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巡讲--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二)

分类: 名师巡讲 |
校本研修活动事例
活动组织:西铁五小大学区名师工作室
活动目的:通过对数学练习课的课例分析,共同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上好数学练习课。
活动时间:2012年12月5日~7日
集中活动地点:西安铁五小学
参加人员:铁五小全体数学教师及大学区各成员校代表
召
主
活动形式:集中研讨与网络交流相结合
活动过程:
一.课例分析
1.一年级(黎艳阳):《整理与复习(一)》教学设计解析
纵观整个教材,练习课约占总课时的一半,而平时我总是重视新授课,轻练习课。更是很少用练习课来做研讨课。今天在这里利用这节练习课的设计和大家交流,主要是向大家学习,希望在坐的老师批评指正。
心理学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者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而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也是学生巩固新学知识,提高技能起着关键作用。所以练习课也应有明确的重难点。
本节练习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一),设计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列式解答。
练习课中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起到巩固作用,还要达到提高的目的,所以习题的选择要做到基础、综合、拓展相结合。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明确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和功能。
1、买门票;
课件出示口算题,每算对一道,就得一张门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在检查复习中选择两道题有针对性的复习口算方法。
2、坐游览车;
在你手中找出得数是10的算式卡片,才可以坐游览车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在自己卡片中找到之后,拉起同学的衣襟在教室转一转,学习气氛很快就融洽起来。(这种游戏还可以换一个数字来做,例如;9、8、7等)
3、花园;
利用课件情境,创设出学生坐游览车来到花园,看到蝴蝶、蜻蜓,在飞舞,学生看图想象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数一数,比一比。
在公园中,还可以看到南飞的燕子,成熟的苹果,在休息游玩中解决课本的看图列式计算。
4、荷花池;
让学生看情境图理解题意,在交流中,老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焦点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例如;用什么方法来标记青蛙跳到的荷叶呢?学生可以用手指在荷叶上模拟青蛙跳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连加的方式,还可以通过间隔着数的方式,鼓励学生交流解释自己思考的过程。
5、游乐场;
在参观完荷花池,来到游乐场中,小朋友玩的真开心,我们的课程进行到了第10题。说一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在这一题中,学生仔细的观察图,从三种游戏项目、男生,女生人数中,发现信息,引导学生提问。突破教学难点,也就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模式。
总之,我们组的全体教师认为,练习课要有趣味性,从教学形式入手,设置多种情境及非数学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我设计的秋游情境,将整节课的习题,组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串,既组织了教学,又使孩子们始终兴致勃勃的参与到练习中,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达到巩固和深化数学知识的目的。
2.二年级(赵丹):《2—5乘法口诀综合练习一》教学设计解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4到25页练习一
内容简析:这是一节对前面学习乘法口诀(一)的综合练习课,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买东西”,“射气球”,“饶口令”,“找座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有兴趣的游戏中记忆乘法口诀,达到巩固乘法运算的目的。
学情简析:学生年龄小,如果只是单一的练习容易感到厌倦,因此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游戏方式,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学生在这些喜欢的游戏中边学习、边娱乐,既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巩固了乘法的运算,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练习课的特点是学生对新知已经学过了,因此,着重要考虑的是对练习的设置,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应该有提升。
目标预设: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2、通过整理复习过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乘法的运算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练习纸。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一般的规律是由易到难,到最后应有
一、复习口诀、引入课题。
填一填。(24页第2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今天上一节练习课。(板书课题)咱们先比比
谁的口诀记得好!先出示第二题,
(1)引导独立看懂表的含义:横看…….
