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起承转合赏古诗(附训练题目)

(2013-12-10 22:30:41)
标签:

文化

分类: 02古诗文阅读

起承转合赏古诗(附训练题目)


 

关于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
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绝句的起承转合

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
如:唐•李绅《悯农》(之一)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第一句是起,起事--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
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
第三句,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一垄田、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四海无闲田”是说: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也都取得了种“一粒粟”得“万颗子”好收成。
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民以食为天。”前三句诗,春种也好,秋收也好,不使有“闲田”也好,夜以继日、辛辛苦苦的耕作,全是为了“盘中餐”这个“吃”的问题。然而,最终结果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作者卒章显其志,和盘托出了诗的“悯农”主题。
全诗共四句,起承转合,自然顺畅,清晰有序。一首小诗,起承转合,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更揭露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律诗的起承转合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杨戬《诗法家数》又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例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仍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转笔推开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胸襟开阔,遂成千古名句。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文气舒荡,活泼自然,转笔呼应,跌宕有致、珠联璧合。反转是从反面着笔,前后对比,产生反差,造成奇趣。如王安石的《示长字君》。尾联即合,方法多样,不不一一列举。

=====================


起承转合赏古诗

 

叶老曾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老告诉我们,只有顺着作者思路,才能领悟文章真意。而古人作诗,非常讲究章法、结构,往往在起、承、转、合上用尽心思。把握住起承转合,就把握住了作者思维的脉络。而高考古诗鉴赏题,在结构上设题很普遍。可见,结构在诗词的鉴赏中非常重要,一旦忽略,往往会造成不应有的失误。

那么,古诗在起承转合方面各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

先说“起”。古诗“起”的方式很多,但归结起来有两类:一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如唐初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联“独”字当头,“偏”字相衬,恰似波涛骤起,突兀涌现,让读者在震慑之余,顿悟出作者“惊新”怀乡的宦游之慨。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开篇写秋水,写湖面,写天色,极力渲染洞庭湖的开朗涵浑,汪洋浩阔,直到最后一联才委婉露出干谒之意。这类诗在古诗中更是普遍。
因此,“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诗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题很热衷在“起”上设题。如2003年上海卷第17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______。答案就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又如2005年江苏卷14题⑴、2006辽宁卷16题(1),等等。

再说“承”。“承”的方式较为复杂,有的总接,有的分承,有的明顺,有的暗衔,但都会与上下句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如杜甫的《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融情于景,又与上联构成巧妙的分承:“无边落木”承首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次句的“渚清沙白”,意脉清晰,层次分明,就使后面“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显得深沉显豁。
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高考诗歌鉴赏题对“承”也多有涉及。如2006年安徽卷12题⑴第二问“聚散匆匆”一句,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是: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还如2007年湖南卷15题、2007年宁夏卷第8题等等。

三说“转”。“转”即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仍以杜甫《登高》为例,颈联将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愁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方式由描写到议论,通过“万里”、“常”、“百年”、“独”等字眼,将远离家乡、年老多病、飘泊天涯、举目无亲等等悲苦叠加着推到读者眼前,纵(时间)横(空间)交织,沉郁感人。
那么,“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重要:(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高考题对“转”青睐有加。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还如2004年福建卷15题、2007湖南卷15题、2007江苏卷12题(2)等等。
四说“合”。它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如杜甫《登高》,合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表意较为直接明确。而他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合句却写得异常含蓄蕴藉,“落花时节”语带双关,既点明时令,又暗指“开元全盛日”一去不复返。“又逢君”三个字,写诗人在乱世颠沛中与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歌唱家凄然相遇,意外、惊讶、欣喜、百感交集、痛定思痛等等万千思绪都寓于这平平常常的三个字中,真是一字万钧,无声胜有声!
如此说来,“合”的作用有:(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高考命题者也屡屡在此设题。如2007全国卷2第12题(2):尾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为: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还如2008天津卷16题(2)、2005年广东卷14题(2)等等。
当然,高考也常常从整体上考查诗歌结构。如2006年河北卷12题(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006四川卷12题(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007四川卷12题(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等等。
只要明确把握起承转合的特点和作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解决与之相关的高考古诗鉴赏题。

 

 

古诗结构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二、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问: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参考答案
一、首句为“孤城”这一主体画面提供背景。
【简析】该题考查起句作用。本诗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实则为下句的“孤城”提供背景。次句写的是塞上孤城,是诗中最主要的意象,“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孤城”这一意象具有特定涵义,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承句引入羌笛之声。而“杨柳”意象往往代表着“离别”。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让人感到: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合句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二、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简析】首联点题,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写声写色,均骇人听闻,使得境界幽深险僻。颈联转写夜景,表明环境阒静、安谧。尾联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
三、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简析】开头写“不曾愁”,正是为了衬托少妇后来“悔”的心理变化。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根本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立功是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进行过鼓励和劝勉。因此,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次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这一句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和怨旷蓄势。转句写她忽然见到陌头柳色,从内心深处一下子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

古代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起”“承”“转”“合”四部分。起:即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引起波澜。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
在结构上,1、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三 、 “转” 制造波澜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四、妙“合”主旨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总结:
一、首句的结构作用:
1.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2.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3.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4.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
2.打伏笔
3.转换话题
三、尾句的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