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如何甄选适合的书籍?
陈先生:我女儿小雅刚上一年级,但“小豆包”喜欢读名著或青春类小说,比如《傲慢与偏见》她都看完了。我担心孩子心智不够成熟,看名著对她是否有负面影响?还有一个问题,名著是否该看原版,还是儿童版呢?
低年龄孩子,读名著须慎重选择
特邀观察员: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小学低龄段的阅读,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活。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应该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童话。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故事,逼着他学所谓的名篇范文,让他泛读就太难了。但到初二,孩子开始学会泛读,他就会喜欢范文的情调了,《读者》也会成为他们首选的读物,大量泛读的阅读期就开始了。
现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一个误区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编成学生读的连环画。比如小学生读连环画版的《红楼梦》,孩子学不到什么,反而害了《红楼梦》。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10位孩子:“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其中有7位说喜欢《红楼梦》。他们都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开始读的。还有三位不喜欢《红楼梦》的孩子,全是在小学和初一读的,从此他就伤了胃口,再让他读就很困难。所以,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
其次,有些名著有特定内涵,并不适合孩子读。比如,我始终不建议孩子们读《水浒传》,对这本书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会出问题。因为它有好多容易迷惑孩子的东西,那种义气和杀杀砍砍很容易让孩子模仿。
另外,还有很多名著被缩写了。因为缩写删减了情节,人物也不丰满,从此孩子也不喜欢了。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们不建议去读。
最后,开一些家庭的读书报告会、班级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小伙伴之间的读书报告会等,这都会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
郑女士:我女儿琪琪上小学3年级了,很爱看文学故事类的书。比如,杨红樱的书都很喜欢。但有一个问题,别的类型如科普、历史方面的都不太有兴趣。请问,该如何纠正她这种读书方面的“偏食”呢?
从兴趣入手,选择对口读物
特邀观察员:李一慢(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爱阅团”发起人、阅读推广人)“偏食”这个比喻用得好!说明这位妈妈已经触及到问题的根源:厨师没有提供均衡的食物给孩子。
但也不要纠结,爸爸妈妈可以自己试着增加对于科普、理工科的阅读引导,选择有趣好玩的书,通过共读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我的第一本……》《可怕的科学》等。另外,从孩子喜欢的作家入手。比如,杨红樱也推出了科普读物,虽不是最优的科普读物,但是最适合您的孩子的读物。
小学阶段,家庭阅读、学校阅读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读物(多为类似某位作家的轻松读物或歪传笑传之类的同等级速食读物)要广泛和有深度。这需要父母提前做准备,花点时间选择并自己率先阅读适合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读物。毕竟只有父母熟悉自家孩子的兴趣所在、个性特点,可以顺应孩子的兴趣,选择对口的各类读物。
如何引领孩子读透一本书?
窦女士:我闺女妞妞上6年级了。我给她买了很多书,但她每本都只是翻翻而已。一本书读完跟没看一样,似乎什么都没记住。我想咨询下,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精读、读透一本书吗?听说有学校用思维导图教读书和写作文,能给我们讲讲如何具体用思维导图指导孩子阅读吗?
带领孩子深度阅读
特邀观察员:赵国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有研究称,三年级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分水岭。因为这之前孩子主要是通过知识来学习阅读,但之后则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知识。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阅读时,最痛苦的是书读起来津津有味,但事后能回忆起来的却不多。那么,怎样才能进入深层次阅读呢?
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略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检视阅读强调时间,譬如用15分钟读完一本书;分析阅读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需要读很多书,并列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中都谈到的主题。
思维导图是支持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有利工具。对分析阅读来说,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孩子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孩子建立起整体认知,降低阅读的负担;对主题阅读来说,思维导图把相同主题的系列书(或文章)整理归纳到一张大图中,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一个主题(或领域)的整体感知,以及各家各派的特点。
思维导图助力阅读、写作
特邀观察员:曹颖(呼家楼中学小学语文老师)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让一个想法既能迅速、深刻、完整地生成,又能始终聚焦于中心主题,应用在阅读和写作中,它可以促进孩子们更为有效的学习,促使他们学习新知识,并与旧知识整合。
思维导图在阅读与写作中多有应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更好地将文本信息解读为图式,增加了孩子读书的趣味性。通过动手书写,调动大脑思考,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解读文本。
在阅读整本书时,以《帅狗杜明尼克》为例,我们可以将章节打乱,然后运用流程图排序,让学生了解章节次序是跟内容相关联的,打乱了的故事就无法延展下去。还可以运用圆圈图,找出杜明尼克的种种特点。因为阅读理解角度的不同,不同的人找到的帅狗的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总有吻合点出现,如“帅”“善良”“足智多谋”等。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这些特点再进行深度挖掘。比如杜明尼克的“帅”体现在什么地方?思维导图可以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好伙伴。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将整本书的理解与认识通过思维导图再现,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内容,了解人物。
在写作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立意、构思。如找到一个点发散思维,找到更多的写作方向,之后接着运用流程图梳理写作顺序,列出作文提纲,孩子的思路会明晰许多。
如何将阅读力转换成写作及表达能力?
罗先生:我儿子上小学3年级了。感觉他书看得也不少,但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阅读能力如何能转化成口头表达能力呢?孩子博览群书后,如何让表达能力相应也提高呢?
特邀观察员:董丽燕(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儿童阅读专家)三年级的学生,按照语文教学大纲,孩子大多能够自由运用朗读、默读的方法阅读书刊,沉浸在阅读中。
但是,表达能力的提高要建立在丰富的听和读的经验基础上,又不能划等号。大量的听和读,并不一定会表现出较强的表达能力。为什么呢?
首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阅读是人体每天必需的营养摄取,那么表达就像是长个,它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就像你不能指望吃一次大餐,孩子就能个头窜一截一样,阅读的营养转化为表达能力,也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
其次,表达——口头表达的“说”与书面表达的“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有一“怕”——懒惰。刨去说话胆怯的因素,表达力较弱,尤其是书面表达欠佳的孩子,大多数是“懒得想”“懒得说”。因为说和写需要思考,需要组织语言。
这个懒是怎么养成的呢?许多孩子是家长惯出来的。比如自己该做的事,家长代劳了。家长成为孩子肚里的蛔虫,孩子一扬眉一撅嘴就知道他要什么,孩子该说的话、该表达的情绪也不用表达了,久而久之,语言能力就退化了。
想要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就不要替孩子做事,多给他创造些机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情绪、想法。
还有,流利的表达,需要依赖一种感觉——语感。现在常常能在外语教学中听到,却很少在母语教学中听到。只要是语言的学习,就都需要良好的语感。语言能力一般由听说读写这几个维度构成,其中听和诵读朗读都是有声的,而默读是大脑把有声的读转换成“心读”。写是把有声的说转化为“心说”后再落到纸上,这些都含有语言天生具有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节奏韵律。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欠佳的人,往往语感不怎么好。看书多的人,语感也不一定好。语感的形成,需要大量有声诵读、朗读,有节奏地背诵。语感形成后,往往不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凭感觉就知道语句、词汇是否准确恰当。可以说,“诵读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文/本报记者 王小艾 综合整理
原载《现代教育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