(2)独立填一填。分层,自信口诀背的熟的可以完成表二。
(3)交流:表一每一排的积有什么特点,谁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排依次增加1;第二排依次增加2;第三排依次增加3;第四排依次增加4;第五排依次增加5。
二、解决典型重点题型
复习完重点基础题后,我们组力争在学生专注力比较集中的25分钟内解决课程标准要求的,考试常考的,思维含量比较高的题。练习一5道中第一道就属于这种。创设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如:今天小明要到商店去买东西,他邀请你们帮他计算,有信心吗?为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我们这样引导:先认真读题,谁先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汇报时尽量除了语言完整引导学生一行一行从左往右,渗透有序思想。前三个题都比较简单,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着重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课堂时间宝贵就不要求写答。第四道题需用到前面计算结果,这种题学生平时不常见,加之以往年的经验,学生够不够的题容易忘记比大小,所以我们在这会多花些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想法,最后规范格式。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解决第4个问题。15+9+16=40(元)
三、依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二十多分钟会稍显疲惫,所以在这里安排第四题游戏。
先让学生独立审题,明白是什么意思?找一两个优秀学生尝试填两行,大多数同学都明白题意了,独立填,之后的汇报结果男女生对口令。
四、处理第三题
依然是学生独立看题,可挑选中等生说说自己哪里不明白,请好学生为他讲解,明白题意后,先分享方法。有的会一个算式一个算式来计算结果涂色,有的拿着红彩笔就不放了,从头到尾把把所有积是16的全涂成红色,涂完再考虑积是24的,引导完解题策略后选择自己喜欢方法去完成。交流结果除答案正确外,还要评价书写规范,涂色整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第五题找座位就是连线题
这种题学生多次见,了解学情没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就让孩子拿回家自己做吧。我们把时间省下来进行拓展,解决学生涉及这部分练习相关内容的易错题。我们几个研讨发现学生乘法算式读法和意义出错较多,所以进行针对性练习。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在哪方面有明显进步?
总之,我们认为练习课内容不是书上习题的简单叠加,从练习的形式、内容和要求上都要在充分了解学情基础上,多思考,可进行一些适当的增加和调整。力争上的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以上是我们组老师的一些粗浅的见解,若有不当,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3.三年级(王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解析
“练习课不好上”是很多数学老师的共识。一直也是我的一个困惑,那我们组就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进行了研讨,想法还不是太成熟,说的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和一些平面图形(这里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今天上的是一节周长练习课,学生在前面的几节课中已经自主研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今天在课堂上主要就是对这一方法进行巩固加深,并会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特点,我想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一)摆图形,复习特征(二)理解周长含义,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三)引导探究,质疑拓展(四)应用延伸,(五)总结。整节课设计解决问题的题目有层次性,每道题的解决,都照应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的学生能用最基本的方法——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解决(保底),数学素养好的学生能根据图形的特点较灵活地解决(提升);三是操作性,整理复习中让学生经历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等)、动脑(想一想、算一算等)和动口交流的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本节课的设计以周长的含义为主线,以图形的特征为基础,以学生先想像再操作,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为课堂组织特点,旨在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周长的含义并掌握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想像、操作、探索、交流中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问题的能力,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五、教学难点:在变化的情景中灵活计算图形的周长。
六、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8根同样长的小棒、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纸。
七、教学过程:直接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
教学流程:
一、摆图形,复习特征
1、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师:“或”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独立摆。指名到实物展台上摆并交流:你觉得摆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板书:不同点:对边相等、每条边都相等)
师:如果再添上一根小棒,还能摆成长方形吗?正方形呢?(学生可能会想到将这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或四份再摆,这时要对其进行鼓励。)
师:那么是不是只要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就一定是长方形呢?那么到底怎样的图形就一定是长方形呢?(补充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就一定是正方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闭眼想像,再用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想像和动手操作过程中主动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如果再添上一根小棒,还能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个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征。此后的追问,让学生由一般较多关注边方面的特征在冷静思考、辨析中也关注角方面的特征,以建立更完整、准确的概念。】
二、理解周长含义,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
1、你觉得这摆成的这两个图形还有什么相同吗?(周长相等)你是怎么发现的?(这两个图形都是用这8根小棒围成的,这8根小棒长度的和,就是它们的周长)
如果每根小棒长5厘米,你能很快说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有学生是先计算出长、宽分别是多少再计算周长,更多学生是直接用5乘8)
2、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长8厘米,宽3厘米 正方形:边长6分米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交流方法:(8+3)×2
师生共同完成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再次体验这两个都是计算四边之和一个是把一长一宽看作一组,有两组这样一长一宽,一个是把两长看一组两宽看一组分类的方法不一样,这样对后面已知长方形周长求或宽学生就有有思路了,而不是死套公式。】
3、出示书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
这些图形的周长又分别指什么呢?学生测量等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数据,学生列出算式,交流有什么发现?(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可以用一条边乘2再加第三边;平行四边形计算周长的方法和长方形一样——为什么?)
