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570112498
57011249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3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2013-10-21 21:35:04)
分类: 案例分析

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在新教材的选编上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我们去年刚刚开始全面使用的长春版语文教材,诗歌的数量更多。这些都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其实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原因一是由于诗歌本身。诗歌并不是像说明文、记叙文一样明白晓畅,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包含某种情感或特殊含义的“意象”,在有限的字数和特定的规范内表达特定的情感的。所以,需要通过挖掘“意象”的含义来体味意境美,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在小学已背诵了一些古诗词,但多数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其二是古今差异。古诗词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古代生活的基本范式。古代的生活是以循环为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循环既是特征,也是结构。这种特定的结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古诗词之美,只有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之内才成立。而现代的学生的生活同古人的生活已大相径庭,要现在的学生进入古代的语言系统,来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更多在于背诵和考试应用,而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我们不妨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入手:“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行路难》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要读出苦闷彷徨的语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要读出奋进昂扬的语气等)。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行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如在《次北固山下》一诗的教学中,在学生想读完“海日生残夜”一句的画面后,再让学生给画面添上颜色。“在残夜中升出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大海呢?等太阳完全升出以后,江面又是什么颜色呢?”在对颜色的添画中,学生不能想象出红色与黑色,红色与金黄色,红色与绿色的搭配。使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更加美丽。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课例李镇西的《律诗二首》。

二、品味。

    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不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而古诗讲究“炼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广的内容。同时,古诗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对比、借代、排比等,读诗时要仔细琢磨;透过诗中那些绝妙的词语,尤其是那些描绘传神、感情令人震撼的佳句,体察诗人寄托其中的喜怒哀乐,增强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

(一)抓疏言环节。

    即疏通文义,教师指导自学中让学生用“三看一查法”(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查工具书)叩开句意之门,让学生对疑难字句做上记号,学生讨论解决疑难。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不主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这将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就行,教师只做考查。在教师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去读诗。

(二)分析修辞。

    请读王维诗《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让我们思考两组问题:其一,诗中“征蓬”、“归雁”二句隐含着诗人怎样的心情?“征蓬”、“归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诗写于公元737年春天。当时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征蓬”原指被风卷起的蓬草,“归雁”原指春天飞回北方的大雁;而根据诗的背景介绍,可知此处诗人并非仅仅在写北方边塞这苍凉悠远的景象,更暗喻自己身不由己的处境,诗句中隐含着他怆然沉郁的心情。

(三)词语品味。

    其二,苏轼曾赞王维“诗中有画”,本诗中“大漠”、“长河”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那么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诗歌所创设出的意境,往往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果硬要用什么词语去诠释或替换,会顿时意趣全失、索然无味。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有道理的。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显得挺拔;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何等醒目,何等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这一切,必须用心灵去体味、琢磨,方能得其妙处。

三、联想和想象。

    我们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想象体味诗词的意境。凡流传久远的古诗,诗中创造出的意境往往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如果读诗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含义,是无法领略出其“弦外之音”的。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发挥联想和想象,透过字面,体会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再现诗里所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品味,才有可能接近作者的深意。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我举例说:“假如你喜欢‘枯藤老树昏鸦’一句,那么你想想,这根枯藤是一根什么样的藤呢?树上还有没有叶子?藤是怎样缠绕在树上?就像你在生活中见到的那一幅画面?乌鸦又是怎样的?”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拓展,就会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体会出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学生将所想像的画面说出或写出以后,再边想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边读诗句,自然感觉就不一样。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也会更喜欢我国的古代诗歌。

类似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诗人为什么会失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想像是架接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桥梁,也是复活文本情境的有力手段。初中生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虽然人生阅历有限,但通过想像还是能使文字鲜活成画面的。
四、知人论诗。

    古人云“诗言志”,凡有生命力的古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而这些“感”无不与作者平生阅历、遭遇、教养、个性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关。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通过学生地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得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

