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电台豫剧录音资料考【二】

(2013-11-16 17:58:39)
标签:

文化

   http://s8/mw690/003vMODCty6EgyVCXav97&690
 
左图:张岫云(台湾豫剧皇后)河南临颍人,今年86岁。师承祥符调名家高保泰、杨金玉、马双枝、王金玉,宗祥符调。       

右图:李志贞(1929——1963)河南开封人,师承祥符调名家杨金玉,陈素真,唱腔宗陈派。


     一九五零年代以后,是陈派第一代弟子演出最活跃的时候。这一时期,陈先生因迫害被迫开离开河南,带剧团西进,过西安,宝鸡,经天水到兰州,开始了在兰州的演出。河南省内外的豫剧剧团里,陈先生第一代弟子以及师承陈派的学生门人则散落在各个豫剧团,成为领衔主演。如商丘豫剧团的陈素花、许昌的田岫玲、开封的侯秀真、关灵凤、李志贞、王丽云;郑州的吴碧波、张桂花、华翰磊;武汉的李湘云、王曼影、兰州的王景云等,都以贴演陈派剧目如《三拂袖》《义烈风》《梵王宫》《柳绿云》《春秋配》《拾玉镯》《齿痕记》《女贞花》《三上轿》《涤耻血》《鸳鸯误》《三上关》等叫座。1954年至1955年期间河南批判“樊戏”导致大量陈派剧目不允许演出,这一时期正是豫剧录音的高峰期,许多演员在最好的年龄没有机会录制这些剧目。如关灵凤目前传唱的录音皆是1984、1985年间录制的。吴碧波的《霄壤恨》是1960年录制的。最善演《春秋配》“捡柴”的李志贞这一时期也录制了非“樊戏”的剧目如《三回头》。这些以贴陈派戏为主的剧团,也逐渐排演了其他新剧目,陈派艺术因陈素真离开河南遭受打击,批判“樊戏”简直是雪上加霜,限制了陈派戏在河南的发展与传承。只有河北、湖北、陕西、甘肃、山东、山西等这些外省豫剧团正常演出。

     同一时期,豫剧的其他名旦如王秀兰、闫立品、桑振君、崔兰田等在放弃“樊戏”剧目后,加工推出了传统剧目,如王秀兰的《西厢记》《五凤岭》《二度梅》,闫立品的《桃花庵》《刘巧儿》;桑振君的《对绣鞋》《白莲花》都非常叫座,并成为代表剧目,逐渐开创了自己的个人风格。都有代表剧目的选场或全场被录制。

     一九五二年全国汇演的各个剧种的优秀剧目剧本出版后,豫剧名旦桑振君、徐凤云、张桂花迅速开排了川剧《柳荫记》,吴碧波排演了《秋江》,关灵凤排演了《陈三与五娘》等,坤生梁云芝排演了《黄巢》等剧目。河南省剧目工作组陆续整理出来的传统剧目也陆续上以新改编本上演,如王根保的《反五关》《两狼关》,李斯忠的《司马茅告状》,王二顺的《将相和》等,都是从新加工排演成经典剧目的。这一时期被录制的剧目经分析来看,多是录制当红名伶为主,豫剧祥符调老艺人如名须生张子林、陈玉亭、名丑李现斌、张鸿盘,豫西调老艺人名须生周海水,名旦翟燕生,豫东调老艺人名须生唐玉成,名花脸王彦山,则不被录音关注。一些在基层县剧团的演员,由于演出多在县城及农村,录音机会非常少。从史料来分析,这也是录音设备、录音技术本身不先进的条件限制导致的。笨重的录音机器只能在城市剧场及录音室录制。

    无论从技术角度来看,还是从当时文化工作认识来看,没能录制太多的豫剧“国宝级”老艺人的资料,对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弥补的历史遗憾。到1960年代前后,老艺人逐渐退出舞台甚至人生谢幕了。他们没有机会等到社会条件与录音技术条件的进步时期到来。

    而当时录制的豫剧录音,至今还沉睡在仓库里。

附图表:一九五四年(含五五年)录音剧目,从史料分析多是全场或选场录制。

http://s3/mw690/003vMODCty6EgLuSGiu72&690

http://s8/mw690/003vMODCty6EgLuUOY797&690

http://s7/mw690/003vMODCty6EgLuWKfYc6&690

http://s8/mw690/003vMODCty6EgLuYxBZd7&690
                                                          未经本博主允许,禁止转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