提出要求:剩下的梯形、六边形先观察图形的特征,再进行必要的测量,最后计算出周长学生操作后交流(先请测量所有边长度的学生交流,再优化)
【设计说明:准确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求周长的基础,更是学生根据图形特征灵活计算周长的保证,教学中让学生先边指边说这些图形的周长分别指什么,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再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补充的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既有助于沟通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根据图形的特征灵活选择计算周长的方法。】
三、引导探究,质疑拓展
1、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长方形纸,先说说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长15cm,宽10cm),再引导学生想象:有一只小蚂蚁,绕着你的长方形纸的边爬呀,爬呀,爬了2圈,你知道它共爬了多少厘米吗?
在练习本上快速计算一下!学生计算后交流:为什么要乘两次2?
2、你能从这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学生操作后交流:你是怎么剪的?剪成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和原来的长方形的有什么关系?
3、这张正方形纸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口算。
4、师:这张正方形纸的周长是40厘米,想像一下,把两张这样的正方形纸拼到一起就拼成一个——长方形,快速回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答案80、70、60都有)究竟是多少?能不想办法来说明一下?学生思考、操作后交流:A、用同桌的两张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来说明;B、画图来说明(拼成长方形后减少了正方形的两条边长)。学生再闭眼想像拼成的长方形比原来两个正方形减少了哪两条正方形的边长。
5、师:想像一下,用剪剩下的两个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什么图形?(长对长是正方形,宽对宽是长方形)不计算,你认为这两种拼法,哪种得到的图形周长更长一些呢?为什么?小结:原来把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它的周长比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减少了。如果有拼成不规则图形类似L
【设计意图:利用了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先是让学生计算绕长方形两圈的长,理解为什么要乘2,利于学生加深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接着利用在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得到的两个图形,研究了关于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周长的含义,遇到问题不是去简单地去套用公式,而是能根据具体的情境来选择研究方法和计算周长的方法。研究时,让学生先闭眼想像,再动手拼或画图进行验证说明,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延伸:
1、有个菜农,想在家门口种一块长20米,宽8米的菜地,并给菜地围上篱笆。你能帮他算一算需要多长的篱笆吗?
学生计算:(20+8)×2=56(米)菜农发现自己准备的篱笆长度不够,你有没有节省篱笆的好方法?(学生思考、交流后出示一面靠墙的图)这种方法需要多长的篱笆呢?
师:你觉得这个菜农聪明吗?如果你是那个菜农,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简易图画出来,并计算出篱笆的长。
交流:为什么这样围更省篱笆了?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可能会想到找个墙角围篱笆,省下两条边的方法,只需要算一长一宽之和)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此题的设计让孩子充分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计算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2、考考你。你能用一根24厘米长的铅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吗?如果围一个长方形呢?
【设计意图:理解要定正方形形状要定边长,定长方形形状要定长和宽,而已知正
方形求边长学生没有问题,已知长方形周长求长和宽学生有疑惑,有学生可能一
开始就试引导学生有序的试,学生利用长加宽的和是定值试的时候也要有序的试】
五、总结与评价
通过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4.四年级(王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解析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计算速度较慢,计算不够准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很有必要进行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有关计算练习课,通过口算、估算、积的变化规律、笔算等的练习,巩固对乘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包括有口算、估算、积的变化规律、笔算及综合练习,而且容量较大,目的是更好地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
教学内容:补充练习以及书本第63页第8、10、12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能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
3、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正确地算出每组题的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基本流程:导入——专项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检测
教学过程:
导入、板书课题。
1、师问: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学习了那些计算?
(1)指名学生回答。
(2)师板书:口算、估算、积的变化规律、笔算
2、揭示课题:
二、专项练习。
(1)
34×2=
35×20
(2)指名说出口算过程。
(3)小结口算方法。
2、先估算,再连线。
28×301
约10000
(1)指名说出估算过程。
(2)小结估算过程。
3、根据25×12=3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2)小结积的变化规律。
4、笔算:
(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进行评讲。
【设计意图: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有关练习,通过计算训练的多样化,从口算、估算、积的变化规律、笔算等不同方式变换呈现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组成新的认知结构,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三、综合练习。
1、下面是老师从同学们的作业本中摘录下来的作业,请你认真检查一下对不对,不对的帮他们改正过来,好吗?
