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秦论》和《六国论》之比较阅读(教案)

(2016-11-11 18:04:27)
标签:

教案

过秦论

六国论

   http://s7/mw690/003vMT7hzy76kU1UudE16&690                         (泰州景色)                    

 

                
《过秦论》和《六国论》之比较阅读

                      

  
                          陶承良

 

 

   一、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明白两文的不同之处。

             (2)深入理解两文的论证结构、中心论点、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

             (1)两文的不同之处。

             (2)史论。

   三、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1)什么是史论?史论,即论史,是指对历史上发生的事进行分析、研究,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论史是为了讽今。《过秦论》和《六国论》同属史论两文在创作方法诸方面不尽相同,但都表达出了作者的创作目的,收到了“讽今”的效果。

   (2)两文有哪些不同点?

    1、两文各自提出论点的方法不同。

    提问:两文各自提出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过秦论》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篇末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在文章开头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两文的论证结构不同。

    提问:《过秦论》的论证结构如何?

    明确:《过秦论》首先铺叙史实,对秦的兴亡作了事实交代。在铺叙史实中作者未加评议,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秦国的秦孝公、惠文公、武王、昭襄王的统治与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统治进行了对比。文章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作者先叙后议,叙是议的基础,也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提问:《六国论》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六国论》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用两个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然后作者对这两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证,最后,作者再一次为六国赂秦之举感到叹惋、可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过秦论》和《六国论》各自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过秦论》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六国论》则主要采用了事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方法、引用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4、两文的语言风格不同:

   1)提问:《过秦论》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过秦论》的语言酣畅流利,词采华丽,有一种磅礴之气势,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用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又如:“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八周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这些句子铺成排比,有排山倒海之势,于自然之中见力量。

    2)《六国论》的语言有何特点?

   《六国论》的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极强的论辩力和战斗力。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再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故宜然。”“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通篇都是这样的充满着力量的语言,严密的论证,清晰的思想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来表达的,实现的。

    5、两文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

    1)《过秦论》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提问)

明确:《过秦论》一文,作者借古喻今,讽谏汉文帝要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了的覆辙。

    2)《六国论》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力抵御辽和西夏的无理要求,以维护其统治。

  (3)小结:

   比较《过秦论》和《六国论》两文,我们发现两文的创作方法虽不同,但它们都实现了作者论史讽今的创作目的,可谓异曲同工。

  (4)课后作业:

   熟读《过秦论》和《六国论》,领悟两文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016.11.11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二首
后一篇:初冬音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