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一模试卷分析
(2013-04-22 16:37: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计划总结 |
九年级物理一模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一)总体印象
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本为主要参考,试题较准确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题量适中,难度稍大,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区分度,卷面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努力实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取材贴近生活情景,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实验素养、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等的考核。
(二)主要特点
1、重视双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简单考查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套用而是通过具体情景考查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突出学科特点,加大探究力度。试题力求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考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科学性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分析概括与推理的能力。实验探究题占有较大比例。
3、试题以能力立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试卷的总体难度稍大,难点多且分散,涉及知识迁移的拓展题多,虽然不是很难,但情境新颖,较为灵活,强调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三)两点想法
1、“一模”试卷不宜过于追求“仿真”、“模拟”。学生刚经过不足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其知识网络的梳理、基本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目前都难以达到中考时的要求。命题应考虑复习进度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实际情况,考查范围、重点应有所针对。否则,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考试信度不够高,成绩不理想。对后阶段复习的信心甚至继续学习物理学习的兴趣可能会有影响。
2、问题的设置应当简洁明了,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理解障碍。如:26题计算繁杂
二、错误分析
主要问题:基础不实,能力不强,审题不清,规范不严
题号 |
主要问题 |
23 |
机械能不守恒的情况不能分析 |
24 |
在新情景里应用杠杆原理减小动力 不会画力臂 |
25 |
温控器不清楚 电热锅电路不清楚 |
26 |
计算出错 流体压强 |
27 |
分不清连通器 |
32 |
实验内容原理没印象:声、电动机、平面镜成像、分子引力 |
33 |
不会装滑轮 不会分析机械效率影响因素 |
34 |
不会计算额定功率 读错电表 特殊方法测量 不会连电路 |
37 |
不会计算浮力和液体压强 不知道公式p=f*v |
38 |
复杂电路计算 |
三、教学现状
教情:
1、教学研究少,教学执行不到位,教学没效率
2、训练没有针对性,效果低下(不选题;只发不收、不改)。
3、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由于追赶进度,重点内容和专题复习严重不到位。九年级复习还没有结束,欧姆定律、电功率等重点内容还没有复习。作图、图像分析、试验探究,计算还没有做专题训练。学生掌握不扎实,丢分较多。缺乏系统的综合模拟训练(一模前一般只做了一次简单的电学综合和区模拟卷)。
4、对物理教学补差重视不够,低分多,对后进生关注不够;合格率、优分率不高。有的学校由于实验班与普通班并存,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情:
1、学风问题,导致老师有力气无处施,老师的教学显得很苍白无力。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对中下等的学生来说,学习似乎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压力较大:作业量大、老师家长的要求高。
3、学生双基掌握不牢:基本物理概念常弄混淆,基本规律掌握得不牢固。应用能力不强:学生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相关知识缺乏联系,对相近知识缺乏辨析,平时教师讲过的,练习中做过的,学生答题情况较好,若试卷中题目变换角度问问题、选择题选项范围略有变化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缺乏知识迁移。
4、解题能力差。①审题不清:学生答题时见到做过的熟面孔题目,就急于答题,造成学生未能仔细审题,把题目看错或不能准确、全面地解答相关问题。②表达不准:不能够用物理专业术语准确地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表达叙述往往是达不到点子上。
四、教学建议
(一)明晰复习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基础能力并重
2、科学制定计划,高效整合资源
3、紧扣课标考点,合理确定专题
4、立足课堂阵地,优化复习效果
5、注意因材施教,加强针对训练
6、指导解题方法,重视规范要求
(二)强化教学要求
1、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时序安排,专题确定,内容细化,资料整合,人员分工。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复习课、讲评课等上法,提高当堂训练、反馈的有效性。
3、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分别要求,精选习题,加强限时训练,坚持“四有四必”。
4、切实抓好提优补差
三个到位:“教,练,盯”,重在“盯人”。
5、适时做好查漏补缺
重视做好“错因”分析 。教师在教学和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要做有心人,把学生在每章每节经常犯的错误记下来,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讲评和训练针对性就会增强,就会有效减少学生考试时的“错误率”。
(三)实施提升策略
1、坚持夯实基础
要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物理规律的探究,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运用,保证基础题不丢分;要避免死记硬背,只有理解才能促进识记。有些问题似乎是学生没有“记住”,其实源于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抓好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探究、基本作图、问答、计算能力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一定要加强督查的力度,一定要落实到位,对必要的公式、单位及换算、定律、规律、实验等一定要人人过关,并能熟练运用。
2、突出实验复习教学。