【设计意图:这是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例子,通过投影展示学生作业本的计算题,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独立思考、去独立分析,去把想法和同学交流,去改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能力】
2、我会填:
(1)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把(
(2)一个因数是400,另一个因数是60,积是(
(3)最大的三位数乘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5)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
【设计意图:设计这组“我会填”的练习题,体现了练习的灵活性和层次性,体现了知识由易到难的设计,通过分析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计算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发展练习:书本第63页第12题。(你能想出不同的填法吗?)
【设计意图:这题是发展思维的训练,练习中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一题多算的能力】
五、检测:
1、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2、在下面的(
23×30(
220×20(
【设计意图:主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提炼程度】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书本第63页第8、10题。
一、口算
二、估算
三、积的变化规
四、笔算。
问题与讨论:
1、在计算练习课里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2、在计算练习课里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五年级(魏伟):《梯形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解析
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是以巩固数学基本知识,形成解题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练习课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只有上好一节练习课,学生才能充分掌握知识,才能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上好练习课至关重要。
要上好练习课,首先要确定好本节课的练习目标,目标的确定应围绕知识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两方面。其次,习题要精选。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习题的题型要多变,如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思维题型与逆向思维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等,应根据需要灵活把握。但同类型的习题不必过多,而且习题应有一定的阶梯性,既有基本题材又有拓展题材,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发展。再次,在习题的设计上,一定要注重思维的提升,规律的总结以及做题方法的指导。因此,在习题的设计中,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还应安排课堂评价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说说在练习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和体验,有什么疑难和困惑,引导学生及时反思,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已有的经验,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那么,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模式主要为:
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不仅要使学生扎实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提高练习课的能效。
《梯形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2、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使全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练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练习重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练习过程: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课,同学们,你们认为要练哪些内容?达到怎样的目标?(板书:梯形面积计算练习课)
一,复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基本练习:
计算下列每个梯形的面积:
1、上底3厘米,下底6厘米,高8厘米。
2、上底和下底的和是40米,高25米。
三,提高练习:
1、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算出面积算出它们的面积。(见书28页第1题)完成这一道题,首先应该做什么?(标数据)然后呢?计算。你能回答为什么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也可以不计算就能看出,高都一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等底等高的梯形,面积一定相等。那么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等底等高吗?结合图展示给学生看。我们还可以发现,梯形如果等高不等底,则面积一定不等。所以说,梯形的面积除了和高有关,还和什么有关?(上底与下底的和)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分米,高是5分米,每个梯形的面积是(
拓展:
1、一个梯形,上底是12米,下底是6米,面积是36平方米,求这个梯形的高。
2、一个梯形的下底是12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36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多少厘米?
(1)让生尝试做,可以同桌讨论。(2)检查:
四,小结: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2
梯形的面积
S=(a+b)×h÷2
6.六年级(吴利平):《圆的认识(练习一)》教学设计解析
练习课的设计——讲究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
今天我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六年级组对设计练习课的一些体会。一方面是对练习课的认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课例(《圆的认识练习一》)与大家共同探讨练习课的设计。
众所周知,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早在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教育名著《大教学论》的开篇中,就讲到大教学论是“把一切事物教给全部人类的全部艺术”。对于这一“艺术”,他进一步阐明说:“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的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麻烦和无益的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一、在组织教学方面: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把全体学生很快的组织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如课前的合唱等。在教学过程中,用情感组织,用和蔼的微笑吸引学生,用非语言行为组织教学,用眼神提醒学生,并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例如:在四年级六班复习“乘法分配律”时,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排成小品,以主人、客人的形式组织学生自己演小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五年级六班复习“分数小数的互化”时,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复习“可能性的大小”时,组织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在带领学生复习时引入幽默生动、富有哲理的名言、典故、成语等,使练习富有趣味性。例如:在复习题中有一道判断题“半径为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题目一出就有人开始争论,有人说对,有人说错。当时我没有直接肯定哪个答案,而是叫了两名身材差不多的学生,请他俩一个人报自己的体重,一个人报自己的身高。这时,我问道:根据这两个数据,你对两人进行比较吗?此时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无法比较,那么刚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引用动画片的人物及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阿衰”时,学生情绪高昂,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复习知识点,做到寓教于乐。
三、在作业方面:首先做到分层次布置作业,在批改作业时用适当的激励性话语鼓励学生,同时奖罚分明,做到让学生心悦诚服。
教有法,但无定法。讲究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以后,我还要时常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整体的总结和反思,通过连续的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进而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圆的相关知识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思考
1、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现在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你来当小老师,判断一下这个圆又没有问题?(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
生1:没有标圆心。
师反问:对于圆心你都知道什么?
