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系列是专门介绍“地产投资”、“生意投资”、“居家理财”、“社会福利”、“养老”等关于钱和福利的话题,大多都是基于澳洲的情况,但原理大同小异,无论在哪国,老百姓都要遇到这些理财规划和福利养老的问题。我们把理念搞清楚,把几个大纲拎一下,很多与钱有关的事情就不会迷茫,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可能避免“触礁”,产生危机。
每个人都会老,家里的老人先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之后中年朋友接踵而至。以前我写过几篇关于养老的介绍,这些年的理念有很大的变化,大家都叹息“今不如昔”,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人口的老龄化”:一方面是新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人的寿命大幅增长;而另一方面则是“婴孩潮世代”的人口逐渐进入退休年龄。这一背景说的是二战结束后,因为国泰民安形成的生育高潮,而这一“婴孩潮世代”的人群逐渐退休,原来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中坚力量,现在不但不干活,还要社会福利来赡养。这一倒挂现象也是各国政府急需寻找对策的,我2014年就撰文介绍这一棘手的问题,两年前还专题介绍“婴孩潮世代”以及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不少朋友看了不以为然,“哪有那么危险的事情”?可是仅仅两年,大家看看新闻,看看一些福利政策的变动,看看老人们的现状,又比早先严峻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下文:
可喜的是各国政府都有智囊团在研究和解决一系列此类问题。刚刚前几天,澳洲总理建议成立养老院的监管机构,大力培训老人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也呼吁社会对失忆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理解和关爱。而且突然在预算之外追加6.6亿澳元,用于此类服务的特别开支,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即便自己不是老年人,但谁家都有老年人,把老人的问题安置好,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以前介绍过澳洲“居家养老”的模式,这个举措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是什么实验阶段。在澳洲的“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实施的模式,全面推广了。这个模式的理念并不是提倡老年人进养老院,而是尽可能长地安排老人在家养老。运作的过程是:每个符合条件的老人,经过政府福利机构的严格评估(包括资产收入和健康状况),评定一个级别,然后政府福利部门每年会划一笔钱到该老人的账户里面,私人一般不可以动用这些钱,由专门的家政服务公司管理这笔金钱,安排不同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或者在家添置一些老人用器材设施,但是个人还要象征性的出部分费用。这样形成一种个人、政府、社区多方面参与的“居家养老”,有很多好处,政府也可以开创很多就业机会,减少“养老院”紧缺的状况,老百姓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里生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下文:
我父母目前就是在澳洲政府“居家养老”项目之下的,他们体会非常实在,为他们解决很多问题。居住在自己习惯的家里,也很舒畅。遗憾的是我遇到不少老年人根本不知道这些信息,或者认为自己现在很健康,用不着这些,对这些本该属于自己的福利置之度外,非常可惜。要赶快了解起来,据说现在排队等候评估审理的时间越来越长,但不管怎样一定要申请排队。进入这个系统,政府会有一个“老年护理档案号”,这是永久性唯一的,会跟一辈子。进入这个系统会有一个“评估级别”,会不断的评审和升级,有了起点之后进入高级别,或者进入别的护理形式都会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建议上了70岁,或是60多岁(退休之后)有严重身体疾病的朋友,都要打听清楚,尽快递交申请。
说了半天,还没真正进入“养老院”主题,因为这些背景信息是一定要明白的,不然后面说了也白搭。要注意这个“居家养老”所适合的老年人是“生活能够自理”,或者不会有突发性的严重疾病,也不能有思维混乱等精神疾病。比如现在心血管引起的中风等疾病,尽管有些康复的比较好,但部分肢体功能欠缺;现在日趋严峻的老年失忆症患者;忧郁症病人和精神病患者,重症病人等,这些老年人并不适合采用“居家养老”的范畴,很多人是无法做到“生活自理”,需要别人护理,需要24小时医疗设施的监护和医生护士的定期检查,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需要立刻送医院。这就是今天的话题,在“居家护理”阶段之后的老年人去处。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养老方法”:什么“姻亲房养老”(在子女的房屋后面盖一个小房子),“抱团养老”(好朋友结伴住在一起),“旅行养老”(周游世界),“退休村养老”(搬进退休村单元),“乡村养老”(搬到乡村),甚至“游轮养老”(连续乘坐游轮)等,其实都不需要医疗设施的照料,所以这个范围还是属于“生活都能自理”阶段。之后的这个阶段就进入老年护理(Aged
Care)阶段。
最近我们为我岳父联络老年护理“养老院”,跑了高档、中档和低档各种类型的养老院,这里总结一下供现在和未来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当我们参观澳洲的“养老院”,很多都是综合性的,有些是公立的;有些是私立的;有些是私立的,但和政府签约,划出部分作为公立的。近些年澳洲发展和建造很多私立养老院,条件和设施都相当好,当然收费非常高,下面再做介绍。所谓的“综合性”是很多养老院群带有不同级别的分院,有的甚至对同一类别老人,根据带有的疾病再进分类,便于老人的看护和治疗,我们从最低级别开始:
1.