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课堂再现及重做一些实验,让学生重新回忆理解、掌握一些基础性实验;注意实验现象观察、语言表达,掌握实验原理、步骤,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培养探究能力。特别要重视实验过程,关注“过程”教学。对于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①明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器材;②设计实验过程,准确表达步骤;③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④评价实验过程,选择最优方案。
要有意识地加强一些电学实验的复习与训练,如:注意几个电学实验的区别— “伏安法测定值电阻”、 “伏安法测小电灯电阻”、“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3、加强运算能力培养。
物理学科是不能脱离计算的,物理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养成随手使用计算器的习惯,平时考试做作业要要求学生尽量不用计算器,也不能光写一个式子就自认为会了而不算出最后结果。
4、强化针对性专题训练。
(1)加强图像问题训练。
①加强基本作图题的规范化训练。(本卷作图题得分率不高)
②加强识图能力训练。图像是自然科学里常用来描述物质属性或变量参数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之一,它更加形象地反映出变量之间的联系。关键:一是要正确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二是要准确弄清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三是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正确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坐标?图线变化关系?变化率?变化趋势?特殊点?)。
(2)加强电路分析训练。
①强化电路图的判别训练。看懂多开关电路的本质、正确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是正确解决电路问题的前提。如果计算题中不能正确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则全盘出错的几率很大。
②加强电表示数问题训练。当要求连接电路的题目中同时有电压表、电流表或滑动变阻
器时,涉及到接线柱和量程的正确选择,这一类错误率很高,可能是第一轮复习还没有完成的原因所致,有待重视。
③加强电路故障分析训练。
5、重视解题能力训练
(1)培养审题能力。
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地方,学生在答卷时,失分的地方不一定都是因为不会做而造成的,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对有些问题想当然,按思维定势理解,不认真读题,遇到“熟题”或“重现题”,不顾条件与问题的微妙变化,动笔就写,从而出现错误,(这类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或才看了题目的开始,便急于下笔,所犯的错误经常是五花八门,文不对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找出题中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关键词”和“有用信息”,明确关键词的内容,获取准确、完整的信息,确定解题方向。培养学生做到:“读题要慢,做题要快”。
(2)加强解题规范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要规范,准确,把握好关键词;特别是对于实验题的步骤叙述要具有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表格设计要完整;填空题中是否需要填写单位或换算后填写单位要看清;作图题中的实线、虚线要明确;计算题时要有必要的公式(或变形式)、单位及数字代入过程,不同时刻的物理量符号的区分要清楚;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会做 ≠ 做对 ≠ 得分 ≠ 得满分。规范化要求要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3)指导答题技巧
要教会学生拿足能得的每一分,达到“考后无悔”境界!
一、试卷概况
(一)总体印象
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本为主要参考,试题较准确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题量适中,难度稍大,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区分度,卷面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努力实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取材贴近生活情景,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实验素养、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等的考核。
(二)主要特点
1、重视双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简单考查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套用而是通过具体情景考查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突出学科特点,加大探究力度。试题力求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考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科学性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分析概括与推理的能力。实验探究题占有较大比例。
3、试题以能力立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试卷的总体难度稍大,难点多且分散,涉及知识迁移的拓展题多,虽然不是很难,但情境新颖,较为灵活,强调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三)两点想法
1、“一模”试卷不宜过于追求“仿真”、“模拟”。学生刚经过不足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其知识网络的梳理、基本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目前都难以达到中考时的要求。命题应考虑复习进度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实际情况,考查范围、重点应有所针对。否则,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考试信度不够高,成绩不理想。对后阶段复习的信心甚至继续学习物理学习的兴趣可能会有影响。
2、问题的设置应当简洁明了,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理解障碍。如:26题计算繁杂
二、错误分析
主要问题:基础不实,能力不强,审题不清,规范不严
题号 |
主要问题 |
23 |
机械能不守恒的情况不能分析 |
24 |
在新情景里应用杠杆原理减小动力 不会画力臂 |
25 |
温控器不清楚 电热锅电路不清楚 |
26 |
计算出错 流体压强 |
27 |
分不清连通器 |
32 |
实验内容原理没印象:声、电动机、平面镜成像、分子引力 |
33 |
不会装滑轮 不会分析机械效率影响因素 |
34 |
不会计算额定功率 读错电表 特殊方法测量 不会连电路 |
37 |
不会计算浮力和液体压强 不知道公式p=f*v |
38 |
复杂电路计算 |
三、教学现状
教情:
1、教学研究少,教学执行不到位,教学没效率
2、训练没有针对性,效果低下(不选题;只发不收、不改)。
3、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由于追赶进度,重点内容和专题复习严重不到位。九年级复习还没有结束,欧姆定律、电功率等重点内容还没有复习。作图、图像分析、试验探究,计算还没有做专题训练。学生掌握不扎实,丢分较多。缺乏系统的综合模拟训练(一模前一般只做了一次简单的电学综合和区模拟卷)。