生2:用圆规画圆时,固定的那只脚所在的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生3: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师(及时标上圆心):还有问题吗?
生(快速回答):没有半径。
师:什么是半径?半径的作用是什么?
生: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圆的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叫圆的半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标出半径):你还想说什么?
生(抢答):还有直径。
师: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是直径,直径的作用是什么。
指名回答: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师总结画圆时的注意事项。
2、师: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是平面图形,圆和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同点圆是一条曲线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
生2:对称轴的个数不同。(说说对称轴的个数并画一画,强调用虚线画出图形)
3、现在我想请你帮我再完善一下,你准备干什么?
生:标数据。
师(标出半径):你还能干什么?
生:求直径、周长、面积。
师: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都学过什么公式?
4、师:总算把这个圆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学到什么?
生1(快速回答):还有半圆。
师:半圆有公式吗?(画一个半圆)
生2(举手):还有圆环。
师:请你自己画一个环形,并编一道题。
指名回答。(分层次练习)
二、解决问题
以比赛的形式完成书20-22页练习。
板书设计:
同一个圆里
C=2πr
r=
圆的面积 =πd
/4
7、大学区各校代表发言:
8、名师工作室召集人张竹影老师讲话。
二.网上交流研讨
日期:2012/12/05
铁五小/3/王欢(519627270)
今听了几位老师有关练习课的研讨我觉得有几点对我平时的教学确实有所启发,一是得注重趣味性,尤其是低年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利用情景贯穿始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二是注重梯度性由易到难从基本到综合和拓展,做到既要保底还要提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铁五小/6/吕春(105324075)
今天听了六位老师不同类型练习课的设计,让我对如何上好练习课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低年级教师利用较为鲜艳的画面和一个个情景串、分层次、分重点进行知识训练,让学生围绕着一个又一个数学情景不知不觉中掌握已学知识;而高年级更多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抛出一个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知识要点或是易错点,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过去的一题一练的旧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乐于学的新现象。另外,练习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由简单的基本题型一步步过渡到较为重要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了最为基本的训练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总之,“练习课设计的研讨”有学习、有收获!
铁五小/4/王莉(190228940)
通过今天练习课的研讨,使我感觉到:练习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设计练习不但要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其具有针对性,而且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既不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所及的程度。既要设计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的强化性练习,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项的练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教学的自信心。也就是说,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地方着重练,揭示本质变式练,关键部分集中练,沟通知识系统练,易混地方对比练,错题集中辩析练。
铁五小/5/张竹影(923006648)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伸和发展,练习课上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情境,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口算、笔答、讨论、交流等各种方式完成练习课的任务。一、
铁五小/1/张磊(263664038)
通过“练习课设计的研讨”我更加清晰了加强练习课中生与生间的交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加在练习课中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学习的趣闻性十分重要。比如,我们可以在题目上进行改变。从原先的计算改变为比一比,看谁先到达高峰
铁五小/教/熊英(1501862610)
感谢6位老师精彩的讲解,也感谢各位老师认真地倾听。今天6位老师的课例讲解,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对上好练习课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带给大家进一步地思考。我十分赞赏老师们教学中对教材的二度创造,比如适当的取舍:如果教材中的个别练习设置对自己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那就不必占用宝贵的上课时间;相应的,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对学生有益的练习。再比如设置连贯的情景、开放性的问题,串联起相关的知识链,将所需巩固的知识一一引出、展开,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方法,尤其适合阶段复习,使练习课没有“烫剩饭、题题过”的感觉。
对张老师谈到的“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十分赞同!如果一个数学老师能促使学生陷入这种“对数学的迷恋”之中,将是多么成功啊!
