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研究方案
(2018-09-21 16:14:09)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也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的方法,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人人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而现实情况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的问题:1、数学课堂教学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一潭死水。表现在学生思维不活跃,语言不灵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不明显。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3、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重书面测验轻实践活动;重教学结论轻教学过程;重学生的学会轻学生的会学;重个体学习与竞争轻小组合作与竞争;课堂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这与课程改革目标以及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等要求相距甚远。
因此,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提出本课题——《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力图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使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克服班级学生多且学生差异大给教学带来的困难,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二)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合作革命”,对于深化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在我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要求学生互相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对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一个奖励和评价的依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学生素养、能力。
四、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1、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公开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用频率过高,为了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采用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没有实际意义。
2、盲目合作,盲目选择。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学习,学生不知所措地几个人围在一起,或小声说话或打闹,毫无合作可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任由宝贵的时间无情地流逝。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原本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为了体现课堂形式多样化,却盲目的选择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尤其在每学期一次的公开课教学中),学生都会感觉没意思,合作学习的方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假合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和“遥控”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学生并没有发挥其自主性,创新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这种假合作对于学生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性的合作。
4、合作习惯欠佳。
合作学习时,教室里乱成一锅粥,有些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事,或者谈一些与合作学习的内容毫不相干的事情;有些学生敷衍了事,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无法按教师安排进行有效学习,课堂纪律凌乱;有些学生不会倾听,不能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五、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小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力图达到课堂高效的目标。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的调查研究。
运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成因的分析研究。
对调查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通过理论学习、归纳总结、教师访谈、课后交流反思等方法分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原因。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
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实施有效的组织;学生应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技能,树立自信心,大胆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创新之处:
努力构建具有适合本校学生髙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和多样化实施策略,在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中尝试“学思达”教学模式,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髙效性。
七、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
2、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3、课堂观察法:通过推门听课,教师亲自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进行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4.研讨法:针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课题资料。
5、个案分析法:对有代表性的案例跟踪调查,观察,研究、分析与测试。
八、课题的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9月——10月)
1、调查、收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2、拟定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年11月——2019年4月)
1、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问题所在。
2、分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
3、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5月)
1、整理分析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提交结题报告,申请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