4、对物理教学补差重视不够,低分多,对后进生关注不够;合格率、优分率不高。有的学校由于实验班与普通班并存,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情:
1、学风问题,导致老师有力气无处施,老师的教学显得很苍白无力。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对中下等的学生来说,学习似乎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压力较大:作业量大、老师家长的要求高。
3、学生双基掌握不牢:基本物理概念常弄混淆,基本规律掌握得不牢固。应用能力不强:学生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相关知识缺乏联系,对相近知识缺乏辨析,平时教师讲过的,练习中做过的,学生答题情况较好,若试卷中题目变换角度问问题、选择题选项范围略有变化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缺乏知识迁移。
4、解题能力差。①审题不清:学生答题时见到做过的熟面孔题目,就急于答题,造成学生未能仔细审题,把题目看错或不能准确、全面地解答相关问题。②表达不准:不能够用物理专业术语准确地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表达叙述往往是达不到点子上。
四、教学建议
(一)明晰复习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基础能力并重
2、科学制定计划,高效整合资源
3、紧扣课标考点,合理确定专题
4、立足课堂阵地,优化复习效果
5、注意因材施教,加强针对训练
6、指导解题方法,重视规范要求
(二)强化教学要求
1、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时序安排,专题确定,内容细化,资料整合,人员分工。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复习课、讲评课等上法,提高当堂训练、反馈的有效性。
3、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分别要求,精选习题,加强限时训练,坚持“四有四必”。
4、切实抓好提优补差
三个到位:“教,练,盯”,重在“盯人”。
5、适时做好查漏补缺
重视做好“错因”分析 。教师在教学和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要做有心人,把学生在每章每节经常犯的错误记下来,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讲评和训练针对性就会增强,就会有效减少学生考试时的“错误率”。
(三)实施提升策略
1、坚持夯实基础
要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物理规律的探究,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运用,保证基础题不丢分;要避免死记硬背,只有理解才能促进识记。有些问题似乎是学生没有“记住”,其实源于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抓好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探究、基本作图、问答、计算能力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一定要加强督查的力度,一定要落实到位,对必要的公式、单位及换算、定律、规律、实验等一定要人人过关,并能熟练运用。
2、突出实验复习教学。
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课堂再现及重做一些实验,让学生重新回忆理解、掌握一些基础性实验;注意实验现象观察、语言表达,掌握实验原理、步骤,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培养探究能力。特别要重视实验过程,关注“过程”教学。对于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①明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器材;②设计实验过程,准确表达步骤;③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④评价实验过程,选择最优方案。
要有意识地加强一些电学实验的复习与训练,如:注意几个电学实验的区别— “伏安法测定值电阻”、 “伏安法测小电灯电阻”、“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3、加强运算能力培养。
物理学科是不能脱离计算的,物理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养成随手使用计算器的习惯,平时考试做作业要要求学生尽量不用计算器,也不能光写一个式子就自认为会了而不算出最后结果。
4、强化针对性专题训练。
(1)加强图像问题训练。
①加强基本作图题的规范化训练。(本卷作图题得分率不高)
②加强识图能力训练。图像是自然科学里常用来描述物质属性或变量参数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之一,它更加形象地反映出变量之间的联系。关键:一是要正确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二是要准确弄清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三是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正确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坐标?图线变化关系?变化率?变化趋势?特殊点?)。
(2)加强电路分析训练。
①强化电路图的判别训练。看懂多开关电路的本质、正确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是正确解决电路问题的前提。如果计算题中不能正确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则全盘出错的几率很大。
②加强电表示数问题训练。当要求连接电路的题目中同时有电压表、电流表或滑动变阻
器时,涉及到接线柱和量程的正确选择,这一类错误率很高,可能是第一轮复习还没有完成的原因所致,有待重视。
③加强电路故障分析训练。
5、重视解题能力训练
(1)培养审题能力。
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地方,学生在答卷时,失分的地方不一定都是因为不会做而造成的,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对有些问题想当然,按思维定势理解,不认真读题,遇到“熟题”或“重现题”,不顾条件与问题的微妙变化,动笔就写,从而出现错误,(这类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或才看了题目的开始,便急于下笔,所犯的错误经常是五花八门,文不对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找出题中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关键词”和“有用信息”,明确关键词的内容,获取准确、完整的信息,确定解题方向。培养学生做到:“读题要慢,做题要快”。
(2)加强解题规范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要规范,准确,把握好关键词;特别是对于实验题的步骤叙述要具有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表格设计要完整;填空题中是否需要填写单位或换算后填写单位要看清;作图题中的实线、虚线要明确;计算题时要有必要的公式(或变形式)、单位及数字代入过程,不同时刻的物理量符号的区分要清楚;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会做 ≠ 做对 ≠ 得分 ≠ 得满分。规范化要求要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3)指导答题技巧
要教会学生拿足能得的每一分,达到“考后无悔”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