施的角度来提供支撑。
目前,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一半多一点,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此外,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贡献逐年提高,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比10年前提高10多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藏粮于地、藏量于技、藏粮于人,有三层含义:一是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确保18亿亩耕地具有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这些生产能力可以不用但不可以减少。二是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三是藏粮于地并非指实物形态的粮食,而是提高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它并非彼此孤立的权宜之计,最终都要落到“地”上,调查、评价、监测、保护、建设和提升耕地的生产能力。生态良田建设促进永续发展,与世界先进工程技术水平接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据统计,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耕地20.31亿亩。截至2016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20.24亿亩、园地2.14亿亩、林地37.94亿亩、牧草地32.90亿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77亿亩、交通运输用地0.57亿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90亿亩。
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改革开放以来,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在中国耕地面积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土地和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零星果树、桑树、茶树和其它林木的土地,多年固定耕种的河滩地,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都属于耕地的范围。但专业性的桑园、果园、果林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不包括在内。耕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
耕地质量提升的潜力,就在于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定地块、定标准、定价格、定方式、定责任,还要有第三方评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并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提高建设标准。对此,要梳理“十二五”期间4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回答三个问题:由谁来建?钱从哪来?怎么建设?
高标准农田涉及多个部门,既需要明确各部门建设责任,又需要构建统一协作的运作机制。落实“提高建设标准”的要求,还需要研究标准提高到什么程度,每亩投入需要多少,如果钱不够用了怎么办,能不能全面推广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中央财政资金主要应该用于整合调动其他涉农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来吸引民间资本,尤其调动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的主动性。生态良田的建设方式也要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组织、统筹和运作模式,按照粮食生产需求的轻重缓急按序推进项目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根本上是藏粮于资源、藏粮于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国家粮食安全应该建立在资源安全、生态健康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之上。以地为根基,以技为支撑,以人为主体。充分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动涉粮关键因素和环节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休耕轮作不能轻易去做,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本来农民种田收益就不多,一旦休耕,农民离开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就很难再回来。耕地上生长其他植物或撂荒也会影响整个农田生态,难以保证这块地将来还适宜种粮。
人,决定了技术能否到位,耕地能否种好用好。随着机械化进程的推进,培训农民使用现代化装备也很重要。不仅要关注职业农民的职业装备、职业技能问题,还要关注对基层土地整治人员的工程技术培训。藏粮于技,硬件建设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软件尤其是人才问题不能忽视。耕地质量及其利用水平、效果的调查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利用管理,需要大数据、云计算、敏感参数快速获取、网络快速汇集处理等新的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科技创新与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从保障农民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出发来判断土地流转的费用、以地入股的价格、征地的补偿安置,以及构建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等,要让农民有更多的途径分享国家快速发展进步的好处,不能伤害种地种粮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确定农用地“三权”权属就是对农民最大的激励与保护。无论是发展土地合作社,还是推行土地托管代管,都需要以土地确权为基础前提。可以设想,一旦确认了农民的土地权属,农民对自家耕地的保护和建设力度会有多大。
藏粮于人,关键要留住人,既要确保有人能种田,也要有土地工程技术人才作支撑。在不减少耕地保护面积,不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交给市场作决定,让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和“三产”融合进程中获益。
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培养土地工程技术领域专业人才。农民职业化能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但是专业的土地工程技术人才能解决怎么建设良田以及耕地质量监管信息化等问题。借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契机,本科教育增设土地工程专业方向,为藏粮于地提供新型职业人才保障。
近年开展的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两区”划定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自治区正处于关键实施期。前两天自治区农业厅和国土资源厅联合召开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动员部署,要求各地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旨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前一篇:产权这玩意儿@365
后一篇:对的人对的时间对的地点@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