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房地产,要搞清楚税务制度

(2025-09-24 13:06:22)
标签:

了解税务制度

分类: 投资理财,社会福利
投资房地产,要搞清楚税务制度

最近澳洲召开一个经济发展峰会,谈到可能进行的税改,其中最有争议的就是取消“负扣税政策”,最大限度打击中产投资者,向极左思潮占上风的国家看齐。澳洲本国的情况主要还是“住房危机”,澳洲房价居高不下,首次购房者和低收入人群置业很难。有智库分析,“负扣税政策”推高房价1-2%,加剧供需失衡。因为高收入人群可以得到地产投资在税务上的优惠,更容易置业,导致低收入人群买不到房子,买不起房子,压力非常大。另外负扣税和资本利得税(CGT)折扣每年导致数十亿澳元税收损失,财政面临预算压力,税局得找个地方“割韭菜”。

“一有风吹草动,便是惊慌失措”,于是很多人在搞不清楚的情况下,纷纷卖房,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负扣税政策”取消后,过去合法的退税就取消了,房产持有成本会高涨,房价会暴跌。其实没有必要惊慌,我们先要搞清楚“负扣税政策”是怎么个操作法?暂且别说是不是真能取消“负扣税”,即便未来取消了,对于投资者将会怎样的结果?如何从现在开始调整?

其实全球OECD国家中,很多国家有类似于澳洲负扣税政策的税务减免,只不过叫法有点不一致,退税的形式、数量和最高额度有点不一致。这是一种投资鼓励政策(并不局限于房地产投资一个领域),在纳税人得到一小点税务优惠的同时,让中产人士有积极性来参与一些投资,回馈社会,稳定社会。同时也为自筹养老,奠定一定的经济实力。

在澳洲的负扣税政策(Negative Gearing)下,允许投资者将投资资产(如房产或股票)产生的净亏损,从其他收入(如工资或生意收入)的盈利中扣除,从而降低整体应税收入和税负。这一“负扣税”政策并非税法中的正式术语,而是对特定税收处理的俗称。

投资房地产,要搞清楚税务制度

Gearing:杠杆的作用 

什么是“负扣税”?

  • 基本原理:当投资的收入(如租金或股息)少于相关费用(如贷款利息、物业维护费、保险费和设施的折旧等)时,会产生净亏损。澳洲税法允许投资者将这一亏损抵扣其他收入来源,减少总税款。 

例如:假设一位年薪10万澳元的职员拥有一处出租房产(除自住房之外的任何房产),年租金收入4万澳元,但利息和费用总计5万澳元,产生1万澳元亏损。该亏损可从工作的年薪中扣除,使应税收入降至9万澳元,从而节省税款,澳洲税率是阶梯型的,税率越高,节省越多。 

  • 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房产,还包括股票、保证金贷款等。但在澳洲,房产投资是最常见的应用,约占总负扣税案例的绝大部分。 
  • vs 负:如果收入超过费用,则为gearing”,需按边际税率缴税。

这一机制符合澳洲个人所得税体系的整体原则:所有收入来源统一计算净收益后征税。所以在“负扣税政策”下,一些高薪、中产,就加大力度投资,而且最大限度的借贷,产生的高额利息可以在工资税中抵税,而投资的起点门开非常低。也可以最大限度对旧房设施进行改造,让折旧费用最大化。这些都可以从个人别的纳税盈利部分退税。 

要说明这不是“偷税漏税”的雕虫小技,这完全是合理合法。我们宏观和长远来看,这些巧妙利用“负扣税政策”的人,积累的不动产基金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投资业所说的“Good Debts”,看上去欠一屁股债,反而纳税更低,资产结构处于良性状态。

投资房地产,要搞清楚税务制度

的确很多思维敏捷的投资家,就是利用“负扣税”政策让自己的投资健康稳步发展

当然这也是引起占比绝大多数的人不满,这就是一而再再而三,每年的财政预算,每次的“税改峰会”都会将“取消负扣税”政策作为最争议的杀手锏抛出来。

有意思的是在1985年,执政党的左翼工党取消过“负扣税政策”(主要针对地产投资),举国上下一团糟,投资人没有积极性纷纷抛售房产,导致租赁房产数量暴跌,而租金暴涨,反而加剧了通胀和民怨。加上政党之间互掐,很快澳洲又恢复了“负扣税政策”,只是在退税额度上和高薪人士的退税做了限制。税局也逐年在收紧可退税的类别和金额。我就觉得很多九十年代可以退税的项目,现在都有限制,比如超过多少的设施和翻新,不能在一年里退税,需要进行若干年折旧,才可以逐渐退完。

“好日子”到头了吗?

我们暂且不考虑“负扣税政策”是否能彻底取消?何时能取消?即便是取消了“负扣税”,还能报销投资房的借贷利息?还能报销物业、保险费?还能报销房产维护的修缮费用?显然是可以的。因为大多数国家的税法都是遵循一个“普遍原则”:简单来说,假设房产产生收益的情况下,需纳税;而维持物业的正常费用(如贷款利息、物业费、维修费、折旧费等)可抵税。也就是说,无论未来“负扣税政策”如何改变,对于一个有租金收益的地产,要交税,但开支一定可以有抵税的。

需要注意的是,就一个纳税体(比如个人,或是家庭信托),取消“负扣税政策”后,你不能从别的纳税类别得到税务优惠。简单来说,你在地产上的亏空,无法从工资收入的税中抵税,“桥归桥,路归路”。但是你地产的正常开支,一定可以从地产盈利的纳税来抵税。但是对一个有多份收入,有数个类别的纳税人,肯定税务优惠会更少。 

例如最前面举的这个例子:

假设一位年薪10万澳元的职员拥有一处出租房产,年租金收入4万澳元,但利息和费用总计5万澳元,产生1万澳元亏损。换了“取消负扣税”的情况下,该亏损不可从年薪中扣除,最多按照4万封顶,跟10万年薪的收入无关。所以不会没有抵税,但肯定大不如前。 

当然实施起来还要看具体的细则,另外政策的延续性,不会宣布在某一天一刀切,那要引起社会动荡,不符合经济规律。所以也不能说“好日子到头了”,只不过要明白税务动向,做一些长远的调整。

从趋势来看,通过高额度借贷投资房地产,再从消耗自身高税率的人群,就要非常小心。在“负扣税政策”下,你有高收入,现金流没有问题,年终可以从自身的高税率退一大笔税金。但一旦这个优惠取消,很可能会造成财务崩溃。所以要有意识地调整,比如缩小投资战线,注重在“少而精”上;减少借贷,采用再融资的方法;调整持有地产类别,注重在“现金流”上。 

投资房地产,要搞清楚税务制度

 

 

 

 

逐渐剥离“Bed Debts”

特别是人到60岁以上,在收入减少(纳税金额减少),房产偏资产增值型而缺乏一定的租金现金流(租金回报极低),要是还在期待用“负扣税”来维持持有地产的开销,那就更加危险,需要尽快采取措施。这也是我不久前写的《为什么说上了60岁需要注意调整资产结构?》所说的,抽空安静下来做一个其实可行的规划。

投资房地产,要搞清楚税务制度

我们需要健康而稳定的投资

最后说明:

1、我不是卖房子的中介、不是持牌理财人士,也不是做贷款和会计师,只是投资地产多年的个人经验分享,谈不上投资建议。 

2、本文谈到的“负扣税政策”是澳洲的提法,各国各地都有自己类似的法律和条规,也有自己的市场规律。本文可能有一些共性,仅仅是我所在地区的情况。但这是思路:在我们做地产投资时,一定要对本地的市场、法规、税法和未来的动态了如指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