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家银匠兴衰记

(2020-04-14 09:30:33)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分类: 西口物语
高家银匠兴衰记

                                                 高震遗像(1907~1984)

       高家银匠兴衰记

近日我为右卫老城高家银匠之事,三次登门拜访其后裔高鹏举先生。上世纪90 年代初,他任县政府办副主任,我是人事局副局长,二人常打交道,关系甚密。今年他77岁,退休后随子女定居朔州,无事办了个少年书法培训班,人们都称他高先生。我们虽住同城,却各忙各的,少有联系。此次,我准备写他祖父银匠之事,电话事先告知了他,还真的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把它当成一回事儿,折腾了好几天,从地下室倒腾出他父亲生前曾经做营生的砧子、坩埚、手锉等工具;拾(入声)翻(搜寻)出爷爷和父母的老照片,他还讲父亲的银器唯一就给下一把银锁锁,想让我拍个照片,找了两天绕世界寻不见。

 

高家银匠兴衰记                                                  宝相花纹银质手镯

高家银匠兴衰记                                  五子连科纹银锁宽11厘米高8厘米厚1.2厘米

高家银匠兴衰记                                                            鱼纹银质耳环 

高家银匠兴衰记                                               蝉纹银质发簪长14.5厘米

高家银匠兴衰记                                                     牡丹纹银质戒指

高家银匠兴衰记                                                                宝葫芦纹挂件

高家银匠兴衰记                                                          银  

高家银匠兴衰记                                                    王桂珍遗像(1911~1982)

高鹏举的祖籍为繁峙县城关镇西义村。过去人们习惯地把雁门关以南的忻州地区称之为“关南”,繁峙虽紧挨朔州应县,但也在关南其列。关南人虽长得绷颅(读如楼)瓦勺(头型前后突出),但人家一圪蛋脑筋,尤其擅长买卖生意。旧时,从东口至西口,喇嘛庙到包头,凡有鸡飞狗叫的地方就有关南买卖人。

高鹏举的三爷高裕财、四爷高裕源。兄弟俩不满二十岁从清·宣统元年(1909)就开始跑右玉做生意。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夏贩宾果、秋贩梨、腊月里贩苇席,几趟下来,不仅赚得了小钱,更让他们感到右玉人好打交道,右卫城和杀虎口人流量也不小,此地做生意有钱赚。

于是,第二年他们就在右卫城南街路东租了一间门面房,开了日杂店,经营商品上至杂货布匹,下至铁柳棒锤。反正是啥赚钱卖啥,啥好卖卖啥。一年下来,凭他们的辛苦与活泛的经营方式,除去一切开销,净赚大洋几十块。

第三年,兄弟俩发现毛毡业市场比较火爆,就把赚来的钱投入其中,又租了一间房,雇了两名师傅,办起了毡房,年加工羊毛六千余斤。

兄弟俩经过两三年的打拼,不仅积攒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初步摸清了经商之道,并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商经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做大做强买卖的信心。

民国元年(1912),他们在城南街路东买了一处院落,迎街门面房三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将原有的杂货搬入门面房,西厢房用作毡房,东厢房做了伙房,店铺正式挂出了招牌“日增源”。

高家银匠兴衰记                                   高银匠使用过的坩埚直径11.5厘米

高家银匠兴衰记                             高银匠使用过的砧子长9厘米宽9厘米高8厘米

当时,右卫城的经济繁荣,商业兴盛,店铺林立,各种作坊匠铺、钱庄当铺、米店面行、布匹绸缎、酒楼茶庄四大街上随处可见。但唯独缺少银匠炉,男女结婚买对手镯、耳环,戴个戒指儿;小孩过生儿满月,买个脚绊、弄把长命锁锁,不下大同,就得上呼市。高三、高四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们打算再开一座银炉。

于是,兄弟俩很快跑下大同,考察了当地最有名的德盛荣银匠铺。他们在大同一连住了六七天,天天去银铺跟掌柜的佯谈要做代销商;向小伙计问细(了解)些销售情况;与老师傅套笼(用机谋哄骗)些工艺流程。

几天下来,他们了解到此家银匠铺不仅童叟无欺信誉好,还有几位老师傅的技术在大同地区银匠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因此,德盛荣在当地几家银铺中做得最大,销量最多,当然老师傅们的待遇也是最高。

兄弟俩盘问(寻问)几位老师傅当中,有位姓马的师傅,因家庭人口多,经济生活条件较与其他师傅相比差了许多。他们想在此店挖走一名师傅,对象就物色了马师傅。因为大同各方面条件毕竟比右玉强得多,人家家庭优越的师傅肯定不愿离开大同。弟兄俩商议只有像马师傅这样的情况,再给他以丰厚的待遇才有可能去右玉。

