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银匠兴衰记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分类: 西口物语 |

近日我为右卫老城高家银匠之事,三次登门拜访其后裔高鹏举先生。上世纪90
高鹏举的祖籍为繁峙县城关镇西义村。过去人们习惯地把雁门关以南的忻州地区称之为“关南”,繁峙虽紧挨朔州应县,但也在关南其列。关南人虽长得绷颅(读如楼)瓦勺(头型前后突出),但人家一圪蛋脑筋,尤其擅长买卖生意。旧时,从东口至西口,喇嘛庙到包头,凡有鸡飞狗叫的地方就有关南买卖人。
高鹏举的三爷高裕财、四爷高裕源。兄弟俩不满二十岁从清·宣统元年(1909)就开始跑右玉做生意。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夏贩宾果、秋贩梨、腊月里贩苇席,几趟下来,不仅赚得了小钱,更让他们感到右玉人好打交道,右卫城和杀虎口人流量也不小,此地做生意有钱赚。
于是,第二年他们就在右卫城南街路东租了一间门面房,开了日杂店,经营商品上至杂货布匹,下至铁柳棒锤。反正是啥赚钱卖啥,啥好卖卖啥。一年下来,凭他们的辛苦与活泛的经营方式,除去一切开销,净赚大洋几十块。
第三年,兄弟俩发现毛毡业市场比较火爆,就把赚来的钱投入其中,又租了一间房,雇了两名师傅,办起了毡房,年加工羊毛六千余斤。
兄弟俩经过两三年的打拼,不仅积攒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初步摸清了经商之道,并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商经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做大做强买卖的信心。
民国元年(1912),他们在城南街路东买了一处院落,迎街门面房三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将原有的杂货搬入门面房,西厢房用作毡房,东厢房做了伙房,店铺正式挂出了招牌“日增源”。
当时,右卫城的经济繁荣,商业兴盛,店铺林立,各种作坊匠铺、钱庄当铺、米店面行、布匹绸缎、酒楼茶庄四大街上随处可见。但唯独缺少银匠炉,男女结婚买对手镯、耳环,戴个戒指儿;小孩过生儿满月,买个脚绊、弄把长命锁锁,不下大同,就得上呼市。高三、高四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们打算再开一座银炉。
于是,兄弟俩很快跑下大同,考察了当地最有名的德盛荣银匠铺。他们在大同一连住了六七天,天天去银铺跟掌柜的佯谈要做代销商;向小伙计问细(了解)些销售情况;与老师傅套笼(用机谋哄骗)些工艺流程。
几天下来,他们了解到此家银匠铺不仅童叟无欺信誉好,还有几位老师傅的技术在大同地区银匠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因此,德盛荣在当地几家银铺中做得最大,销量最多,当然老师傅们的待遇也是最高。
兄弟俩盘问(寻问)几位老师傅当中,有位姓马的师傅,因家庭人口多,经济生活条件较与其他师傅相比差了许多。他们想在此店挖走一名师傅,对象就物色了马师傅。因为大同各方面条件毕竟比右玉强得多,人家家庭优越的师傅肯定不愿离开大同。弟兄俩商议只有像马师傅这样的情况,再给他以丰厚的待遇才有可能去右玉。
自从“日增源”增添了银匠炉,兄弟俩的买卖做得更红火啦。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此,右玉人买银器再用不着往外跑了。
几年下来,兄弟俩买卖做得顺风顺水,事业已小有成就。这时他们的年龄都已老大不小了,也该娶妻成家了,父母对此十分着急,老家提亲说媒的不少。可兄弟俩已经融入右玉人的生活,不打算再回老家了,想一辈子就在右玉发展。于是高三就在本右卫城找了媳妇,娶温氏为妻。高四在后沟村说了对象,娶张氏为妻。