五、比较。

    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同一题材,不同的诗人会因生活阅历、个性、情趣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同一位诗人,会因处境的变化而产生性格、志趣的变化,其不同时期的诗作会折射出这些变化。阅读古诗可以从以上方面进行比较。无论是同一题材诗作的横向比较,还是同一诗人不同时期诗作的纵向比较,都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讲夏完淳的《别云间》时,就可以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相比较。这种讲法,不但加深了理解,还开阔了视野。如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宫归京》时,就可以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联起来讲。三首诗的基调都是思念伤别,但因人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个“意”把千言万语都包容在内,用一个“同”寓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平淡地表达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诗人用想象的笔调浪漫地表达出了思友之情;岑参是把送别的情融在写边地之景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诗人的个性把诗的特点讲出来。第三是用联类承接,突出形象法来学古诗词。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师就可以将杜甫的《望岳》、《石壕吏》和《春望》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杜甫有更深的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杜甫青年时的雄心壮志;中年之后饱受安史叛乱之苦,写下“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人年岁已大,客居成都后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虽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联类承接,会给学生们一个完整的诗人形象。

六、写作。

    学生经过学习,可能会获得相关知识,教师还应该将有关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训练和练习。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进行了比读之后,发现不同的景物描写可以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以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既然不同的景物描写可以烘托出不同的感情色彩,那么同学们试着描写一段景物,用这段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一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写作练习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适当的改写、扩写、续写,如《木兰诗》的续写。有助于学生探讨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内涵。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七、备课时的处理———通读

    1.读注释,查资料,有己见。我们可以把古诗词看成是古代诗人通过时间隧道发给我们的电报,需要解码。注释就是解码的钥匙。但由于作注的人对诗词的理解感悟不同,所作的注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备课时要认真读注释多思考,这样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如《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最早的注释是“机杼声”,后来又加上了“叹息声” ,现在的课本选了这两种解释。现在又有人提出新的考证说是“虫鸣声”,可以让学生比较看哪种说法更符合诗意。虫鸣声写出夜的静景,利于表达一个农家女面临两难选择时的萦怀愁思,也更是一个时间意象的媒介。又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下者飘转沉塘坳”中的“沉”应该与现在理解的“沉下去”的意思有区别,茅草被风吹飘到塘坳中是不会一下子沉下去的,可见这个“沉”在此就用其“深”之意,是指草飘到一个挺深的塘坳里。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课本上把“争” 当“怎”讲,虽然不错,但这个注解不够鲜明,意境也不够生动。如果变换一个思路看,“争”就当“争抢”讲,可以想象,当误入藕花深处,几个女孩发现错了就抢着说“从这走,从那走”,几个人的大声喧哗,所以才惊起一滩鸥鹭。这样的理解不但有动感,意境更妙。

    2.读背景材料,知人论诗。学诗,就要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极为有用。如从李白的生平简介上可知,李白是一个豪放、天真又浪漫的人,他极富才华,又非常自负,他的诗也表现了这一点。其中,《宣州谢 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就充分地表达了李白虽在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内心世界中理想的追求。整首诗给人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放雄迈的气概。又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从字里行间见到的是他那刚直不阿之态;从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上品到的是他虽有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却悲歌当哭、矢志不渝的精神。韩愈被贬之后,“家亦遣逐,小女道死”,可他到了潮州却能将个人荣辱、痛苦置之度外,面对潮州弊政陋习,文化落后,满目萧然的景况,他宵衣旰食,勤力劳心,为当地百姓兴利除弊。他组织百姓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仅8个月时间,就使潮州呈现出勃勃生气。至今潮州依然屹立着一座倚山临水的清秀建筑,名曰韩公祠,祠后一山,名曰韩山,祠前一水,名曰韩江。这就是当地人民对韩愈感恩戴德、思怀不已的佐证。教师读了这些背景材料再来教学生时,怎能不感情充沛、寓敬佩之情于讲解之中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