 一天晚上,兄弟俩把马师傅邀到饭店,三人边喝烧酒边聊。老三首先说了他们兄弟俩打算开银炉的具体想法,老四接着把给马师傅的优待条件讲了出来。他说:“如您愿意去右玉给我兄弟俩帮忙。第一您可将家眷带往右玉;第二银匠炉由您全权负责;第三给您一定数量的干股,年底20%的利润归您”。马师傅对此比较满意,本人表示愿意帮忙。不过他说这毕竟不是个小事,需要和家人商量一下,两天后再给回话。结果,第二天晚上马师傅就跑到旅馆,告诉兄弟俩说:“家人们都没意见”。就这样开银炉的事情就正式定了下来。

自从“日增源”增添了银匠炉,兄弟俩的买卖做得更红火啦。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此,右玉人买银器再用不着往外跑了。

高家银匠兴衰记                                                         宝葫芦纹步摇

高家银匠兴衰记                                                        麻花纹银质手镯

高家银匠兴衰记                                                 蝴蝶扑瓜纹银质挂件

高家银匠兴衰记                                                    长寿纹银质手镯

高家银匠兴衰记                                                           金玉满堂纹佩饰

高家银匠兴衰记                                                          福寿纹银质手镯

高家银匠兴衰记                        金瓜纹银质手链每粒银豆直径1CM高1.5CM

高家银匠兴衰记                                            花卉纹银簪长12.6厘米 

高家银匠兴衰记                                                        狮子滚绣球挂件

几年下来,兄弟俩买卖做得顺风顺水,事业已小有成就。这时他们的年龄都已老大不小了,也该娶妻成家了,父母对此十分着急,老家提亲说媒的不少。可兄弟俩已经融入右玉人的生活,不打算再回老家了,想一辈子就在右玉发展。于是高三就在本右卫城找了媳妇,娶温氏为妻。高四在后沟村说了对象,娶张氏为妻。

虽然兄弟俩都在右玉娶了媳妇,光景过得都不赖。但他们也不是娶了媳妇有了钱就忘了老家至亲。他们老家有个叔伯大哥高裕厚,其实是他们的亲二哥,因大爹婚后三年无子,父亲就把二哥过继给了大爹。虽说二哥过继出去,但他们待他和大哥并无两样。

如今叔伯大哥的两个儿子,大的高永18岁,二的高震16岁,都没个正经营生,在老家闲恍悠,哥嫂经常愁得睡不着觉,他们为侄儿的事情也挺着急。后来他们和马师傅商量,要两个侄儿拜马师傅为师学习银匠技术。

开始两三年,名义上是学银匠技术,实际上马师傅操作加工银器时根本就不让他们到跟前。兄弟俩每天俩除了伺候马师傅一家,再就是负责食堂做饭。

直到第四年,他们才正式走进了银匠房。学银匠不同于学其它手艺,学徒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至少五年才可出徒。因为制作银器大致要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多道流程。它集绘画、雕刻、工艺于一身,学习难度较大。高永只学了三年,最后也只能是个“二合(读如各)半”银匠,简单粗笨的营生能叨达(操作),复杂细密的活儿干不了。而弟弟高震比他既有心眼儿又有耐心儿,人家硬住头皮学了五年,较好地掌握了银匠的各项技术。

高震出徒后年龄已是虚24岁,本城买卖人王茂谦因与“日增源”常打交道,两来三回发现高震这后生不错,就将爱女王桂珍许配给他,父亲高裕厚四处抓借了二十块白洋,给亲家交清了彩礼。然后找先生择了喜日, 在叔叔们的帮助下,热热闹闹为他娶回了媳妇,婚庆典礼仪式上,马师傅作为证婚人讲了话。婚宴中,素日不苟言笑的马师傅,一反常态,又说又笑,又扭又跳,平常不喜欢喝酒,那天他喝醉了。

俗话讲:“名师出高徒”。马师傅在“日增源”期间,先后培养了一批银匠传承人,他们当中有高永、高震、曹廷相、李丙夺、王占国等。这些人出徒后只有高永一人被曹廷相聘到“天益炉”当师傅,其他人分别在右卫城和威远都开办了自己的银匠炉,使右玉的银匠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194710月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以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劳动状况和生活来源状况为依据,划分阶级成分。这时候的高三、高四经营的“日增源”规模已经不小,再加上他们在南城壕和八里铺还买了几十亩土地,他们预感到这场运动与高家不利。于是,他们三下五除二(比喻办事利索)三八折二(打折贱卖)把货物处理掉,将摊仗(摊子)贬业(关闭)。年底一天夜里他们携带家眷跑出口外,随之“日增源”也就永远消失了。

