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营养学会近日评出2018年度营养大事件,涵盖国家政策、学界要事和百姓关注等关系营养健康的重大新闻及事件。
其中我国首次提出食品工业减盐策略,争取到2030年各类加工食品钠含量均值分布继续下移2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了首部《中国居民补碘指南》,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了具体补碘指导意见;“碱性体质理论”类养生谣言被戳穿等。
其他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
2018年度“营养大事件”
《中国食品工业减盐指南》首次发布目前,减盐行动已经成为全球控制慢性疾病的共识。我国首次提出食品工业减盐策略,首次提出了各类食品分阶段减盐目标。《指南》的内容涵盖了食品中的盐和监测结果、盐/钠与健康关系、国内外减盐策略和行动、中国食品工业减盐策略和措施以及技术数据资料等,争取到2030年各类加工食品钠含量均值分布继续下移20%。首部《中国居民补碘指南》发布要不要补碘是一个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翻起来”的话题。去年5月15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补碘指南对外公布,强调当前中国居民中一般人群整体处于碘营养适宜的状态,但特需人群还面临碘营养缺乏的风险。针对不同人群,补碘指南给出了具体补碘指导意见。这也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补碘指南,对落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酸碱体质理论”被戳穿很长时间,人们一直都会追求“碱性体质”。去年11月2日,美国的“人体酸碱体质理论”之父坐上了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法院的被告席,原因是他曾建议一名女性癌症病人放弃传统疗法而使用他的“碱性疗法”,最后被判赔偿该患者1.0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