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人随王法草随风的由来
“人随王法草随风”是一句俗语,“俗语”在民间,是大众的语言,“俗语”对应的一般是“正语”,“正语”在上层,是官方的语言,“正语”或许就是“俗语”的出处。可是在经典文献中却找不到这句具有典型意义的话。在现有字(词)典上只有“王法”这个词的解释,《辞源.玉部》:“王法,帝王所定的法律。”注引《史记.一二一儒林传》:“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三国志.魏.任城威王彰传》:“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行事,尔其戒之。’”《现代汉语词典》词条“王法”解释为:“1,封建时代称国家法律;2,指政策法令。”我以为“2,政策法令”的解释欠妥,因为“政策法令”是现代语词,与古代“王法”的语义有所不同,现代社会“王”权不复存在了。要说“政策法令”是“王法”只能说是借用,是“旧瓶装新酒”。
“人随王法草随风”的“人”与“草”看似两种事物,实则都是指“人”或“人民”,在商周时代,“人”与“民”是不同的群体,前者是指社会的上层人群即统治者阶层,那里的“人”被称为“君子”;后者是指底层的劳动者群体即被统治者阶层。“民”,民又被称“小人”,过去有“草民”之说,意思很清楚,“民”像小草一样卑贱。《论语.颜渊》第十九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的意思,杨伯峻先生翻译为:“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这翻译很通俗,符合当今的表达方式。孔子将君子的行为比作风,风就是王法;小人被比作草,王法之风从草上吹压过去,草就匍匐在地了。孔子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语出《论语.泰伯》)。这里的“由”字,意思是“引导”,谁引导?当然是官方引导,“王法”引导。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是: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人随王法草随风”这一俗语的最初由来。至于历史上谁最先使用“人随王法草随风”暂难查找。
2017/9/17—2017/9/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