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疗保健:三次“有惊无险”的“处方药”经历

(2023-01-17 14:04:45)
标签:

处方药

分类: 延年益寿,健康保健
医疗保健:三次“有惊无险”的“处方药”经历
 
我们知道所谓的“药物”有很多类别,一般头痛脑热,感冒受凉,拉肚子,或是墨尔本的地方病“花粉症”等普通药物,随便去药房买,一般药房也不会过问,但心里没底可以问药剂师,都会给予详细正确的指导。而所谓的“保健药物”,其实不能算药,英文叫supplement,是人体的一些补充剂,比如各种维生素,保健品,多种微量元素药片。这些在药房都可以买到,整面货架产品繁多,还定期轮流降价,最高可达1/2的促销。 
 
但是有一类药物是不上架的,我们简称“处方药”(prescription medicine),这是依法需要透过医师的处方笺而开的药物。很多国家对“处方药”有着极其严格的法规,医师都会遵守法律开药,很少有医师铤而走险,违规的处罚相当严格,甚至吊销行医执照。在澳洲等国家,对一些慢性病用药,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药物等,也是“处方药”。尽管每次续药有点麻烦,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控制的情况加以调整。现在人口老龄化,使用“处方药”的人越来越多,这类药物基本上用上后不能停止,会服用一辈子,而且定时定点不能有偏差。 
 
澳洲的医院是没有药房的,在医院的使用的药物,都是由医护人员免费发放的。除此之外任何药物到独立的药房购买,所有人一视同仁,这和医院和医生没有任何纠葛,药价也基本上差不多。各人根据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同,“处方药”的药价有几个档次,越是穷人,买药越便宜。 
 
我服用几个“处方药”,这是三次比较出格的“处方药”经历: 
 
一、洛杉矶遭遇 

差不多10多年前,我们去美国加拿大旅游,最后一站到了洛杉矶,航站楼也让我们如期登机。但飞机就是不起飞,说是智利发生火山爆发,对洛杉矶没有影响,但火山灰在接近墨尔本途中的上空。最终全体乘客坐在飞机上等一个多小时后,全部下飞机,去了临时安排的酒店。等安顿好已经凌晨三点。次日早上再连接新航班,可是都订不到航班。最终好不容易订到三天后新西兰航班,到奥克兰中转。 

 医疗保健:三次“有惊无险”的“处方药”经历

但问题来了,每次国际旅行,我都会多带一两天的药物,还缺一天怎么办?航空公司为了赔偿我们的损失,为我们赠送免费的洛杉矶一日游。我记得到了“星光大道”隔壁的药房,进去问药剂师能不能配我的药?答案是不能,需要医生的处方,必须先看医生,有处方才可以配药,非常严格。还好只相差一天,回到家立刻去诊所配药,无大碍。 

温馨提醒:在海外长途旅行,要是有处方药的朋友,一定要多带几天的药,另外一定要带上处方。“星光大道”药房的药剂师说,你要是有澳洲的处方,我们也会酌情给你药物的,但没有处方,不能通融。 
 
二、夏威夷遭遇 

几年后我们乘坐跨越南太平洋群岛的大洋之旅,最终又在夏威夷三个岛屿玩了一周,差不多一个月的漂流。终于在檀香山机场搭乘航班回墨尔本。很高兴,兴致勃勃排队第二个,可是安检卡住了。檀香山机场其实不大,乘客也不多,也不繁忙,但就是不放行,也不告诉什么原因。在玻璃小房子看到他们在检查我的药包。经过半小时的折腾,很客气的放行了,我也很识相,这时最好不要说任何话,还表示感谢。 

 医疗保健:三次“有惊无险”的“处方药”经历
机场安检的AI智能识别都很先进

温馨提醒:我出去旅行,通常将处方药拆封,用一种塑料小盒子每格一份放好,维生素等药物是混放,统一放在一两个瓶子里。有过上次洛杉矶的遭遇,我都将“处方药”的方子备在行李箱里。但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没有放在一起。所以后来的出国旅行,我都会用一个小包,将所有药物放在一起,并将处方药药方也放在里面,并且不要拆封药物包装,哪怕是维生素片,也保留小瓶子。从此就再也没有遇到荒唐事。 
 
三、疫情中配药的遭遇 

墨尔本是世界上封城创纪录的城市,一度药品的供应链中断,导致常用“处方药”供应不上。澳洲自己现在没有什么制药产业,基本上都是韩国和印度供应的药物。而我的一只“处方药”受阻,配不到,没有处方药很要命,而且大家都不知道何时能够正常。 

 医疗保健:三次“有惊无险”的“处方药”经历
到处都是可有可无的“促销”,唯有“处方药”不能断档

温馨提醒:一般的处方药的药方上,都会注明“下次最早配药时间”,比如一月一次的药物,可能可以提早一周。这倒是一位药剂师建议我,每次配药稍微提前一点,几次下来可以积累一个月的量,有足够的时间对付暂时供应短缺的问题。当然实在没有办法,要找主管医师更换替代药物。 

写到这里,又有消息说澳洲“抗菌素”(antibiotics)处方药奇缺,这类药也是完全依赖海外,医学会促使联邦重审药物供应链的问题,哪怕是亏本补贴也要自己生产。但“抗菌素”的种类多如牛毛,要面面俱到生产,几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的。

怎么办?所以去“全球化”谈何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