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下的兄弟需要持续温暖!
(2012-12-30 00:23:21)
标签:
郑州房妹立交桥民工刘红卫杂谈 |
文/包浆
12月29日晚,央视播出《新闻调查:睡在立交桥下的兄弟》,将刘红卫的死影射到整个农民工群体生存现状,发人深省。在这个冰冷的冬季,我们对农民工的关注热度又能够持续多久呢?
刘红卫悲剧的上演,也许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但这个社会却不能以此为借口逃避责任。同在一个城市,有姑娘名下11套房产,却有更多的兄弟露宿街头;同在一个城市,少数人在享乐,更多人在命运线上挣扎。刘红卫离开了,工友们还是留了下来,因为要活着。纷纷攘攘的立交桥并没有因为一个人的倒去而改变太多。
他们从乡间走进城市,想着趁农闲时多挣几个钱。没有精湛的技艺,也没有大把的时间,他们只能接一些零活儿,他们处在农民工群体的最基层。他们怎么舍得住旅馆,一天才挣几个钱?谁不想住旅馆,住旅馆谁给钱?他们只允许自己一天花十多块钱,再多就是罪恶。钱,驱使着他们拼命地干,钱,逼着他们睡在免费的桥底。
我们有过同情,有人给他们送去水,有人给他们送去被褥;我们希望他们能睡在屋檐下,政府为他们安置了免费旅馆。可是,免费的温暖不会持续发热,热度过后,谁来为旅馆住宿埋单?“最多三块钱一晚,五块都不住。”工友们对政府的“送温暖”并不很领情,一来他们相信“随便住”不会太久,二来住旅馆很难找到活儿干。在农民工兄弟眼里,立交桥的地板虽然冰冷僵硬,但却是块宝地,在桥底下,他们才会奔到嚼谷。
“咔嚓”车一停,数十个工友就围了上来,这样的情景随时可见。无奈,肉就那么两口,爱干不干。在桥的对面,那里是正规的劳务市场,大厅有沙发椅,有矿泉水,但是没几个人去。工友们说,进劳务市场需要这证那证,麻烦,进企业挣钱也不多,还要常年干,可他们还要回家务农。对于用工企业而言,他们也不愿接纳这些零散民工,因为用工成本太高,他们不愿意为只干两三天的工人开薪水。考虑到这些,劳务市场增加了“零工”窗口,但效果仍不理想。工友们习惯了在桥下等活儿,呆在劳务市场,活儿早就让别人劫走了。
在繁华的都市,有那么一大批露宿街头者,终归不是件体面事儿。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工友们不是很满意;政府将要出台一些政策,工友们还是怀疑。诚如“送水哥”所言,做好事儿容易,难的是把好事儿一直做下去。
对于城市,管理与服务,服务是根本,只有把服务搞好,管理才能做好。作为城市管理者,这些不应该做不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