铁五小/5/成妮(1312866491)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加强和巩固,而上好练习课的关键我认为要对原有教材进行深加工,对原有习题和习题形式进行深加工。课堂上习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符合班级和学生特点的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一节好的练习课应该从内容到形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如何用一条线把所学的东西穿起来。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所学的东西像珍珠,到处散落,只有穿起来才是一条不菲的项链。同理,能把知识用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铁五小/教/熊英(1501862610)
这条穿起知识点的主线如何呈现,对我们教师来说有挑战性。
日期:2012/12/06
铁五小/6/党建康(610049547)
听了6位老师对练习课的设计,使我体会到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练习的数量要适当,既要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要防止学生的负担过重。
铁五小/教/熊英(1501862610)
今天与郭茜老师聊到练习课教学,我感到学生对练习课的疲劳感来自于练习形式和内容的单调,没有起伏感,书上的练习题学生早已了解,都觉得会了。挑战性缺乏。而新授课有张有弛,形式多样。在练习课中克服这种消极疲劳感,有赖教师的环节安排与课堂组织。环节安排有梯度与挑战性,课堂组织要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既有引导与帮助,也有肯定与激励。
金花南/3/赵静(183622154)
今天听了六位老师对练习课的设计交流,使我体会到在数学课的教学中,练习课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练习课教学中,可以关注以下几点:1、确定好每道练习题的目标、知道这道题让学生学会什么。2、习题处理中多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3、对于学生可以进行分层次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4、在部分练习题中,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如何上好练习课。我们每位老师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精心备好每节课,持之以恒,才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
铁五小/1/成佳(52832218)
听了六位老师关于练习课的设计,我个人印象比较深的是黎老师的设计。因为一年级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容易分神,练习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我对黎老师对整理与复习的设计印象很深,因为她设计了一个去公园游玩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引入了课本的一些习题,在不同的公园情境中用问题串吸引学生注意,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值得我学习。另外,对于赵丹老师的分层练习印象很深,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分层设计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尤其是赵老师对于练习题的改进,我觉得深受启发,我们在教学时不应该总是拘泥于课本已有的习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关的改进,能更加贴近学生学情,于师于生都有利。
铁五小/2/赵丹(767160781)
今天参加了“数学练习课设计研讨”活动,六位老师都做了精心准备,老师们都听的很认真,自己收获很大。老师们提出的一些切实有效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用故事将所有练习串联起来,分层练习,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先进行典型、重点题型,太简单的可以让孩子拿回家做,每道题让学生独立审题,说说题意,解答前先充分思考,明确最佳解题策略后再练习等,都很值得我学习。以后在上练习课前要精心准备,向周围老师好的做法学习,不断提高练习课的有效性。
乐小/王(412971845)
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研讨活动中,几位老师的设计各有千秋,令人备受启发感悟.老师都能关注到练习课的一些基本特性,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形式多样,低年级老师都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如黎老师将练习的内容完整的融入游览公园之中,使学生经历获取门票-游览景点-休闲游戏等活动当中,使生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数学知识与生后实际水乳交融,及关注学生的身体参与学习的过程,还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参与,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发展不可估量.高年级的老师再设计上更注重知识的逻辑衔接以及典型提醒的解析,六年级吴老师关于圆的认识的练习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的设计完全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来进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行为完全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产生,使人耳目一新,原来练习课也可以这样精彩.
