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食物
一粒米与一片苇叶的相遇,产生了粽子;一个人与一条江的相遇,产生了节日。
那个人跳进一条江的时候,上游的水都蓝了。其实他不想死,但浊世又能容得下一粒洁身自好的米?那个人在跳江之前,我仿佛看见他在江边徘徊的样子。他的灵魂也是一粒米,而那条名叫汩罗的江,无疑是一片碧绿的苇叶,他纵身一跃的时候,他的灵魂是白的,白得别的事物不敢有颜色。他纵身一跃的时候,白色打翻了绿色。
他纵身一跃的时候,浪花泼溅了出来,在白色和绿色之间,一条江有了心跳。他跳江,实属无奈之举,多像一粒米跳进沸腾的锅里,那颗伟大而敏感的心,是另一粒米,在与水面接触的刹那,倏地消失,像它未曾存在过一样。
他被整条江紧紧地抱在怀里,他没有消失,他溅起的那些水花,又回到了水里,整条江,把他和那身边的那些浪花都裹住,直至裹成一个粽子。
今天,我无法还原一个粽子的产生过程,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找不清粽子的身世,但,不管怎样,粽子与屈原有关,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历史不能像粽子那样轻易地被你剥开,但从粽子里,可以剥开一个民族的记忆。中国人的记忆里,被赋予文化和历史双重记忆的食物,除了粽子外,大概就是月饼了,但月饼让人想到的是嫦娥,是传说中的人物。粽子,却是活生生的一个人。如果说,月饼让人思乡的话,粽子却让人想到爱国......那个行吟江畔的苦命诗人,那个在举世皆浊我独醒中灵魂备受煎熬的诗人,他的死让所有大江大河,有了新的流法。正是因为他的死,米与苇叶相遇,并产生那种名叫粽子的浪花----换句话说就是,粽子其实是屈原投江时打出的浪花。
世间诸多食物,除了粽子外,没有别的食物可称伟大,虽是简单的苇叶与米,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见到粽子,你就会想到中国,想到一个人,想到他比太阳还红的心,想到他比月亮还高洁的灵魂。异国他乡,粽子,可谓是中国人的身份证,炎黄子孙的接头暗号。
一粒又一粒米,紧紧拥抱在一起;一粒又一粒米,紧紧团结在一起;一粒又一粒米用洁白交换洁白......苇叶,仿佛是她们最喜欢的漂亮连衣裙......包粽子的那些米,个个脾性平和,温婉,当花生、红豆,甚至咸蛋黄赶来报到,她们也一律欢迎,一个普通的粽子,有时让我看到了一种伟大的心胸。
有时候,我不敢轻易打开一个粽子,我怕那些苇叶,会“哗”地一声变成翅膀,扑扇扑扇地向远处飞去----如果粽子飞起来,该是最美丽的鸟儿,而芳香就是她的羽毛。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
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就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文字来自网络)
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世代让人不忘的爱国诗人----屈原,抱着一颗忠心,走进了历史的河流,再没有回头。诗人走远了,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纪念日。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端午节----这个因屈原而诞生的节日,千百年来,以它特有的情怀和精神,从来未曾改变。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抚慰着一个忠魂,表达着华夏儿女对他的深深的思念。
在端午节将要到来之时,在我们吃着粽子的时刻,让我们心中荡起一片涟漪,记住每一年的端午节,一起来缅怀、纪念诗人----屈原。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中华灿烂的史册上。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