虽然兄弟俩都在右玉娶了媳妇,光景过得都不赖。但他们也不是娶了媳妇有了钱就忘了老家至亲。他们老家有个叔伯大哥高裕厚,其实是他们的亲二哥,因大爹婚后三年无子,父亲就把二哥过继给了大爹。虽说二哥过继出去,但他们待他和大哥并无两样。
如今叔伯大哥的两个儿子,大的高永18岁,二的高震16岁,都没个正经营生,在老家闲恍悠,哥嫂经常愁得睡不着觉,他们为侄儿的事情也挺着急。后来他们和马师傅商量,要两个侄儿拜马师傅为师学习银匠技术。
开始两三年,名义上是学银匠技术,实际上马师傅操作加工银器时根本就不让他们到跟前。兄弟俩每天俩除了伺候马师傅一家,再就是负责食堂做饭。
直到第四年,他们才正式走进了银匠房。学银匠不同于学其它手艺,学徒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至少五年才可出徒。因为制作银器大致要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多道流程。它集绘画、雕刻、工艺于一身,学习难度较大。高永只学了三年,最后也只能是个“二合(读如各)半”银匠,简单粗笨的营生能叨达(操作),复杂细密的活儿干不了。而弟弟高震比他既有心眼儿又有耐心儿,人家硬住头皮学了五年,较好地掌握了银匠的各项技术。
高震出徒后年龄已是虚24岁,本城买卖人王茂谦因与“日增源”常打交道,两来三回发现高震这后生不错,就将爱女王桂珍许配给他,父亲高裕厚四处抓借了二十块白洋,给亲家交清了彩礼。然后找先生择了喜日, 在叔叔们的帮助下,热热闹闹为他娶回了媳妇,婚庆典礼仪式上,马师傅作为证婚人讲了话。婚宴中,素日不苟言笑的马师傅,一反常态,又说又笑,又扭又跳,平常不喜欢喝酒,那天他喝醉了。
俗话讲:“名师出高徒”。马师傅在“日增源”期间,先后培养了一批银匠传承人,他们当中有高永、高震、曹廷相、李丙夺、王占国等。这些人出徒后只有高永一人被曹廷相聘到“天益炉”当师傅,其他人分别在右卫城和威远都开办了自己的银匠炉,使右玉的银匠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解放后,银匠行业虽不景气,但高震一家五口,仍然凭银匠手艺吃饭。银饰销售市场虽然不旺,但老百姓仍有需求。还有当地人们对他的银器比较认可。一方面他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另一方面他的技术精湛,银器深受人们的喜爱。右玉老百姓手中抬裹(读如国,意保存)了不少他的银器,我也拍了许多照片,的确名不虚传。如他做得一款儿童“喜娃娃”挂件,银娃娃腿巴(读如八,两大腿之间的部位)里的小鸡鸡(男婴儿性器官),轻轻地用指头一按缩了回去,指头一松它又弹了出来,滑稽可笑。大人们常常把它做为孩子们的生日礼物。
另外,他的买卖做得也十分活泛,除了现钱交易外,如你手头钱紧可以赊欠,迟三过五有了再还;如自己有银料光挣加工费也行;如实在没钱拿粮食、鸡蛋甚至山药蛋也能换。三年困难时期,人们普遍没吃的,受尽了饿肚的痛苦,他家孩大娃小则没受半点拧制(苦难),就连亲戚六人(泛指亲戚)也没少沾光,今儿你来搲一口袋莜麦,明儿他来装一布袋豌豆。
在那特殊的年份里,老婆常夸担(轻声,夸奖)男人说:“全凭你这点儿手艺,要不然咱们和别人一样饿肚”。她也常督念(念叨),要他把银匠手艺传给三个儿子,说多一门手艺孩子们将来多一条出路。
但这一点他始终没有听老婆的,他和老婆说:“我跟上这点儿烂手艺受了大半辈子罪,辛辛苦苦就混了个肚儿圆,打腾了这么多年,连个房也买不起,到现在还是窜房檐头子(租房)。我上了这条贼船已经没办法了,但我绝对不能儿子们重操旧技再受我这样的罪。乘我能动弹(轻声,意劳动)行,给他们多耙搂(占有)点儿钱,供给(读如公敬)他们好好念书,让他们另谋出路” 。
三个儿子倒也争气,后来都靠念书,小成气候。大儿高鸿举成为呼市市委正科干部,二儿高鹏举为右玉县政府正科干部,三儿高冲举为武汉钢铁公司高级工程师。也就是说到了高震的下一代,高家这门银匠手艺就彻底穿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