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课改的一点思考
(2013-05-10 07:50:14)
标签:
教育 |
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始终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以“儿童发展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为孩子们创设丰富有益的环境条件,促进孩子在原有的程度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做到多元化,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求知欲强烈,想象力丰富的幼儿,要满足现代幼儿的求知欲,我们的知识既要“专”又要“博”,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常说教师应立足于课堂,但是学前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教育内容是全面的、整合的,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成为教师施展教育的舞台,我们要立足于课堂,更要超越课堂,如今,许多地方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一期、二期课改,我们幼儿园也紧跟形势,全园上下在探讨、摸索、寻求一条适合本园特色的课改之路,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园老师,我也在思考着……
关于预设与生成,以往老师们都是预先设计好一学期所有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但是我们知道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极大的热情,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有一次,带小朋友出去捡拾落叶,本来我是想让他们为美术课上进行拓印做准备的,我引导他们观察这些叶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上面有些什么?孩子们很快发现叶子上的叶脉是各不相同的,叶子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个孩子却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有的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而有的树上的叶子还是碧绿的?”听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又纷纷提出了更多的疑问,比如叶子掉到泥土上以后真的会像歌里唱得第二年能回到大树妈妈的身边吗?他们去哪里了呢?还比如大树是靠叶子输送水分和养分的,那么树叶都掉光了,大树妈妈会不会饿死呢?听着一个个充满好奇和带有科学性的问题,我及时设计了活动《树叶的秘密》,先请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研究,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再进行教学活动。
儿童的可塑性大,知识能力处在动态之中,尤其是他们丰富多彩、变化不定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揣摩,苏霍姆林斯基大声疾呼:“要面向儿童的个性”。
的确,作为教育者,要用独特的敏锐去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捕捉到他们内心的疑问,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及时生成相关的教育活动,巧妙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习惯,也让我们的课程内容在不断的生成中显得更加丰厚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