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木彩绘已落幕的民间技艺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西口物语 |
国庆节,一位老战友儿子在山阴县城举办婚礼。他诚邀了不少战友,并告大家开喜门必须都回来,提前热闹一番。上海、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战友们如约而至,30日中午齐聚华圣大酒店。
中午婚庆场地聚餐后,老战友们兴奋不已,全无睡意。有的回酒店闲谝,时常不见总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借机到城里探亲访友;有的到麻将馆玩小麻将逗个红火;我和石家庄老战友贾兴隆开车去关岱岳他表兄张国旺家串门。
张国旺,今年70岁,系过去右玉南山“老画匠”张汉钭先生的嫡孙,其祖父张汉钭是清末至民国时期享誉右玉一代的著名民间艺人,他的棺材彩绘艺术和“丧葬纸活艺术”不仅有深厚的功底,而且蕴含着浓厚的民间文化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他生前不仅着力研究这些流传于晋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并将它传承给儿子张佑,其子张佑又延传给儿子张国旺。
我于5月份在王老沟村采访过张国旺,当时他在山阴古城乳品厂看大门,我配车把他接回村,就张氏画匠有关情况进行了专访。那时他就跟我絮叨过,他不想看大门了,趁自己现在还能干画匠营生之机,想把爷爷和父亲留给他的棺材彩绘艺术和纸折艺术保留下来。
他的想法征得孩子们的同意后,很快辞掉看门的营生,并筹集了两万六千元资金,在关岱岳村傍大路边,以年租金两千元租了三间房子。近四个月的时间彩绘了两支柏木材,做了一些传统的纸扎。我问他:“你做出这些东西,有人买吗”?他回答说:“除了清明节和七月十五,人们来买些烧纸,正儿八经的东西连个问天道的也没有”。我又问他“那你做它干啥”?他回答说:“日后有人买当然更好,资金回收后,我可以再买一些好材料,争取多做一些,做得精致一些,把祖传的东西多留一些。如果没人要,那就捉猪不出圈——自留。反正我们老俩口都已七十多了,也该有支寿材了,纸活没人要,我们将来也用得着”。
http://s1/mw690/003vB3shzy7eStcGrW8d0&690http://s1/mw690/003vB3shzy7eStcK1vac0&690
旧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都比较差,寿命普遍较短,年龄超过五十就开始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选择合适的木料,请木工师傅抡寿枋,抡好后搁置在闲家中,说是可为老者添福增寿。经济状况稍好一些的家庭,还要请画匠对寿材进行彩绘。张国旺说;过去当画匠,棺材彩绘是最挣钱的事情,一支寿材如要画得精细,约需半个月时间,可挣十块大洋。搞好棺材彩绘,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慢工出细活儿,干这种营生是急不得的,抹一道灰,上一道油,必须干好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腻子灰是把料疆石、料炭用碾子压碎、把麻用刀子剁碎,用胶水将其活好,它干起来比较费时,棺材里外至少要腻三次,腻的好坏,检验的方法是用20斤老陈醋倒进棺材底部,存放两天,如不渗漏,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画好的材要上八九道桐油,最终油皮要达到一铜钱厚。过去父母亲大人逝去,孝子通常要守重孝一年,尸体要在堂屋停放365天,五黄六月棺材不允许渗漏半点液体,基本吻不到臭味,由此可见棺材的密封程度。由于棺材彩绘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画匠往往一揽多家营生,一天时间里,张家腻一道灰,李家上一道油,王家画几笔,穿插着进行。多数情况下营生又不在一个村庄,画匠从早到晚几个村庄来回不停地奔波,十分辛苦。
棺材通常长2米,大头宽80公分,高80公分;小头宽50公分,高50公分。厚度3.5至10公分不等。最大的棺材六尺五寸,俗话说:棺材六尺五,能装天下虎。棺材彩绘,最出彩的地方是大头,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画匠的彩绘水平,还可显现出亡人生前的功名、功德、身份 ,以及晚辈们对亡人的祈祷和祝福!大头的核心部位即亡人的灵牌,一般画火焰升腾、翻瓣云子两种排位,寓意子孙后代,高升旺长,生活富有。
大头彩绘技法有三种,一种是平画,就是先在大头上裱糊一层麻纸,然后再裱一层大红纸,等干燥后用毛笔直接画上所需的图案花纹。这种方法也叫“干点法”省工省料,一般为没钱人与现跌倒头者所用。第二种是“沥粉”,是在上好漆的基础上再用胶水调和石膏粉成糊状,然后装进皮囊,在扎口处穿上一根细管,然后由画匠双手捏着依着提前画好的草图线条挤出立体的石膏粉线子,等干燥后再涂染上金粉和相应的颜色。这样彩绘出来的大头,既富丽堂皇,熠熠生辉,又立体感强,甚为好看。第三种方法是“选点法”,用尚好的麻纸刷浆糊,在墙壁上裱八层,干好后揭下来,按照灵牌及其底座、左右挽联、上下棺材沿等剪成六部分,再将每部分根据图案所需进行镂空,然后在其上彩绘,最后用细铁丝缀合,再贴三块照妖镜。这样选点出来的大头,既附有立体感,又拆卸方便,即使下葬取下来不易弄脏损坏。
彩绘棺材除了大头,其次就是两侧,干点材一般两侧绘制一些福寿、松鹤之类的吉祥图案。如要进行“沥粉”,图案也则复杂一些,外框是五道子母线,框内有的是“琴棋书画”;有的是“百寿图”;有的是“二十四贤孝”;最古老的是《搜神记》里的神文。
除此而外,棺材盖为黑色底子,上面画有“七星闹月”,帮底画“海水朝阳”。小头女的画“出水莲花”,男的画“犀牛望月”。
http://s7/mw690/003vB3shzy7eStScyFw76&690
http://s14/mw690/003vB3shzy7eStShVgNad&690
http://s14/mw690/003vB3shzy7eSuqQf49fd&690
http://s14/mw690/003vB3shzy7eSuqYyFT2d&690
http://s16/mw690/003vB3shzy7eSurqqWH3f&690
http://s8/mw690/003vB3shzy7eSvnfng3d7&690
有人将过去右玉的棺木彩绘,这一民俗文化特点概括为“穷讲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经济不发达,但是讲究道是挺多。按照常理,人越是贫穷,应该越是不讲究。但在过去的右玉,这个常理没有理,也没人理,右玉的礼俗反而比其它地方更多更复杂。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86ZH00SIGG.gif对父母在世时不大孝敬,但父母死去时,棺材要厚的;穿戴铺陈要好的;除了雇吹的(鼓匠)还要请唱的等,这些都是评价“孝心”的量化分值。习俗演化渐成规矩,一整套规矩讲究下来,埋打发一个死人能将活人累个半死。规矩日循月往,还逐渐生出了攀比之风。老人活着时是否孝敬不怕人评说,但死后的排场要不讲,总觉得没面子。但不管现在花钱再多,可传统的丧俗文化少见了,作为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棺木彩绘也已落下了帷幕......
http://s8/mw690/003vB3shzy7eSv01LRJ57&690
http://s12/mw690/003vB3shzy7eSv05GMHe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