退休村(Retirement village):
房子比较小,但设施齐全,独立性强,很多单元还有自己的小院子,可以种花草,也可以养狗养猫。离医院诊所,购物中心都很近。生活很便利,交通设施也健全。相对来说住房的价格比较便宜,水电煤都有政府的补贴。居住者自由度相当大,可以单独外出行动。
低密度地区带后院的“退休村”单元
2.
低级别护理养老院(Low Care——Aged Care):
需要低级别的照顾,有些比如买菜、烹饪、洗澡、打扫卫生、药物管理,也会定期有医生护士和理疗师上门会诊。但自己可以自由行动,也可以外出购物,散步,访客等。室内装有警铃,24小时中心有人值班,一旦出现异常,会联络医生或安排救护车抢救。
私立Blue Cross低级别护理养老院
老人自己布置的很温馨的单元
3.
高级别护理养老院(High Care——Aged Care):
需要高级别24小时护理,最常见的是严重老年失忆症患者,因为中风而引起的偏瘫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室内装有警铃,24小时中心有人值班,不断有护士巡查,有护工清理房间,帮助上卫生间,洗澡,甚至喂饭等。晚上室内装有报警检测器,一旦出现异常,会联络医生或安排救护车抢救。考虑老人的安全性,整个中心是关闭的,老人不能随意进出,自由度受很大的限制。
这是我岳父居住的UAW高级护理High Care的活动中心
4.
临终病房:
澳洲并不提倡过度治疗,对走进生命最后阶段(比如重症,绝症病人),在征得生病老人和家属的意见后,停止用药和无效治疗,任其发展。
所以上面的第一类,基本上属于“居家养老”,只是更微型化,也可以老夫妻两人一起。这一类加上现在的真正在自己家养老的,占绝大部分,而且所占有的时间占绝大部分。第二类就更进一步,特别是24小时报警装置和平时的一些个人管理,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但并不严重病的老人。但第三类就是那些带有严重疾病和生理障碍的老人,这是没有选择的,这类人在家里几乎是不可能照料的,到这里给予一些专业的护理,加上家属的辅助配合和照料,这是对老人的最佳方案。最后一类也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了解了整个养老体系的各种类别的特点,也便于在有需要时有选择的参观了解,进行家庭的财务安排,最后决定适合的一个类别。
义工在帮助老年失忆病人做记忆训练
下面仅仅以澳洲墨尔本为例,大致上介绍费用,这也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
进护理养老院(并非“退休村”),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无论是低级护理Low Care,还是高级护理High
Care,都要付两笔费用,一笔是物业费,一笔是日用费:
1.
物业费:
有些地方称“租金”,有些地方称“押金”,简言之就是老人住的这个地方的费用,原则上都需要入院前一次性付清。这里大体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定金”的形式一次性付清,直到老人过世,这笔钱还要扣除一些费用,是会还给家属的。另一种是以“买房”的形式,入院前要购买“养老院”其中的一个单元,当老人过世后,该单元可以转让,或是拍卖。所得的房价扣除费用,归还给家属。
举例,最低的公立养老院55万澳元,有的条件好一点的60万澳元。私立的普遍比较新,条件比较好,我们看到有些公寓宾馆型的75万澳元/一房一厅带厨房的,最好的120万澳元/单元。这还不包括日常水电煤等开支。
当然对很多早年购买物业的老年朋友这不是问题,很多老年人的房产价值几百万,卖了自住房再进私立养老院,一次性付几十万小菜一碟。但对很多没有资产的老人,一次性拿不出那么多钱的老人,很多养老院采取一个通融的办法:按照比例折算成每天的利息,比如55万“押金”的单元,折算成每日的费用为89澳元,但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养老院,都不太愿意这种做法,所以只留很少比例的名额,这就是为什么公立养老院(只付利息的那种)排队很长。很多养老院只要交得起一次性的费用,很快就可以安排入院。
2.
