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另一个高峰,出现了诸如李白、杜甫、陆游等大诗人,留下了无数千古流传的名篇名句,在这众多的唐诗中,就有不少作品提到了人类对自然地改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与自然关系的状况。“打桨天连晴水白,烧田云隔夜山红”(唐.郑谷《将入关行次湘阴》)描写的就是人们开发山林、改造自然的实践行为,但是随着人类干预自然环境的方式的增多和强度的增大,许多地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破坏,而且文人士大夫的日常居住环境一般不再具有原始天然性,他们所看到和描写的自然环境也往往都是受到人类影响和改变的次生环境,但其所蕴含的的文化功能与审美价值并未因此改变或有所削弱,反而随着时间的积淀,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为大唐盛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有着彼此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将归隐田园置于青山绿水的背景之下,以简单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亲近自然表达着疏远政治权利、走向社会边缘的价值取向,人类与自然山水的关系自然也就更加密切。
最后我们来看人与自然关系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有了前朝的基础,市民文学的兴起和勃发也催生出了诸如四大名著等一系列经典的小说作品,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除此之外,还有《聊斋志异》这样一些写人志怪的代表性作品。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收集500余篇,神神鬼鬼妖妖怪怪。
正因为蒲松龄长期生活在乡村 ,自然而然对大自然中繁衍生息着的各种动植物十分熟悉
,这使他能够相对地超越出当时封建文人普遍的生活视野 ,在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的同时
,又将注意力投射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与自然界多方位的接触中 ,蒲松龄形成了一套独特而进步的自然观 ,并通过《聊斋》的创作与流传
,逐步为世人所了解和接受。 在他的眼中
,天地间的万物都有其自然的生长规律及天赋的灵性。而人所谓的种种超凡之处只不过是人凭借客观规律和天赐的灵性在事物面前的合理反应
,在某种程度上 ,人反而要依赖于自然界的帮助和指引。因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应是一种真正平等的关系 ,虐人与虐物同样是违反自然法则的罪行。
蒲松龄不再以封建礼教中的“仁义”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 ,而是以一种近乎简陋的仁爱与平等的观念来决定是非 ,在这样一种朴素的自然观的指引下
,《聊斋》塑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理想世界。
关注自然并不意味着要脱离人类社会 ,蒲松龄大量刻画万物生灵的仁智之心 ,反复地颂扬人与物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其最终必然会落脚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相知之道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 ,时代与社会造成了蒲松龄一生的悲剧
,这更促使他对这个社会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介书生 ,他不可能产生变革社会的想法
,他所能做到的只是从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元素入手 ,探求一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并希望借此来讽喻、疗救人情淡漠的现实社会。在对作品的解读过程中 ,我们发现最终获得幸福的青年男女之间常常遵循着“以诚相待
,顺其自然”的相处模式。而这正是作者自然观中平等真诚的理想物人关系在人类社会中的延伸反映。
综上所述,就人类整个历史而言 ,人类自身本性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它总是与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相伴而行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的。可以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在人与自然的碰撞、融合中获得了考验 ,得到了升华。古代文人之所以伟大 ,正在于他们在给予自然万物充分关注的同时
,没有期待人类最终主宰自然 ,而是意图以一种平等自然的态度来完成人与自然间的对话。感受自然 ,尊重自然
,古人以其豁达的物人情怀塑造了一个有情有智的广阔天地。一部部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作品 ,在描写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的同时
,实际上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和谐人际关系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