解放后,银匠行业虽不景气,但高震一家五口,仍然凭银匠手艺吃饭。银饰销售市场虽然不旺,但老百姓仍有需求。还有当地人们对他的银器比较认可。一方面他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另一方面他的技术精湛,银器深受人们的喜爱。右玉老百姓手中抬裹(读如国,意保存)了不少他的银器,我也拍了许多照片,的确名不虚传。如他做得一款儿童“喜娃娃”挂件,银娃娃腿巴(读如八,两大腿之间的部位)里的小鸡鸡(男婴儿性器官),轻轻地用指头一按缩了回去,指头一松它又弹了出来,滑稽可笑。大人们常常把它做为孩子们的生日礼物。

另外,他的买卖做得也十分活泛,除了现钱交易外,如你手头钱紧可以赊欠,迟三过五有了再还;如自己有银料光挣加工费也行;如实在没钱拿粮食、鸡蛋甚至山药蛋也能换。三年困难时期,人们普遍没吃的,受尽了饿肚的痛苦,他家孩大娃小则没受半点拧制(苦难),就连亲戚六人(泛指亲戚)也没少沾光,今儿你来搲一口袋莜麦,明儿他来装一布袋豌豆。

在那特殊的年份里,老婆常夸担(轻声,夸奖)男人说:“全凭你这点儿手艺,要不然咱们和别人一样饿肚”。她也常督念(念叨),要他把银匠手艺传给三个儿子,说多一门手艺孩子们将来多一条出路。

但这一点他始终没有听老婆的,他和老婆说:“我跟上这点儿烂手艺受了大半辈子罪,辛辛苦苦就混了个肚儿圆,打腾了这么多年,连个房也买不起,到现在还是窜房檐头子(租房)。我上了这条贼船已经没办法了,但我绝对不能儿子们重操旧技再受我这样的罪。乘我能动弹(轻声,意劳动)行,给他们多耙搂(占有)点儿钱,供给(读如公敬)他们好好念书,让他们另谋出路” 。

三个儿子倒也争气,后来都靠念书,小成气候。大儿高鸿举成为呼市市委正科干部,二儿高鹏举为右玉县政府正科干部,三儿高冲举为武汉钢铁公司高级工程师。也就是说到了高震的下一代,高家这门银匠手艺就彻底穿脱了。

 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620日下午,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高震跑出去打开大门一看,原来是女亲家金巧荣。他看到亲家如此慌張的样子,急忙问亲家有啥事?她结结巴巴地回答说:“亲家啊,出了大事啦,南街曹奎子的银匠铺教人家给抄了,银器和家具都搬腾出来啦。亲家欢欢儿(快点儿)看怎办呀?”他听了以后,脑袋一片空白。没多大功夫,人委会财贸办副主任、民政科女干事带着三十多号人闯进院里,一位大嗓门年轻后生两手扠着腰吼道:“高震,你们银匠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从今往后再不允许你搞资产阶级这些臭东西啦,请你现在就把剩下的银器和加工银器的作杖(工具)统统交出来,否则,后果自负”。之后,一伙人用大纸报把三间窗户糊了一个严严实实。

     高震和老婆颤抖着双手,从柜中取出戒指189个、手镯21对、银锁锁16把、银针23套、脚伴15对、挂件12件,半成品约3公斤左右,连同所有的银匠工具用花轱辘车全部拉走。

 上述东西被拉走后,等于夺了高震的命根子,砸了他的饭碗子,气的两口子六七天爬不起炕。高震的眼睛突然长了一层灰皮啥也看不清,三儿从武汉找医生配了药,吃了近两个月,百天后才逐渐恢复视力。

 当年年底,人委会办公室通知他到人委会大院取银匠家具,他到现场一看发现家具少了一大半,他问人家短下的哪里去了,人家告诉他锤子砧子可能被人委会食堂拿走打炭了,其它的谁知道哪里去了。临走时工作人员给了他26块钱,还有一张银行收据。说是给的他银器款,他跟人家辩解说他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么一点钱,人家告诉他这是银行作的价与我们没有关系,这其中到底是经办人做了手脚,还是银行给得钱少,这事恐怕鬼也说不清楚了。

 文革破“四旧”运动,败兴的不仅仅银匠,红色风暴席卷了整个右玉大地。全县的庙宇砸完了;古籍旧书焚光了;家堂牌位烧尽了;长城烽火台的砖拆完了;鼓匠的家伙没收了;就连媳妇姑娘的辫子也铰了了……这场风暴远比右玉的“黄龙”可怕的多,大黄风刮走树苗我们可以再栽,但文物古迹一旦毁坏,她们将永世不复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