生活费:
除了住房开销,还要有一笔日常费用:这些包括膳食,医生护士护工的服务费,室内设施的使用,老人的个人清洁,换洗衣服和被单的清理等所有的费用。但不包括药费,老年人会享受政府的打折优惠,但药费得自己出。
举例,一般公立养老院最低的也要50澳元一天,有些私立养老院更高会收到60澳元以上。
所以大家看这个费用即便是最低档的,每天两项相加都要140澳元一天,全年要超过5万澳元,而全额养老金也不过2万澳元,这个差额怎么办?
澳洲政府要对每个进入养老院申请补助的老人,会做一个财务状况的评估。对于全额养老金享受者,也没有任何比较可观的资产,政府会扣除养老金的85%作为上面两笔费用,也就是说自己不但不要钱,还可以有养老金的15%作为药费,理发费等零花钱,差额部分由政府填补。但这是政府最高的补助额度,福利部有一个严格的评定标准,好像资产超过16万就要受影响。政府的意图是老百姓尽可能用自己的钱,但是对于“赤贫阶层”,福利部门也不会见死不救,一定会安排一个地方供老人养老。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最重要的一条划分界限是“生活是否能自理”,要是生活和正常人一样能够自理,可以自己做饭菜,上卫生间,吃药可以自己记得,行走、穿衣、起卧行动自如。最好的方法还是“居家养老”,家属和家政服务辅助参与,所以无论住在家中,住进退休村等,最好要尽快申请好政府的“居家养老”的号码,按照级别逐渐提高。对于养老院的低级护理或是高级护理养老院,要大致上在子女居住(或亲友)周边地区作一些了解,最好是离子女住的比较近的地方,再看看里面的设施,伙食,活动,费用,是不是有人讲中文、提供中餐(华人老人有需要)等,可以预订时间进内参观,尽可能多问一些问题。各方面条件相对满意(不可能绝对满意),可以做一个登记,然后就是等待。
一些热门地区,口碑好的养老院,等待期甚至会到一两年,而且不是按照排队先后的,每个养老院都会设置一些评估选择条件,很多朋友问我们:是不是有人认识,或者开后门之类的捷径可走?在澳洲一般是不会有的,查出来会判刑的,一般没人会担当这个风险。但是内部还是会有一些选择的条件,下面这个极其重要的提醒。
老年重症病人在澳洲基本上是走这个程序:遇到紧急抢救,比如说中风,要是情况并不是很明了,可以先看GP,然后转到大医院。大医院抢救后,留院观察几天,一般就会让老人出院。情况好的回家疗养,留下后遗症的,进入公立(或私立)的“康复中心”,进行肌能训练和理疗。这个期限基本上一个月,最多三个月。之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家,另一条路就是去高级护理和低级护理的养老护理院。那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要是自己有事先联系,或者登记申请的养老院,医疗部门的社工就会尽可能安排到这个养老院,否则就会随便安排一个(有可能很远,或是很差)。而政府医疗社工为在医院,或者康复中心安排的老人,这有相当高的优先权,养老院都会最先接受,有时养老院公开的公布栏都没有显示有床位,但因为这个优先权也会顺利安排入住。
对于老年夫妻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要是两个人都能“生活自理”,也就是“居家养老”和上面第一类“退休村”养老,甚至第二类低级别Low
Care的护理院,这些都没有问题,只要没有重大疾病,两人都可以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但是到了有一人进入24小时高级护理阶段(另一个一般不会),所以将会有很多的组合可能性,还要涉及到费用的安排,这些问题事先都无法预料的,大致上掌握这些概念和顺序,可以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一个最佳点。
生老病死是人所无法避免的过程,我们都希望老人们健康长寿,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但我们还是要现实地面对很多问题。即便是我们作为子女的,很多也进入老年阶段,未来社会要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多。祝愿各位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即将进入老年人的“年轻人”能够智慧地安排好老人和自己的生活,现实地面对具体的问题,不走偏激,寻找到一个最佳点。
高级私立“养老院”的客厅,还有人弹钢琴,费用当然非常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