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壶里的婚俗

标签:
历史情感 |
分类: 西口物语 |

前不久我收藏到一把异样的锡酒壶,她比一般的锡酒壶个头大许多,我不仅不知道过去的人用这么大的酒壶有啥情由?就连她的名字我也说不上来,后我给我村94岁的杨作茂老人打了电话,才把此迷解开。
老人讲,过去一般人家里的锡酒壶放的是四两酒,你说的那种酒壶顶平常酒壶的两个半,正好能装一斤酒,所以,人们把她叫做“斤壶”。像这种酒壶过去普通人家少有,只有有钱的老财,而且是比较讲究的老财家才会拥有。像咱们村80多户人家,只有皮坊院老财,你本家爷爷贺盘龙才有一把。

旧时,主人邀喝酒的人多了,虽十稀半罕也拿出斤壶来温酒,但她的主要功能不是用于温酒,而是用于婚礼。古代,人们把盛酒盛茶的壶,称之为“壶卢”。“壶卢”即葫芦。葫芦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吉祥物,因她子多,易于繁殖,老百姓把她喻为,家族繁荣、人丁兴旺的象征;还因她与“福禄”谐音,老百姓认为她可驱邪避恶、招财进宝;还可使人福禄双全,幸福美满。
基于谐音效应,过去晋北地区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儿子结婚时都要用斤壶图个吉利,并把她视为重要的婚事礼器,即使自家没有也得向别人借上,因事宴地里用她装酒、装米、也装大人对孩子的希冀。
过去娶媳妇,晚上安鼓,鼓匠一吹打,新女婿就站在柜顶上穿装新衣裳,当新女婿穿扮起,紧接着就开饭吃豆面喜饸饹。饭后,当家人又要准备第二天娶媳妇的东西。首先是请爹娘双全的嫂嫂们给新媳妇包包子,所谓包包子就是把新媳妇的装新衣裳全部打包在崭新漂亮的结婚盖窝(被子)中。另把“花鱼、吉兔”装进脸盆,用红布包好。
为赶趁时间,一般不在女方家吃饭只是“烧茶”,也就是娶送亲的大家坐到一块儿喝点儿砖茶,吃几个油瓜圪蛋,拉拉喜庆话。待新娘穿扮好,哥哥抱着妹妹第一个上花轿,她坐在最后面,送亲的妗子头戴凤冠坐在中间,娶亲的妗子头戴凤冠坐在前面,大家依次坐好后。此时,大麻炮响起,大花轿就启程了。
花轿快到男方村口时,再次点燃大麻炮。好像是通知全村人娶媳妇的回来了,再就是提醒家人赶快发旺火以及做好一切迎亲准备。然后花轿在炮声、大得胜的唢呐声、看红火人们的笑声的陪伴下,绕全村转一圈儿,尔后花轿停在大门外,婚毡已经舖到了轿前,旺火已经点燃,窑顶上站满了老人老汉;墙头上骑满顽皮的娃娃;院里挤满了后生媳妇。
迎亲的放好板凳,娶亲的第一个下轿,然后扶送亲的下轿,陪着送亲的进家,这一次要让送亲的走在上手。新媳妇还不能下轿,此时要连人带轿从骡背上抬下来,小姑子端半盆洗脸水,老奶奶(婆婆)端胭脂盘,盘里搁着一个红包(下轿钱)、一面镜子、一把镊子、一块毛巾、一只粉盒、一件添胭粉花馍。媳妇抓完下轿钱,老奶奶接着就为她开脸。先用新毛巾掭掭脸,再用红线拔拔脸上的汗毛,然后自己照着镜子,用镊子修修眉,最后脸蛋擦点儿胭脂红,这一整套婚俗上称之为“点胭粉”。打扮好后老奶奶给新媳妇嘴里喂一块冰糖,再次盖上红盖头,就可以出轿啦。
新媳妇出了轿,双手捧着宝壶(里面装了水的斤壶)在两个迎亲女孩的搀扶下,踩着婚毡慢慢前行,倒婚毡的忙忙乱乱,把后面的再舖到前面,一直倒到家门口。门口上老奶奶从新媳妇手中接过宝壶,把壶中水和豆子倒进自家水缸中,企盼早日抱上小孙孙。
