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经历:花盆里因为大雨而造成“水漫金山”,满满一盆水。要是不及时排干水,通常植物会淹死,特别是一些喜欢干燥环境的植物,比如仙人掌科和肉肉植物,不久就会糜烂致死。一般植物浇水时也是这样,一次最好浇透,但不要让植物泡在水里。
西人很有意思,他们有一个单词叫“Wet
Feet”,中文直译就是“湿脚”。在园艺植物种植上就是指植物种植的时候,因为排水的问题,使得植物长期泡在水里而淹死了。英文杂志上有这么一段话:“Wet
feet is the number one plant killer. Almost 70% of all plant deaths
in Melbourne, within the first few months after planting, are
caused by wet
feet.”。意思是“湿脚”现象是植物的第一号杀手,有数据显示:在墨尔本几乎有70%的植物在种植后头几个月丧生的原因,就是“湿脚”。我记得以前一位著名植物学家做节目时告诉大家,在种植容器中至少要掺60%的河沙,用来提高排水性。不过我不是很认同,这个弄法很难保持植物的养分和水分,浇水施肥更频繁,不能走极端,但说明植物排水的重要性。每次我自己混合培育土,特别是种肉肉和仙人掌植物的土,我会混合一定比例的河沙和碎树皮末,提高植物的排水性。当然水栽植物另当别论。
产生这种“湿脚”现象,除了大雨或者浇水的量太大,主要原因是花盆底部的排水孔太小,或者根本没有。一般花盆的底部都有漏水孔,要是口径比较大,如果怕泥土漏出,最好用一块碎瓦片盖住花盆的漏水孔,不要找平的材料,有一点弓起来材料最好,泥土不会漏下去,但可以排水。现在很多花盆的底部都有一个隔层,就是为了防止“湿脚”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介绍。
对于那些容器底部根本没有排水孔,比如我很喜欢青瓷的“水仙盆”用来做盆景;有些景德镇上釉彩绘鱼缸,用来种植盆栽植物非常漂亮。但是这类容器都没有漏水孔,要是放在露天会淋雨的地方,一定要自己打孔。对于陶土很容易用打水泥的钻头打孔(详细可见《居家工具:介绍居家常用工具——钻头》一文,只是注意不要用“冲击电钻”(Hammer)的功能,把速度放在最高。但是对上釉的陶瓷容器,比较难,最好要用专业的金刚钻,非常慢。我一般用手提砂轮机,换上切割水泥的切割片,根据容器的大小,切割一条,或者交叉两条,甚至2-3个交叉,非常快,一分钟就解决问题。
下面就是两个例子:
陶土罐放在露天,下雨造成积水
这个用水仙盆做的盆景,没有排水孔,积满水
要是无法打孔,用这个办法:放一张圈起来的手巾,一头挂下去,不久水就会吸干
最好还是打孔。把原来的植物取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