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上的历史——帽盒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西口物语 |

京城的两处帽冠博物馆我都去过,一处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368号的“盛锡福帽文化博物馆”。馆不大,只有500多平方米,但里面内容非常丰富。另一处是位于东城区前门大街57号的“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它同样面积较小,但气派很大,名称冠以“国”子头。
北京的东城区大家都知道它位于首都的核心地段,而两家博物馆又都建在该区寸土寸金的商业闹市,仅此而言,足可证明在我们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度里,冠帽文化是多么的重要。
另外,在古代,官帽是身份的象征,就像做官的官印一样。除了一些正式场合要穿官服,戴官帽,平时就小心翼翼的保存在家里。保存的时候不能随便乱放,于是就有了专门的帽盒,由此也派生出帽盒文化。古代根据官员不同的品位,配置不一样的官帽,但所发给他们官帽与帽盒一定是十分匹配的,官帽与帽盒是一样精彩的。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的也在逐步得到改善,帽子的实用、装饰、美化作用开始在少数有钱人的头上日益突显。这些大户人家的高级礼帽和高档皮帽也和过去官员的官帽一样,不戴时是便把它储放在帽盒里。
我在帽子博物馆见了到各个时期、材质不同、形状各异的各种帽盒,让我大开眼界。但我在右玉收集到的晚清彩绘柳编帽盒和民国陶瓷帽盒,它们更具当地特色,也可称作帽盒花园中的奇葩。它们的精致程度也反映出过去右玉匠艺人的高超手艺和聪明睿智。两件物品虽年代久远,还能留存于世,恰好又碰在我的手上,可谓三生有幸。
我到村里闲逛,偶然会遇见有人家里柜顶上摆着大磁窑的帽盒,当地老百姓穿戴不怎么讲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帽子,帽盒里不装帽子而是搁一些针头线脑,成为家庭主妇的针线盒。
之前,我曾听说过右玉有柳编帽盒 ,我回想那是2009年冬,我到右卫镇草沟堡村拍摄柳编匠,老匠人张富大叔跟我叨啦的,他说在他们祖辈手上曾做过柳编帽盒,过去的右卫、杀虎口挺繁华,有钱人很多,这些人身上穿的不说,头上戴的也分外讲究,天热戴的是黑礼帽,天冷戴的紫貂帽。精灵的老一辈柳编匠人,知道这些人需要帽盒,他们就和民间画匠联手做出漂亮的彩绘柳编帽盒。它分量轻,尤其适合常出门的官员富商携带,它曾是有钱人的抢手货,也曾为右玉的柳编匠人带来过丰厚的收益。到民国28年杀虎口撤销了税关,右卫和杀虎口繁华落尽,达官与富商逐渐离开右玉,当地经济严重下滑,各类匠艺人的钱也就不好挣了,像彩绘柳编帽盒此类小玩艺也就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