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病中常浏览的一张画片

(2013-03-08 09:56:14)
标签:

鲁迅

画片

萧红

分类: 学术人生

鲁迅病中常浏览的一张画片

   冯 羽

       这个话题是博友俞梓炜的一篇文章引出来的。这之前,我对她不熟悉,但对她的那篇《我读钱理群》的文字很感兴趣。 俞梓炜在文章中写道:“当鲁迅被政治化、妖魔化为人厌嫌的今天,钱先生从鲁迅临死前一直看的图片讲起。这张图片上有个长头发的女孩,穿着长衫,迎风在跑,旁边有一朵玫瑰。长头发女孩、玫瑰、奔跑,钱老师不加任何解释,只是给学生一种感觉。这感觉是什么,我敢说,鲁迅先生想到的无疑是爱情,众所周知,许广平一向是短发,这爱情的主角不可能是她,那么这女孩让鲁迅想到了谁?我猜是萧红。” 尽管我对鲁迅为何欣赏这幅画片的看法意见不尽相同,但能从鲁迅生活中的细节看鲁迅,我是赞同的。便在她的文章后留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鲁迅看的图片的话题,是萧红的回忆,鲁迅看的是一张什么画片,一直是关注的谜。我的理解,其实那时鲁迅正在编辑外国木刻集,恰巧被萧红看到,记录下来,引起后人的猜测。20年前,我在研究萧红的时候曾注意到这个细节,后来找到这张画片,是一张版画,好像是鲁拜集的插图。我在这里偶然想到说说,是题外的话。” 俞梓炜追问我:“对萧红这个作家,我也有很浓厚的兴趣。你能否具体谈谈您对这幅画的感觉?还有,您手边有这幅画吗,我希望更多了解一下这个细节。” 这些日子,一直琐事缠身。今天,终于静下心来,赶紧还债,把我所知道的有关鲁迅病中常浏览的这张画片的情况谈一谈。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者也没见过这张画片,在关注这一话题,一并答了。

         这张画片是萧红1939年末在重庆写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中提到的。 萧红在两万四千字的回忆录中,以这样的文字结尾: “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 “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画片差不多。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的花朵。 “记得是一张苏联某画家着色的木刻。 “鲁迅先生有很多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边。 “许先生告诉我的,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

       这是怎样一张画片呢?曾经引起过我的好奇。 我在鲁迅的日记里查找,找到了一些线索。 今天,为了避免我记忆有误,翻开手边的《鲁迅日记》,将1936年3月2日的记载抄下来: “昙。午后得Daul Ettinger信并木刻《少年歌德像》(Favorsky),《古物广告》(Anatole Suvrov),《波斯诗人哈斐支诗集首叶》(T.Pikov)各一幅。下午骤患气喘,即请须藤先生来诊,注射一针。晚悄吟来,萧军来。……” 这里传递两个信息:一个是鲁迅收到的木刻画,其中毕诃夫(T.Pikov)刻的《波斯诗人哈斐支诗集首叶》木刻插图,画面上左面是一位行吟诗人,右面是飘着长发的女人,脚下有玫瑰花丛。与萧红的描述十分吻合。另一个信息,日记里的悄吟即萧红(悄吟为女作家在哈尔滨的笔名,萧红的名字是随《生死场》而闪亮文坛。)在当天就可能看到了这幅画,为此留下很深的印象。

       原来,这幅插图是苏联版画家毕诃夫为波斯诗人哈斐支(现在译为哈菲兹)诗集首叶做的装帧。(年代久了,是我记错了,不是鲁拜集的插图。在此更正。) 哈菲兹是一位十四世纪波斯了不起的抒情诗人。哈菲兹生活的年代,波斯屡遭外族的入侵,长期论于异族的统治。那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都在诗人抒写痛苦感受的诗歌中表现出来。哈菲兹咏叹春天、玫瑰、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对于贫贱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他的诗也有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神秘和宿命的东西。哈菲兹的诗歌影响很大,特别是在18、19世纪相续在德国、英国、俄国、印度、埃及等许多国家出版。比如德国的诗人歌德就对哈菲兹的诗歌赞不绝口,他从哈菲兹的诗歌得到启发,写了不少东方题材的诗歌,哈菲兹的名字在歌德的诗歌里经常出现。哈菲兹的诗歌有中文译本,感兴趣的可以找来一读。 再谈谈这幅画片的创作者毕诃夫。 毕诃夫(1930—1973)苏联的版画家。是鲁迅极为推崇的苏俄版画大家法沃尔斯基的学生(鲁迅日记提到的《少年歌德像》便是法沃尔斯基的作品)。书籍装帧插图是苏联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诃夫最为有名的是为雨果《海上劳工》做的插图,在苏俄美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为哈菲兹《抒情诗集》、但丁《神曲》、荷马《伊利亚特》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做的插图也很有名气。我还注意到他创作领域中的另一类,为中国的诗人杜甫、白居易、辛弃疾和鲁迅的作品俄译本作了插图。我猜想源于鲁迅的文化交流吧? 鲁迅晚年通过海外朋友,收购了一大批美术原作和画册。他曾托在苏联的曹靖华收购苏俄版画家的原拓,曹靖华告诉他,版画原拓价格昂贵,恐难负担,但是苏联版画家很喜欢用中国宣纸拓印木刻,效果好,只是在苏联很难买到宣纸,建议鲁迅以纸换画。鲁迅接受了这个建议,便有了以纸换画编辑成的《引玉集》,这是鲁迅自己掏钱出版的苏俄版画集。在这本《引玉集》中就收录了毕诃夫的六幅版画作品。1936年,当苏联版画在上海展览时,鲁迅当场就订购了8幅作品,其中就有毕诃夫的《巴巴诺娃画像》(后来,苏联领事馆委托史特沫莱转赠给鲁迅),可见鲁迅对毕诃夫木刻的看重。

      这一时期,鲁迅正在研究新兴木刻,比方说鲁迅对毕诃夫的《巴巴诺娃画像》也很赞赏,曾对史特沫莱讲过:“这一张代表一种新的,以前没有过的女性姿态:同时刻着的刀触,全黑全白也是大胆的独创。” 鲁迅病中常浏览的《波斯诗人哈菲兹诗集》木刻画片,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理解不同,会有自己独到的解释,不必强求。能把鲁迅看作活生生的人,能关注鲁迅的内心世界微妙活动,这一视角就很可贵了。 这张画片,能唤起病重中的鲁迅对美好的事物和希望的向往,给他心灵慰籍,已经足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