铁五小/2/付萍(1259004334)
今天参加了“数学练习课设计研讨”活动,认真的听了六位老师精心准备的发言。个人觉得练习课实际上是对现阶段知识的复习巩固,但是练习课往往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实际上通过练习课可以更好地查漏补缺,所以对于老师们提出的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完成感触很深,相信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铁五小/3/郭茜(63528243)
今天听了如何上好一节练习课的教研,学校一至六年级的数学老师都就自己本年级本学期的一节练习课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听了觉得受到一些启发,平时上练习课就是查漏补缺,不像新授课那么有讲头,也不容易上出层次感,要让练习课上出感觉,得改变一些单一出题、做题的练习形式,根据不同练习的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像计算教学在每册书都占有很大比重,而对这方面的练习,更需要老师重组教材,设置合理的形式,使练习生动起来,吸引学生。印象比较深的是二年级组赵老师说的一节乘法练习,是在学生刚学完2、3、4、5的口诀后设置的,开课第一题选择了对口诀进行复习的表格式练习,并且由学生自行选择适合自己内容,体现了分层练习,之后把重点放在一道大题解决数学问题的上,再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情适时安排儿歌一组,又是对口诀的一次巩固,对教材的合理利用使得一节练习紧凑有效,还有我们组王老师说的对针对周长计算方法的一节练习,对课本上的练习题目做了详细的图示说明,也进行了适当变式,让学生的兴趣、思维有了延伸,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剪、拼、小棒摆,画图分析审题解题,对理解题目是有效的辅助。其他年级的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讲述,感受到大家对工作钻研的一份严谨和认真的态度,以后还要向大家多多学习!
铁五小/2/毛茂(517763685)
铁五小/3/王慧娟(1845965342)
练习课相对新授课来说,要枯燥些,特别是计算题的练习,如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解决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发挥学习主体最大的效率,才能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最好地进行素质教育。三位老师在设计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活动中,也充分估计学生思考问题时会遇到的障碍;精心设疑,巧妙引导,恰到好处地点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铁五小/2/张方方(121334351)
1.练习的目的性要强,对于每节练习课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突出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2.练习的针对性要强,练习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计算时容易发
3.练习的实效性要强,练习方式要多样,但不要走过场,在练习课中务必要落实每个环节。练习课中常常暴露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老师不要放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及时发现后,应注意讲评,务必做到当堂练习的内容当堂巩固、消化。
铁五小/6/葛娟(1010245918)
听了六位老师对练习课的想法,我也很有感触。小学数学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怎样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练习课一般分为“巩固性练习课”和“综合性练习课”。这两种练习课的形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巩固性练习课较注重基础练习和专项练习,而综合性练习课则较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我个人认为,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在练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日期:2012-12-7
丁晓红(2532745233)
这周参加了“如何上好一节练习课”的教研活动,倾听了各年级老师对不同的练习课的设计的思路,感受很深。老师们能针对平时枯燥、单一的练习课,进行重组、整合,使练习课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低年级练习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年龄特点,练习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巩固知新。高年级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分层次、重思维,对知识拓展延伸。如王莉老师设计的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练习课”,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性、灵活性。展示学生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思考、分析,激发了练习课的兴趣,提高了计算的能力。
铁五小/6/吴利平(1449153605)
本周三听了其她五位对《如何上好练习课》设计的探讨,我受益匪浅,老师们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深感教学中尽量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麻烦和无益的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绛珠草(84910046)
听了六位老师对练习课的设计思路和想法,让我很受启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练习课的设计要体现分层要求,既有基本题材又有拓展题材。在练习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到既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又能尽量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二、练习题的设计份量和时间应合理。练习的数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程度而定,要能保证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基本技能得以形成,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特别要避免机械重复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金花南/2/田晓花(961117559)
听了6位教师关于练习课设计的四路和想法,使我受益匪浅。首先,要针本班学生出错多的地方设计练习,其次,练习题的设计要分层次,再就是还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同时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中巩固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获取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米修~米修(75523558)
周三听了六位老师对练习课的探讨,我颇有感触。练习课本身就比较枯燥,被这六位老师设计就觉得有层次,而且是练习课较灵活,尤其是一年级的练习课体现了分层设计,现在本身就比较倡导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一年级的小孩本身就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一年级练习课设计的在游园活动中完成练习,学生既喜欢学,又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值得我学习。
三.活动效果:
1、本次研讨活动,通过各年级对练习课设计案例的解析,使大家对数学练习课的设计有了新的更深层次认识,对如何更有效地上好数学练习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召集与组织,大学区各校的数学老师都参与进来,通过集中交流与网上研讨相结合,效果良好。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