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香梅与湘西苗族锉花

标签:
文化娱乐 |
分类: 中国窗花、墙花、灯花、花样 |
锉花,是对湘西苗族剪纸的一种特别称谓。“锉”相当于汉族的刻与凿,“本”在苗语里就是“花”、“花样”的意思,所以锉花也叫锉本。锉花相当于汉族的剪纸绣花样,是一门专为苗族服饰与日用刺绣提供图案的实用艺术。在湘西苗族,刺绣几乎是每一位苗族姑娘都必须具备的传统技艺之一,但锉花却不然。因为和刺绣相比,锉花更具专业性,也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所以,在湘西,图案优美、新颖的锉花往往得到苗家姑娘的青睐和效仿,而锉花艺人也能得到大家的普遍尊重。生于锉花艺术世家的龙香梅,即是这样一位以出色的锉花技艺和精美的作品得到广泛称誉的苗族民间艺人。
龙香梅11岁才开始上小学,毕业时就已经十六七岁了,虽然考上了中学,而且是当年仅有的六名被录取者之一,可是因为家里穷,再加上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所以就被迫辍学了。1963年,她嫁到近邻的黄毛坪村。由于是父母包办的婚姻,所以龙香梅和丈夫的关系不太融洽。她的丈夫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而且爱好赌博,输了钱回来又常打骂龙香梅。为了拼凑赌资,他曾经趁龙香梅外出时,把家里养的猪赶出去卖了。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龙香梅实在无法忍受丈夫的欺凌,便跑回了娘家。但父母都是比较传统的农民,信奉“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总是在一顿劝说之后又把她送回了婆家。尽管如此,龙香梅却一直坚持锉花、刺绣。气温适宜的季节,龙香梅和姐妹们常常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一边锉花,一边吟唱着苗家的山歌。那时,她的外曾祖母还在世,偶尔还来到她家教她唱苗歌,还教会了龙香梅如何自编苗歌。这也成为她最自豪的事情之一。可以想见锉花与唱歌给她苦难生活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龙香梅生有五个儿女,可是孩子们也都不喜欢这位父亲。于是在隐忍了二十年后,龙香梅和丈夫在1982年离了婚。对于家庭而言,龙香梅几乎独自一人承担了五个孩子的抚养与教育,生活的艰辛与苦难非常人所能想象。在残酷的生存现实面前,她必须想尽办法养育孩子和支撑这个家。除了锉花、刺绣、织布与锻打银饰,她还会种田、盖房,甚至于做起了贩卖服装的生意。为了多赚一点钱,她经常步行数十里山路,到远近的村寨兜售锉花和其他物品,饿了啃几口自备的干粮,渴了就喝一口山泉,而晚上则常常到好心的村民家借宿。由于母亲每次出门都需好几天才能回来,而有时遇到大雨山洪,道路受阻,甚至于十多天音讯全无,家里的孩子们常以为龙香梅走丢了,伤心得哭成一团。
大约在2000年前后,龙香梅从山江搬到了凤凰县城,在十字街开了家售卖苗族手工艺品的小店,收入渐增,而且也比较稳定。女儿吴永慧和她生活在一起,共同经营一间售卖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商店,而且龙慧还是龙香梅锉花技艺的传承人。尽管生活相对稳定和富足,但她始终没有停止锉花艺术的创作,继续以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传承和传播湘西苗族民俗与文化。而且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南来北往的游人,龙香梅甚至在临近古稀之年开始尝试锉花的创新,并以一系列苗家风情与传说故事为主题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http://s13/mw690/003vB3shty6RpSIzxKs6c&690
http://s15/mw690/003vB3shty6RpSIDfHg3e&690
http://s8/mw690/003vB3shty6RpSTobwHc7&690龙香梅(中)与姐姐(左)女儿(右)吴永慧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