第三天,天晌拜罢人,送亲的、新女婿、新媳妇一块儿相跟上到女方家参加回门宴。第四天,男方家里一大早就派来了毛驴或者骡子,来接新郎官与新媳妇,随行的还有女方家贺堂的女亲戚,贺堂的女亲戚一般是八到十人,毛驴或者骡子由女方准备。中午,男方家还要大摆筵席招待宾客,送贺堂的女亲戚吃完饭再远的行程都要当天返回,即使回不去半路住店也不在男方家过夜。
晚上,再掀热闹小高潮,那便是“倒宝壶”,这个时候的当家人早就在斤壶里装上了黄愣愣(很黄)的小米,壶口用红布罩上,然后用长长的红头绳拴好,请一个巧媳妇,把多余下来的红头绳,绾上和新媳妇岁数一样的不容易解开的如意疙瘩。
“倒宝壶”的主持人兼裁判是新郎的姐夫,整个事宴地里,姐夫为小舅子的婚事跑东跑西,忙前忙后,打里照外,十分辛苦。好不容易轮到自己闪亮登场的时候,他也知道圪虚一下,吃过晚饭要么背操手串门子去了,要么藏到背地圪牢(阴暗角落)反正让你寻(读如新)不见。小夫妻料到姐夫今晚要抽架他们,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到时候包上糖蛋蛋装上洋旱烟(香烟)乞讨知情人。即使找到了姐夫,小舅子小姨子们还要给他进行打扮一番,用锅底黑涂在脸上;洋桃红抹在嘴上;干辣椒戴在耳上;老羊皮袄翻穿在身上;百褶帽扣在头上,打扮成“牛角角婆婆”才算了事。
这时候装扮好的姐夫会问:“你请姐夫做啥哩?”小夫妻说:“哩哩壶,啦啦壶,我请姐夫倒宝壶”。
总算央乞主持人到场,耍笑的人们坐下一炕,小夫妻圪膝对圪膝坐在炕中央。因为旧时代,属于包办婚姻,婚前青年男女甚至还未曾见面,更无情感沟通,头次见面便要坠入爱河,显然是陌生和难堪的。通过倒宝壶这一仪式,使小夫妻可以彼此增加了解,消除距离和陌生感,舒缓一下入洞房前的紧张气氛。
一切准备就绪,姐夫口含糖蛋蛋,嘴叼纸烟卷,手拿宝壶登场了。开始了“倒宝壶”的第一步,也就是说令子解疙瘩。由耍笑的人出令子,叫新郎新娘说,让姐夫评判是否合格,如若合格,新媳妇解一个疙瘩;续说续解,直至解完为止。如说的不准,发令者可得赠礼一份。
令子大体可分为:绕口令、荤段子、破枚(猜谜语)三个部分。人们常说的绕口令有“红凤凰,花凤凰,花红凤凰粉凤凰”;
像荤段子有:“我不爱你的钱,不爱你的柜,就爱你毛连睹插的水萝卜”。还有小夫妻一递一句说的令子:男:“北风刮的猛”,女:“打的窗子冷”,男:“咱们怎睡呀”?女:“只要搂的紧”。
娃娃们为了讨个糖蛋蛋,从大人那里贩一两条简单的谜语,而且面荤底素更有风趣。如“粗不过一把,长不过一拃,女人们常耍”(杆饺皮骨碌儿);一个黑球绕炕提溜(灯台);一只黄草鸡(母鸡)绕炕崩老B(扫炕笤帚)。
当宝壶上的疙瘩解完了,时间折腾的也差不多了,此时就要喊老奶奶(婆婆)到场,开始第二歩“倒宝壶”。新郎、新娘分别将上衣解开,大襟对大襟,新娘先揭去红布,再将部分米倒入大襟内,二人同时说:“大襟对大襟,过上好光景。”新郎将剩余的米倒入大襟内对着新娘底襟,二人再同时说:“大襟对底襟,光景真厚沉。”之后将米倒入新娘底襟内包好。新娘叫一声“妈”,婆母应答后,新郎问:“米往哪儿倒?”母亲道:“堂前有个五织缸。”新娘问:“缸内放得啥?”老奶奶答:“缸内放着个酒盅盅。”新娘必须回答:“当年给您生个胖孙孙”。然后将米倒入缸内,否则,闹洞房的人是不让把宝壶里的米倒出的。至此仪式全部结束。
我听杨收(叔)叨拉完斤壶里的婚俗,让我觉得过去的婚礼更有意义,她不仅红火热闹,而且饱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像现在的婚礼,人们交了“罚款” ,步入婚宴大厅,就听的主持一人嚼咄,高音喇叭震耳欲聋,开席后人们随便动几筷子,一走了之,么意思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